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逸平
摘 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各类“传统作文”并不完全脱节,其本质特征之一是会给出明确的内容与文体限制。因此,在已有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完整执行“显性任务”,剖析“原始材料”的逻辑层次并与谋篇布局照应,充分关注时代命题,结合切实经历总结感受、深入思考。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作文;语文高考;全国卷;备考策略;热点话题
2015年以来,以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目为代表的一类“新”型作文(通常被称作“任务驱动型作文”)引起了大量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针对这类作文的试题分析、写作技法、备考策略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说纷纭的经验性文章固然能带给高中语文教师及学生一些备考的视角与方法,同时也容易使广大师生陷入焦虑、迷茫的状态及技法的怪圈。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性视角,将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此前已经被多数语文教师掌握的“传统作文”连接起来?有没有一种深层逻辑,将“波谲云诡”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整合起来?这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2020年全国卷语文3道作文题目为例,做一次尝试性分析,以期让追求首先获得“基础等级”分數或正陷入迷茫、焦虑的师生“返璞归真”,把握“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本质。
一、从“隐”到“显”:任务从未缺席
“任务”指“指定担任的工作”[1]。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题目完成一篇作文的任务在语文高考中通常都会存在;根据所给材料,不同程度地接近预定的最佳论点和立意,写出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文章的任务也一直存在。意识到这两点后,将所谓“传统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任务驱动型作文”很可能是因为名称“新”而被感觉“难”。至少,教师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教学,学生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每一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将能在“战略上藐视敌人”,避免畏难心理和紧张情绪。
不妨以10年为节点,比较2000年、2010年与2020年的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目,进一步说明上述心态的合理性。
2000年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目引用了一次鼓励创新报告会上某位学者出的题目——给出圆形、等腰三角形、水平半圆形和一个平面凹陷的非规则图形,提问哪一种与另外三种不同。作文题目援引了四种不同回答并给出了原因,总结到“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进而类推“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进一步启发到“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最后明确下达“任务”——“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明确指出此话题是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且不限文体,“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需要“自拟题目”,字数要求为“不少于800字”。
2010年全国卷I语文作文材料则只给出了一幅漫画——4只猫坐在餐桌旁,从左向右数第1只猫吃完了桌上准备好的鱼在闭目微笑;第2只猫面对桌上准备好的鱼有所疑虑和思考;第3只猫一“手”指向第4只猫,扭头对第2只猫说到“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4只猫离开座位捕捉到了一只老鼠。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比起2000年的“话题作文”,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难度有所加强,在“读懂漫画立意”的基础上完成写作是这类作文的关键“任务”。
2020年全国卷I语文作文材料以史料为基础,主要使用白话文讲述了以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为主角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品格鲜明——齐桓公随机应变(装死脱险)、善于听取辅佐者(鲍叔)的建议、不计前嫌且用人不疑(重用曾伤害他、辅佐其竞争者的管仲)、统治能力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①;管仲“忠心”“尽心”辅佐不同阶段的对象②;鲍叔一心为主、公心为国、知人善用(主动劝齐桓公重用管仲,甘居其下)、目光长远③。此外,需要重视材料所援引的具有对立性质的观点(孔子褒扬管仲、司马迁肯定鲍叔)。那么,是否可以整合分析三个人物的事迹从而得出“合作共赢”“团结协作”等结论呢?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殊之处在此显现——在“引言性材料”后,这类作文会给出明确的、作用于内容层面的限制(可视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特征之一)。如2020全国卷I语文作文材料还写到,“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创设交际情境),抛出限定性问题:故事中的三个人物“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明确任务“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感受”和“思考”两大板块尽量具有清晰的界限,文体是发言稿,受众是班级师生。
显然,这些要求已在题目中“显性”提出,所以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在形式上给予回应,向阅卷者表明自己准确接收到且逐一落实了所有的“任务”。
以2020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为例,常规作文可以包括:(1)凸出中心论点的标题;(2)以破折号引领的“班级读书会发言稿”副标题;(3)顶格的称呼语(如: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4)问候语(如:大家好);(5)简短的引言(如“在阅读完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的故事后,我对×××的感触最深);(6)阅读感受④;(7)阅读思考⑤;(8)结束语(如: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9)落款⑥(如:发言人:×××及考试当日日期)。
按照这种框架进行写作,在作为文章主体的感受、思考部分没有偏离材料主题的情况下,表达通顺、逻辑清晰,有一定的论据且书写工整,应该能够得到该题70%-80%的分数。当然,进一步升格还需要在语言力度、引证质量、立意深度以及标题、文末等部分下功夫。
总体而言,从“宽泛性话题作文”到“难在审读立意”的“漫画材料作文”,再到具有一定开放选择性同时具有内容、形式规定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全国卷作文题在形式变化的背后,不变的是需要考生“审准原始材料的整体与细节”,“审准命题意图”,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个体感悟落实到自己的“千字文”中。因此,以“不变”应“万变”——“精准审题”,“明确任务”,方能将作文题的基本分数握在手中。
二、从“引”到“定”:深剖原始材料
在明确所有任务后,“谋篇布局”或者说“文章提纲”是部分考生可能遇到的又一难题。尽管语文教师在作文专项教学及复习备考中已经教授了学生一定的框架,但在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一方面囿于“框架”可能导致遗漏“任务”,另一方面在面对部分应用文性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时,“框架”往往会“失灵”。
