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徐有青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当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是否有淋巴转移,均为早期胃癌。目前,早期胃癌主要以手术治疗及内镜下治疗为主,5年生存率达90%~95%,且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具有显著效果[1]。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具有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均有较好的效果及安全性[4-5],但临床上如何选择这两种术式尚无统一共识。本研究通过比较ESD与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早期胃癌患者选取合适的术式,预防术后出血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且有内镜切除术适应证;②手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能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异常;②无法耐受手术;③对手术涉及的药物存在过敏史;④术中肌层有损伤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本研究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1.2.1 ESD组 在病灶周围大约0.5 cm处进行电凝标记,每个标记点之间约间隔2 mm,在标记点周围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靛胭脂及肾上腺素混合物,充分显露黏膜,沿标记点用勾刀切开病灶边缘黏膜,选择末端绝缘手术刀(IT刀)剥离病变组织,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将切下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2.2 EMR组 行透明帽法:在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入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显露,再将高频电凝圈置于透明帽,然后将透明帽套于内镜前端,利用负压将病灶黏膜吸入透明套内,用圈套器切割,再将无法一次性切除的病灶进行多次分割,创面止血后,将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两组患者术后均禁止饮食,进行补液、抑酸及保护黏膜等处理,全程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切除效果:包括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完整切除即整块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显示水平、垂直切缘均为阴性。治愈性切除指无或低淋巴转移风险的完整切除。②并发症情况:术后出血、术中穿孔等并发症。③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
1.4 术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2项即可诊断为术后出血:①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降低幅度>20 g/L;②术后血压较术前下降超过20 mmHg或心率升高超过20次/min;③胃镜检查确定有术后出血;④患者术后出现头晕、黑便、呕血等情况。按此标准,本组92例患者中术后出血8例,未出血84例。
1.5 统计学方法
2.1 ESD组与EMR组手术切除效果、手术时长、切除病灶直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MR组(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均大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出血及术中穿孔发生率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出血患者采用经内镜下止血钳及氩气刀治疗均成功,穿孔患者经内镜下钛夹缝合治疗,术后禁食、抑酸、减压等保守治疗均成功。
表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手术结果及并发症比较
2.2 术后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详见表3。
表3 术后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肿瘤病理类型、病变内镜下分型及切除病灶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患者的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无=0,有=1),以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无=0,有=1)、病灶直径(<4 cm=0,≥4 cm=1)、病灶位置(不是胃上1/3=0,胃上1/3=1)、手术时间(<90 min=0,≥90 min=1)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升,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6-7]。ESD是在EMR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微创技术,虽然能提高整块切除率,减少疾病的复发概率,但比EMR更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8-9]。本研究结果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ESD组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MR组,ESD可以完整切除范围较大的病灶组织,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但由于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术后出血,影响了患者的后期恢复。采用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更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本研究中ESD组的术后出血率(9.6%)略高于EMR组(7.5%),与以往研究一致[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是术前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增加了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性[11];病变过大会导致剥离创面大,增加了术后出血的风险;胃上1/3的黏膜血管直径大于胃下1/3,致使出血的风险加大,且胃底部分的视野受限,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用时,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