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的SWOT分析

2021-08-27 22:12郭中凯李冉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SWOT分析实施策略

郭中凯 李冉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化,出国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新常态”。作为一种教育投资,出国留学既有提高留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势,亦加剧了我国人才流失和收益率下降等不足;同时也具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留学途径多元化的机遇,以及语言障碍和安全威胁的双重挑战。为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利用出国留学的优势和机遇,个人应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做到量力而行;制定科学合理的留学规划,选择理性留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政府应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变“人才流失”为“海外储才”,并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出国留学;实施策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4-012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4.021

一、出国留学:愈演愈烈的热潮

出国留学是指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实现跨境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化,中国的留学规模迅猛扩张,从1978年到2019年底,各类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1]。在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其增长形式和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留学逐步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来自中产阶级及以下家庭的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第二,留学生年龄重心和學历重心不断下移,高中及以下的留学人数急剧上升,十年间,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增加了60倍[2]。第三留学国家选择日趋多元化,各类留学人员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掀起一股出国留学热潮,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面临着在国外还是国内接受教育的选择和困惑。

二、SWOT分析:重要的决策理论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决策理论,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en),其中SW为内部条件,OT为外部环境。SWOT分析实际上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四个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以便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从而做出最优选择[3]。SWOT分析法主要优点是分析直观、实用、简单,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4]。面对是否出国留学的两难抉择,既要全面考量出国留学行为选择的内部条件,也需要深入分析该选择的外部环境。笔者试图通过对出国留学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以期为科学、理性的留学决策提供正确参考和可靠依据。

三、SWOT模型:出国留学行为选择系统分析

当代青少年选择在国外接受教育,既有对受教育者本人及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随之而来的多种弊端;他们既面临促使留学意愿向留学行为转化的内外机遇,但也可能遭遇多种风险和挑战。笔者主要从出国留学的优势、劣势等内部条件和机遇、威胁等外部环境等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出国留学的优势

1.享受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就业竞争力。

发轫于柏林大学的近代意义上的西方大学,经过两百多年的探索、改革、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居于世界前列。2018年的QS大学排名显示,美国大学有75所进入前200强,英国有31所,德国有12所;在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中,美国占据10席,英国占5席[5]。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而国外大学录取标准的多元化和选择机会的多样性,却为普通生或专长生提供了等同或优于国内一流大学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出国留学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家长和学生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提升人的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6]。国外获得高等教育证书作为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筛选信号,实现了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或分层工具的功能,造成现行劳动要素价格体系中的薪酬差异。与同等学力的国内毕业生相比,留学生群体在批判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等方面更有优势,加之目前国内劳动要素市场对海外留学经历较高的预期价值和信任度,拥有国外教育经历的毕业生会在劳动市场上获得比拥有国内教育经历的劳动者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报酬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称,海归的薪资水平增长快,总体优势仍十分明显,工作第一年的平均年薪为8.3万元,3年后就能达到32.7万元[7]。

2.培养独立自主能力,有利于开阔视野和增强文化包容性。

当留学生离开朋友和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当其冲面临的是生存和生活问题。在异域他乡,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学习,凡事都需要亲力亲为。久而久之,他们养成成熟处理一切关于自己事情的习惯,有着较强的自控力和责任感,在需要决策时会做出理性判断和抉择。这种独立自主能力一经形成,便会内化为个人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体现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使留学生受益终生。此外,留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异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与不同成长背景但年龄相仿的朋友交流互动、彼此学习,在多元、异质的文化交流碰撞中感知、理解、尊重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拓展国际视野与文化关怀,从而超越一国一族的狭隘情感,成长为具有包容情怀的“世界公民”[8]。事实上,除了学习知识,留学经历本身也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

