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振香 武家玉 赵金安 苏赛赛 胡亚丽
[摘 要] 以太原工業学院环境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专业培养方案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 键 词]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74-02
应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而实践是应用的生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首要任务[1,2]。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3]。太原工业学院是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以培养具有专业基础、能担任生产实践第一线工作任务的工程技术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市场需求,注重专业特色培养的同时注意分层次培养,实施了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修订培养方案,体现“3+1”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堂教学计划
环境工程专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3”是在校内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专业需求训练;“1”则根据学生毕业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而实施模块分类培养,模块1为考研学生设置,模块2为就业学生设置,即第4学年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将前3年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环保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堂教学分为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前六个学期包含必修95学分和选修20学分,开设所有公共基础课、全部的专业基础课及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水处理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第七学期为选修12学分,设置两个专业模块方向,分别为三废治理方向(在校上课)和实践应用方向(校企合作)模块。近两届学生培养情况见表1。
(二)课外实践教学计划
以全程发展技能实践为核心,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在第六学期前进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技能系统训练;第七学期选择模块1的学生进行4周毕业实习,选择模块2的学生进行一学期专业顶岗实习;第八学期为1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选择模块2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完成学校和企业设置的工程实践任务和毕业设计,使得大学四年的实践项目不间断。
二、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内容资源,环境监测、水处理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控制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申请立项院级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应用型课程建设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对接,教学内容中包含环保行业最新标准和技术、岗位规范、行业标准、资格认证、科技前沿应用,邀请企业教师参与部分教学课堂,如环境监测课程聘请第三方监测公司技术骨干讲授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等内容。通过引入环保类企事业单位的真实任务和案例,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建设课程网站,上传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案例、试题库等线上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速传统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融合。对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等多种非传统教学方法,要求授课比例超总课时的25%以上,校企合作课程须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职进行授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表达、分析问题、沟通、团队合作、专业知识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弥补学校实践基地的不足
在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互惠互利、双向受益”为原则,多渠道协同加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建设,以弥补学校实践基地的不足。每年至少和10个以上环保企业合作,每年新增3个以上新的合作单位,目前已与省内外30多家环保企业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制订学生第七、八学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计划,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监督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校和环保企业之间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增加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增强教师工程应用意识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专业毕业后招聘进学校的,没有工程应用背景,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关键。学校应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以学校与企业互聘的方式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或科技人才参与课堂授课、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学校每年选派2~3名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企业聘请学校老师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环保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有效加强了教师与生产一线的联系,便于教师从实践中寻求科学研究的方向,形成具有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六、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构专业培养方案,第4学年实施分模块培养,模块1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拓展知识的同时复习考研,提高学生考研率,模块2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生产实践和开展毕业设计,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职业能力达到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环境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对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薇,吴士筠,朱文婷,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57-58.
[2]左东鹏.“3+1”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探析[J].四川水泥,2018(2):288.
[3]王昕.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5):83-8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