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2021-08-27 00:04杨海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校园文化

杨海丽

[摘           要]  新媒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高校领域,大学生已成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力军,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进行校园文化传播,首先对新媒体的特点及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分析新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綜合素质的影响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意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新媒体;校园文化;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9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29岁网民占比为21.5%,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年轻群体已然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产物,迎合了青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这样的改变不仅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同时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契机。医学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特殊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中,使校园文化更有吸引力和时代感。

一、新媒体的特点

近年来,新媒体频频成为热点话题,虽然目前国内外对“新媒体”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来看,它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言,新媒体的主要意义在于“新”,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困境,实现了信息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信息海量性等特点。

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以社会文化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承性、专业性、时代性等特点。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高度体现在学校的学风、校风、校训等方面,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用于调控校园交往关系中的一种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则制度,例如总章程、教学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轨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直观体现,是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种物质载体,它在形态上大致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和环境景观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人所持有的一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具体可表现在校园社团活动、师生课堂行为等方面。

新媒体的发展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内涵,它进一步创新了传统校园文化内容,更新了传播方式,拓宽了传播空间,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阵地的主力军,具有更开放创新的思维,能快速掌握新兴技术,是新媒体技术的开发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因此,医学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注重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满足现代教育文化需求。

三、医学生所必备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个性化特色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强调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并重。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对医务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在工作中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甘于奉献;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和精神状态,外在体现在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精气神的综合表现,医学是一门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学科,没有人文精神的医学只会成为一种冰冷的技术;信息素养是现代医学对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某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依靠多种技术手段,因此,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信息获取、分析、利用能力。医学教育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强调“德育先行”“恪守医德”,社会对医学职业具有高度的利他精神要求,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在技术上满足医学专业的要求,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注重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并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四、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多样

医学院校由于其专业特点,学年制一般为5至8年,医学类学科与人文类、理工类等其他学科相比,普遍存在专业课时多、学业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因此,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往往倾向于把教育重心放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上,不够重视人文课程设置。一般而言,高校必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和医学院校特有的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均存在课时量少的情形,普遍存在学科建设重知识而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缺点,以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多,学时占比为74.4%,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比为25.6%,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占比仅为10.1%,该类课程学时不仅占比少,还在学生入学早期完成,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未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涯(见下表)。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校园文化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