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宜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质疑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高质量的提问课堂教学具有目的性明确、关注学科核心内容、恰当的认知水平、清晰简洁的问题陈述等特点。它的实施需要教師提供适当的刺激策略,并实施能够帮助学生给出完整答案的行为策略。优质提问促进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优质提问;高中历史;课堂提问
教学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作为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传播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问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应付考试,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封闭式提问方式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课堂提问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没有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的标准要求。
1.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1.1教师提问数量过多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说到底,忽视学生的声音。在这种教学方法被否定之后,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启发式教学,当对话教学逐渐进入课堂,问到底的课堂又出现了。早在1990年,上海学者陈友冰就发表了《“满堂问”剖析》一文,并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危害和根源做了深入的分析。然而,20多年来,这种教学方法仍然频繁出现在教学中。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数量过多有密切联系。
1.2教师提问太难或太浅
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思想,教育家宗旨创立了“布卢本教学提问模式”。根据该模式,将教学问题按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即: 知识层次提问、理解层次提问、应用层次提问、分析层次提问、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问题。思维水平低、过深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学生回答问题的个别化
据笔者的课堂观察统计,参与答题的学生比例不高,只有20名学生(占班级人数的34%,不到一半),而且至少只有一个人。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有:学生举手回答、学生集体回答、指定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和教师自问自答等几种形式。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指定答案和集体答案在课堂提问中使用较多,学生举手回答较少,而举手回答的学生一般都是成绩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然而,低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和动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使得教育知识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被学生良好的吸收。
1.4学生提问少,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美国学者迪隆的一项研究记录了27个课程中的27个问题和答案。参加教学的721名学生中只有8人问了11个问题,对问题的认知水平很低。反应了学生提问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可见目前大多课堂提问还是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提问方式中。在提出问题的行为中,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优质提问的途径和方法
2.1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
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从一个问题开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智者” 的提问,让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如在进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教学时,可以通过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写下的《七子之歌》进行一个新课开场过度,进行提问,例如: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问顾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哪些障碍,前景如何?勾起学生的探知欲与兴趣。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既要抓住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又要创造学生对课本教材有兴趣的时机,使学生快速并富有热情的进入课堂。
2.2巧妙设计历史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发现、提出、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在对《天朝田亩制度》这一课进行学习时,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生硬的提问,学生一般就难以回答。如果课程材料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将被一步步地问。例如问题1: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其最大特征是?问题2:天朝系统提出的土地分配对土地分配有什么影响?问题3:天朝制度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它是否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问题4:天朝系统的劳动产品分配是什么?它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
历史课程上的大问题被逐步分解,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而且学生在课堂上问答情况就大大改善。
2.3准确把握问题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获取教学反馈最直接、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提问中要考虑启发和针对性,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让提问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课中,老师可以先用 “假设你是近代中国的普通商人,你将如何经营你的企业?”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接着提出“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只能是短暂的?”,这次的提问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解读教材。最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节课的结束,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2.4加强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信息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历史话题往往有很多影响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因此,用学生的个体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话题讨论,此时,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数据收集,探讨中国的五年改革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间的差异。第一组重点关注两国改革的政治背景差异;第二组则研究两国改革的经济背景差异。两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两国改革成果差异的根源。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激发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从而完成了个体智慧到集体智慧的提升。
3.结束语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最简单的。提出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互动,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了解各班、各阶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就历史学而言,它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即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发现、分析、培养解决历史的思维能力。然而,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尤为突出和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普遍的教学活动,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教师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石双双.对高中历史课堂优质提问的初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30):98.
[2]赵思农.高校历史学专业师范生课堂提问技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8.
[3]刘诗洋.对高中历史课堂优质提问的初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