3.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福利待遇和科研环境的改善以及血缘亲情的召唤,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逐渐增多。据留学服务中心统计,2015年留学回国40.91万人,比2014年增长了12.14%[9]。学术视野开阔,了解国际教育、科研领域发展前沿动态的留学人员的回归,使我国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发展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除科学技术外,“海归”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国际化思维,不仅有利于我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还有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另外,一些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投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他们不仅填补了一些学科专业的空白,创建了新学科,而且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和制度体系,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据统计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77%的高校负责人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10]。

(二)出国留学的劣势

1.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较高,教育投资收益率降低。

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5年度我国自费留学人员总数48.18万人,约占留学人员总数的92%[11]。对于自费留学生而言,不仅要承担昂贵的会计成本,还要付出不菲的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指的是出国留学直接发生的费用,包括出国前的外语考试费、签证手续费和出国后的学费、生活费、保险费和医疗费等,在这些费用中,学费和生活费花销所占的份额最大。美、英等国大学对外国学生收取的学费几乎都是本国学生的2- 4倍,每年学费介于15万到28万人民币之间;起初免学费的北欧各國和德国、荷兰等国家,从2012年开始陆续对非欧盟国家的留学生征收学费,每年约10万到15万人民币不等。自费留学一年的花费通常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除了显性的直接成本,留学生还需要承担机会成本,即因在国外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其他收益。既包括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所能获取的薪资报酬,又包括骨肉分离和远走他乡带来的情感成本,还包括国内学校读书积累起的人脉所构建的社会资本。机会成本的高低因人而异,一般来讲,留学年限越长、个人素质越高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越大[12]。与高昂的留学费用背道而驰的是,随着“海归”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国内企事业单位选才变得日趋客观和冷静,“洋文凭”作为就业市场上“金字招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昔日笼罩在留学生身上的光芒也逐渐隐去,留学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回报率开始变得不甚理想。据英国大使馆统计,曾经令人羡慕的金融专业硕士回国后,起薪多在3000到4000元人民币[13]。

2.加剧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扩大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逆差。

虽然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总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长不能掩盖质量上存在的不足。目前高端人才的回国比例仍然偏低,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博士研究生只占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9.81%,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我国高层次人才国际流动方向总体上仍然处于“流出量大于流入量”的状态[14]。以美国为例,美国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硅谷软件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是华人;IBM公司各个研究所里2 000多名科研人员中,近半数是华人[15]。许多经过层层考试和竞争选拔出来的国内学生,被发达国家以招收留学生的方式低成本占有。此外,由于出国留学人数远高于来华留学人数,出国留学生年均消费总额远高于来华留学生年均消费总额,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截至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生总人数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相差达到80万,出国留学生年均消费总额比来华留学生年均消费总额多10-15万元[16]。巨大的“留学生赤字”和年均消费逆差,使教育需求外溢、消费外流,对我国教育投资和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出国留学的机遇

1.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的变化。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出国留学的需求,而且当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时,出国留学的数量就会大幅增长[17]。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GDP总量高达10.4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8 016美元,远远超出3 000美元的增长临界点。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强为跨境购买教育服务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现实保障。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理念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把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消费活动,而是视为一种实现阶层复制或向上流动的长期投资,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深造的意愿和动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逐步由“物质消费阶段”过渡到“精神消费阶段”,不再简单满足于生存需要,而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很多富裕阶层的家长并不是基于“经济人”的视角看待留学的价值,他们更注重留学所带来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等非货币收益。“想出去看看世界”的情愫,无形中刺激了当前的留学热潮。

2.出国留学途径的多元化和西方国家开放的留学教育政策。随着留学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出国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留学服务综合体系[18]。留学生可以通过自费、国家公派、申请学校奖学金以及办理留学贷款等多种方式出国读书,多元化的留学途径优势互补,为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机遇。加之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大学得到政府或私人的资助大幅减少,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和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它们逐步将招生重点转向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留学市场,通过形形色色的教育展、留学讲座、英语课程的增设和跨国教育论坛等形式吸引中国学生前去留学。西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宽松的留学政策,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就业、旅游。例如,法国出台了不同类型的留学签证,以适应赴法留学生的不同课程需求;英国大大缩短签证办理时间;澳大利亚放松了留学生的就业规则[19]。西方国家和大学的这些积极、鼓励性留学措施为留学生走出国门提供了便利。

