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散文翻译

2021-08-27 08:32刘艳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落花生译者主体性

【摘要】与传统的翻译观不同,译者不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成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对充实翻译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研究散文翻译,能从不同维度证明散文风格的可译性。该文将从行文节奏、话语风格、情感色彩这三方面分析刘士聪先生《落花生》的英译本,因其能在再现原文内容与风格的前提下,发挥译者在散文翻译的主观能动性,对之后将译者主体性应用于散文翻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落花生》;译者主体性;散文翻译

【作者简介】刘艳(1997.02-),女,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一、引言

《落花生》是著名学者许地山的一篇散文作。因其风格“质朴深厚、意境深远”,被誉为现代散文佳作(李明)。文中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围绕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故事情节展开,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此来阐释哲理,引人深思。叙述类文体一般是由“故事”和“话语” 两部分组成,前者为故事内容,后者为表达故事内容的一种方式(西摩·查特曼)。而《落花生》这篇散文的“故事”主要是谈论花生的好处。而散文的话语形态可分为三类:演讲式、对话、独语(王辽南,1995)。这篇现代散文“话语”主要是采用对话式的方式展开,同时又含有叙事、感想、议论的情节。因此,此篇文章是一种对话式散文语体。这种语体虽最常见于诸如《孟子》《论语》等先秦诸子散文中,但此篇散文的结构却是通过对话展开,此篇散文语言朴素平实,氛围亲切自然,区别于一般的散文文体,语言优雅典美,意境凄凉婉转。而这种对话式语体几乎贯穿整篇文章,因此在字词的选择,谋篇布局上都应符合对话体的语言风格。其次,从文化方面,也应考虑原作的社会时代背景等因素。所以,译者需对此篇文章进行全面解读,发挥译者主体性以及创造性对再现散文韵味是至关重要的。

二、译者主体性之论

何谓主体性?冯契(1992)在《哲学大辞典》中的解释为“主体性是一种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自觉意识,亦是主体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导翻译过程,其中心地位无可替代(胡庚申,2014)。”因此,翻译的主体界定为译者,因其参与翻译活动的整个环节,相较于作者和读者只是参与部分环节。而对于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的界定,查明建,田雨认为:“在尊重翻译活动对象的前提下,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自觉的文化意识 、人文品格和文化、 审美创造性 。”例如:在散文翻译中,译者需首先尊重散文的这一文学题材风格,为了达到功能对等这一目的,适当根据译者本人的性格,文学修养,双语能力以及审美,对其原作的文体风格,文化内涵进行充分阐释。与传统翻译观有所区别,译者不再“隐身”,也不是所谓的 “仆人”,也不再将绝对忠实或服从原作作为评判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翻译中不能解释的翻译现象,应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扮演的作用与角色。虽说承认译者的主体地位,但不意味着译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改译原作,原文和作者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除此之外,译者也会受到当时文化背景、时代特点的限制与约束,也具有受动性。

三、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 题材广泛、感情真实、写法自由的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看似结构松散,毫无技巧可言,实者最能抒发心中真实情感。英译时,不仅要考虑译入语的文化因素,而且要考虑以及如何传达散文的内容与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而刘士聪先生主张把握作者之风格,才能再现原文之韵味。他的这一理念对我国翻译界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将从行文节奏、话语风格、情感色彩这三方面分析刘士聪先生《落花生》的英译本。

1. 行文节奏之体现。刘士聪先生曾说:“所有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词,文字跃然纸上,但声音却要读出来。”因此,散文应注重行文节奏,才能再现散文的语言审美价值。但散文节奏的表现方式与诗歌有所不同,通过音节、停顿等来体现。散文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句法成分以及意义成分通过一定的规则组合排列,通俗來说,就是通过重复、对称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二是某个语言片段在情感强弱方面的分布情况(李美,2016),而此篇散文的节奏总体趋于平缓。

例1:

原文: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译文: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du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e had a harvest!

例2:

原文: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

译文:“That's true,” we all said and Mother nodded her assent.

