刘燕
为了制作“会师大地:恰是百年风华”特别报道内容,我从会宁县人民政府网站上搜到了有关部门的联系方式,以邮件形式表达了需求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很快,接到来自会宁的电话,对方是会宁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王瑞。
王瑞思路清晰,非常健谈,做过8年记者的他对会宁的情况了然于心。很快,我们就定下了这期特别报道内容资料收集的操作流程:编辑部先理出几个想了解的板块,会宁方面提供相关资料和被采访人的联系方式;编辑部与采访对象先电话沟通,等对相关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建立起整体逻辑后,再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去实地采访。
王瑞还推荐了几个会宁本地的微信公众号给我们,“这些都是了解会宁的窗口”。
务实、高效。我从王瑞身上又一次看到了会宁人的特质。
上学时,在历史课本上,我学习了“会宁会师”的历史。后来,十几年间,因各种机缘,我一次又一次走进会宁,走到会师塔下。
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洋槐树下,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供;水窖,拉水驴车,旱厕……老区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令人难忘。日子辛苦,但希望与信念同在。
2020年8月和2021年6月,我又两次来到会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的这句话,居然成了我这两次进入会宁时涌入脑海的第一句话。
变化实在太大。
王瑞说:“我們可讲的事情太多了!‘牛羊菜是产业兴农;教育有学前、小学、中学教育,还有职业教育,你们想了解哪一块?民生方面,我们通自来水,绿化城区,治理祖厉河;旅游方面,我们有一院一址一镇两园八馆……”
在后续采访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困扰于“可讲的事情太多”,更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深刻意识到,一件件事情背后,都是一个个有担当、肯做事的会宁人。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一个个会宁人努力、坚持、奋斗、拼搏,争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
会宁是中国1000多个县中的一个,会宁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一块拼图。会宁人,与你我一样,都是这百年潮中的浪花一朵。
正是这朵朵浪花融入时代,才汇成汹涌澎湃的中国力量,以昂扬与自信,书写山河锦绣、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