(四)出国留学的挑战

1.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和生活学习中的语言障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各异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模式。与中国“授受式”和“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不同,西方多采取“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做和不该做什么,而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教育模式对习惯于“拿来主义”的中国学生来说,在求学之初并不完全适应,加之国内的英语教学都是以BBC英语或者美式英语为标准而进行教学[20],且重语法知识的积累,轻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造成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对略带地方口音的英语听不懂,另一方面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常常出现语用失误,给日常的生活、学习和科研造成诸多不便,而对于那些选择去官方语言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而言,小语种语言的学习更是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

2.留学的安全威胁增加,“非传统安全”隐忧日益凸显。

由于留学国家治安管理不善和安全措施不力,加之留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和防卫能力欠缺,导致留学生成为各类犯罪活动中的易受侵害群体。近期留学生伤害事件屡见不鲜:2016年4月,澳洲针对留学生的暴力抢劫案;6月,德国留学生夜跑遇袭案;10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生的校园枪杀案。频发的留学安全事件为留学生敲响了警钟[21]。随着中国留学人员数量的快速增长,留学安全及其所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留学安全已从单纯的留学者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内涵,扩展至留学生的心理安全等更宽泛的范畴[22]。当留学生独自来到全然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他们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过高的父母期望,还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土壤,面临着异国自我和人我文化身份重构,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多的个人挣扎和艰难尝试,在多重心理压力和适应危机下,留学生常常感到压抑、孤独、失落、挫败、恐惧、无助,严重时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相比“显性”和“突发”的传统留学安全问题,“隐性”和“持久”的非传统留学安全隐忧更值得引起留学生群体的重视。

四、基于SWOT模型的留学行为选择的策略分析

出国留学作为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替代性选择,日益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面对留学热潮,学生和家长须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选择,既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能封闭保守。每位计划出国留学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求适宜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的满意战略组合。与此同时,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并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综合考虑自身各方面条件,做到量力而行

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让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首先,作为一种购买国外院校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出国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每个意欲出国留学家庭都应考虑留学成本是否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否则,使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的同时,还会增加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学生应正确评估自身外语水平,如果听说流利、读写俱佳,有助于克服语言障碍,减小社会融入的阻力;反之,则需要慎重考虑出国留学的可行性。此外,留学与否应尊重学生自身意愿,只有学生自己具有强烈的留学动机和愿望,才会有勇气和毅力克服留学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父母等各方面压力下的“被留学”,通常因动力不足而白白花费时间和金钱。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留学规划,选择理性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出国留学事宜稳妥进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地留学规划,包括留学目的明确,留学前期的准备和职业规划的设计。第一,留学的目的不在出国本身。我们应杜绝盲目从众和互相攀比等不良心态,回归“追求健康教育环境”和“以个人實质提升”为目的理性留学观,不单纯为留学而留学。第二,所有有意向留学的同学和家庭都应为成功留学提前做好准备。首先,学生应尽力提高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以满足自己出国后基本生活需求和进行基本的科研实践;其次,还应努力提高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敢于挑战和展现自我,增加被世界知名院校录取的砝码;再次,有意识培养独立自主能力,掌握做饭、洗衣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以便顺利适应国外留学生活。第三,理性的留学规划必须要涵盖职业规划。留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再选择留学专业、院校及国家等,并在留学期间积聚今后职业发展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成功留学。