本质上,除了早年的“一句话”式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及部分“话题作文”,无论是基于“文字”还是“图表”,后起的各类作文都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也不例外。但是,与此前各类作文所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头至尾的所有材料都需要考生深入剖析,看似属于“引言”的文字,实际上可能规定了基本的写作思路。
以2020年全国卷III的语文作文题为例,如果考生能够深入剖析题目材料,就可以在其引导下写出一篇“层层递进”“富有深度”的作文。
该题以“人无法看到完整的自己”为“引子”,引出人“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的话题,要求考生在内容上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以及“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题目中的“等”字,最好按“列举之后煞尾”而不是按“表示列举未尽”理解[2]。因此,上述四个问题经过一定的逻辑串联后,应当在“千字文”中均有所涉及。
如前所述,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傳统材料后,往往还有一段规定性文字。该题为作文创设的交际情境是“毕业前的学校”,作者是“作为毕业生的你”,任务是“写一封信”,对象是“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两大板块是“感悟”“思考”,标题自拟。结合上文分析,作为主体内容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实则等价于上述四个问题。那么,完整的任务可以表述为:以高三即将毕业的学长(姐)的口吻、身份,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从“是什么样的人”(定性)、“想过怎样的生活”(目标)、“能做些什么”(措施)、“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的追求及措施)四个方面,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个人、身边、时代等方面),告诉他们如何为他们自己画好像。
经过此番剖析,作文的框架实际已经浮出水面,一种可行的布局是以问题为分界,在相应部分抛出问题并回答。就问题的顺序而言,“是怎样的人”作为第一个问题,考生围绕学弟学妹作为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的身份回答。然后回答“想过怎样的生活”,从高中三年及未来两方面加以回答。需要说明的是,考生需要在分享基于自身过往的思考和紧扣高一新生思维视角间把握好平衡,重点是对他们即将面对的高中生活及未来进行分析。而后回答“能做些什么”,同样从高中学习和未来奋斗两方面回答。最后,由“我是怎样的人”上升到“我是谁”的哲学思考,从他们不仅是高一新生,还具有父母的子女、未来的栋梁、新时代的青年等多重社会身份的角度转入回答“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这一问题,从而以家国情怀、时代担当提升作文的立意与格局,体现出“你”作为学长(姐)的深入思考。当然,作文在外部形式上还应嵌套好标准的书信格式。
由此可见,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题目中的材料不仅仅起“引言”的作用。一些看似举例性质的词句实际上包含着作文导向,对文章谋篇布局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考生需要在内容层面深度剖析材料,形成全文的写作逻辑,并叠加具体文体的规范形式。
三、从“远”到“近”:立足时代关切
从全国卷作文的变迁中还可以发现“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具有更直接的时代关切。不同于以往“话题作文”“漫画作文”需要考生主动联系生活与时代进行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通常创设一个贴近考生生活的写作情境(如上文分析的“班级读书会发言”“毕业季写信”等),或者直接使用具有时代强音的作文材料。
例如,2020年全国卷II语文作文题,紧贴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爆发后中国同外国相互支持的时代背景,创设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与“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写作背景,明确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任务。这个题目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需要青年一代给出对“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思考。
这一趋势提醒即将参与2021年高考的考生及其语文教师需充分关注时代命题。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2月31日发表的“2021年新年贺词”,高度总结了2020年的时代关切,语言掷地有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读: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 “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等话语令我们潸然泪下且充满力量。[3]“‘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提示我们回望过去5年的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提示我们关注脱贫攻坚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需要更加“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3]
2021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3],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当代青年应当拥有的时代自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需要“崇敬英雄烈士,挺直民族脊梁”。作为心怀时代的青年,若学有余力,还应当关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内容,与我们的党、国家、新时代始终保持同频共振。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变化中保持着对准确审题、精准立意的“任务”要求,在不变中包含了内容、形式诸多显性规定、谋篇布局参考思路以及更加直接的时代关切。把握上述三点趋势,保持理性与沉着,踏踏实实积累“感悟”,学会深入“思考”,掌握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规范,相信在高考考场上,考生能够完成基本“作文任务”。
注释:
①其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品格从语境看不是材料的重点导向。
②从语境看,材料未批判管仲易主,应当淡化处理。这恰是部分考生容易钻牛角尖之处。
③“目光长远”指在“知人”“识人”的前提下,将齐桓公竞争对手的辅佐者化为辅佐者,为齐桓公成就霸业减少内部阻碍。这是适当推理后的深入结论。但是,如果从“甘居其下”推论出“淡泊名利”则有偏题之嫌。
④可以围绕一个人物的一种品格深入论证,但要注意论据素材的相关性、系统性;也可以围绕多个品格联系材料切实分析。
⑤应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回归现实与时代,旁征博引,上升立意。
⑥保险起见建议落款,不是必须的。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交互主观性标记词及其对句类认知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BYY118)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67.
[3]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一年新年贺词[EB/OL].(2020-12-31)[2021-04-0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78522.htm.
[作者通联: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