例1中,原文中分号前的句子采取的是并列结构,每个小句之间都是采用 “动词+的+重复前一动词”的结构,读起来行文流畅。而英译的整体结构为“some..., some...and others”的句式结构,做到了与其句式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做到句式对称,读起来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分句后的句子,增译了“and ”这一并列连词,顿时舒缓了语气,增强译文的节奏感,将“in a couple of months”处理为插入语的句式,节奏感十足,似乎一切尽在预料之中,却又令人感到意外,也体现了作者一家人收获之喜悦。例2中,对“母亲也点点头”的翻译也甚是妙哉,如果是笔者可能会将其处理为“Mother nodded”这种较为普遍的翻译法,但是译者却译为“Mother nodded her assent”。因其前文文中父亲在说花生的可贵之处,众人纷纷同意父亲观点,因此语气是比较急促的,而译文没有直接处理为笔者一般的译法,通过减轻情感的强度来达到舒缓语气,放慢行文节奏的目的,这也与全篇相对平缓的行文节奏相符。

2. 话语风格之体现。话语风格会受到作家的写作风格、文体风格、文本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译文也会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因此,翻译此篇散文,应首先了解许地山先生的语言风格,在《“小俄罗斯”底兵》《荼蘼 》《三遷》等许地山散文著作中,可见其对话形式且语言朴素自然。而《落花生》里的对话与平常说话一般,口语体偏多,如文中出现“么”“罢”“吧”等语气词。而且文中主要描写日常琐事,所以要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语体特色。

例3:

原文:“……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

译文: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例4

原文: “……这就是它的好处。”

译文: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good for...”.

上述例子中均用了口语式的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是口语较随意,一般都是用于比较亲密的人群之间,而书面语较为正式,用词比较考究,偏向于选用大词。例3中采用了“let sb do”这个句型以及“open sth up”这一简洁短语,体现了母亲带领孩子一起劳作和谐融洽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丝宠爱的语气。例4中,对于“好处”这一词的翻译,文中多次运用“good for”这一语言表达,实现了语篇的连贯,上下文相互呼应,行文紧凑。“good”一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朴素自然,读者对语言的接受度高。而且此句并没有按照字面翻译,而是增译了“what”,因儿童说话的口吻稚嫩,表达简单,也体现出儿童天真浪漫的语气,但根据上下文语境,要将其内涵意义译出来,以此来加重文章的口语色彩,使之更符合译入语文化,也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这也体现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发挥其创造性。

3. 情感色彩之体现。散文中的情感因素是作者进行散文创作的一大特征,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散文的结构虽松散自由,但却能流露出真情实感,最体现一个“真”字。《落花生》主要通过一家人简单的对话展开,文中并没有作大肆渲染和铺垫,文体极其淳朴自然,将文中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像花生一样拥有高尚品格的人的这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散文翻译中,如果仅拘泥原文的语法、句法结构,却失去了原文隐藏的思想情感,文字就会略显苍白无力。

例5:

原文: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译文:“Do you mean,” I asked, “we should learn to be useful but not seek to be great or attractive?”

例6:

原文: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

译文:We stayed up late that night, eating all the peanuts Mother had cooked for us.

例5中,“体面”这一词的翻译,作者将其译为“attractive”,从语义的忠实度来看,没有完全再现其语义。但因与前文相呼应,在此处译为“attracting you with beautiful colors”。因此,此例中的“attractive”是从前文引申而来,表示作者想告诉孩子们的“体面”并不似鲜艳的果子一般,而应像埋在地下的花生一般,才是真正的体面。从这里可以看出译者对此字的处理意味深远,体现了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用心良苦,满满的父爱充斥在话语之中。例6中,很明显,译者增译了“Mother had cooked for us”这一细节内容,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字对字的翻译,而是根据原作的主题,与文中母亲把花生做成不同的食品遥相呼应,紧扣前文,形成了连贯的语篇。但增译的部分并不显多余,反而增添了结尾部分的感情色彩,让人读后意犹未尽。而且增加的这一细节内容,体现了家的温暖以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可见,译者主体能否将散文中的情感色彩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

四、结语

该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的这一角度来阐释其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而选取刘士聪先生《落花生》的英译本,是因该篇散文是对话语体的现代散文风格。该文从行文节奏,话语风格、情感色彩三方面研究其英译本,发现译者主体在对译文的文本的处理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除此之外,不仅要在散文翻译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也可以运用于其他文学体裁中,但也应把握好发挥的“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多数译者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 (1):29-35,126.

[3]李美.汉英翻译高级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第二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4):6-9.

[7]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8.

[8]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21-26.

猜你喜欢
落花生译者主体性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有道和谷歌翻译关于散文《落花生》的翻译结果分析
《落花生》与《丑石》的主题与技巧比较研究
《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