(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最主要的是留学生自己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其一,留学生应尽快熟悉所在国的法律制度,遵守该国法律法规及其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约束自身行为的同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其二,了解当地警察、移民局和中国领事馆电话号码,以便在紧急和危机时刻求助和呼救;其三,尊重他国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不要在涉及宗教、民族、政治立场等敏感问题上随意发表评论[23];其四,交友要慎重,不随意泄露个人安全隐私,不要出入酒吧、赌场等情况复杂的场所,洁身自好。与此同时,做好留学生安全保障工作,还需要政府加强领事保护和信息预警,切实担负起保护我国留学生安全的责任。此外,面对日益严重的心理危机,留学生亟需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首先,面对国外繁重的学业压力,学生在留学前就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正确认识存在问题,避免在想象中将挫折放大,要有克服学业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其次,善于转移心理压力,适当宣泄负面情绪,每当心情苦闷无法排解时,可以选择跑步、听音乐、看电影,人是环境的产物,改变下环境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第三,学会与人沟通,主动寻求帮助,与家人、朋友、国外同学保持联系,遇到困难和烦恼的时候可以找他们进行倾诉和交流,“一个烦恼倾吐给朋友,烦恼就会减半”,人际沟通与交流不仅可以纾解心理压力,还有利于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途径。

(四)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变“人才流失”为“海外储才”

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有两种原因,即部分公派留学人员滞留不归,和大规模的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归国意愿普遍较低[24]。第一类问题随着公派留学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渐化解,2012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国率已超过98%,但是自费留学人员逾期不归问题依旧突出。为争取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政府和高校需要创造多种条件,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首先,形成公平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减少其归国带来的福利损失。同时继续完善“千人计划”等各项海外人才项目,以待遇的可持续性稳定人心[25]。其次,为回国人才构建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环境和机制,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尊重学术自主,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建立公平的科研资助和奖励制度,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配套支持。在工资达到可比后,更好的自我发展空间才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关键。第三,妥善解决回国人员的户口迁移、子女上学及配偶工作等问题,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使海归人才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真诚和关怀,从而自发地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真正解决留学生不愿回国问题,才能使人才流失去问题化,成为“在海外的一种潜在的社会经济资源”。

(五)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出国留学只是培养国内急需人才的一时之策,而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长久之计,出国留学是末,而不是本。“哪一天中国人不必以留学为梦,中国现代化康庄大道才算完成。”[26]这一夙愿的实现,需要我国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数量。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促进我国高教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大学在竞争中形成特色,办出一流学府;同时,高校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开放有序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创新机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考核评价、岗位设置、分类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此外,中央政府还应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定规则的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如果国内大学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不仅可以稳住本国生源,引导教育消费回流,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来华留学生,减小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9]王伟.2016 年出国留学市场展望:稳健式增长[J].世界教育信息,2016(5):67-68.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低领留学生发展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5-25.

[3][4]龚小军.作为战略研究一般分析方法的SWOT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9-53.

[5]黎凡.弃考留学:中国高等教育的尴尬[J].煤炭高等教育,2015(2):117-121.

[6]许家云,李平,王永进.跨国人才外流与中国人力资本积累——基于出国留学的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6(3):91-102.

[7]劉国富.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J].2009(5):130-140.

[8]洪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J].2013(2):29-33.

[10][26]戚得祥,柳海民.出国留学教育价值论[J].2003(4):127-135.

[11]陈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费留学政策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2(4):25-33.

[12][13][16]张国军.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8-23.

[14][15]邵巍.当前出国留学形势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24-27.

[17]肖海,刘芳.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优势及中国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6):31-35.

[18]张优良,张颀.近 30 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开放的关注——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J].2015(11).27-33.

[19]乔杨.金融危机下出国留学市场的推动因素分析[J].市场周刊:2009(1):89-91.

[20]薛敏,王妍.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英语口语语用失误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118-120.

[21][22][23]李光贞,苗丹国,覃云云.留学安全问题与中国留学安全战略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2(8):35-39.

[24][25]陈何芳,冯洁.公派留学回国政策的改进:基于回国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J].2012(9):44-49.

(责任编辑:刘增石)

猜你喜欢
SWOT分析实施策略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