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到乡村学校支教一年多,笔者感触最深的是绝大多数乡村学生不热爱读书、不善于表达,特别是书面习作水平较低。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海安是著名的“中国茧丝绸之乡”。笔者尝试通过开展基于“蚕”项目的学习活动,来研究提升乡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项目学习;乡村学生;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6-0014-02
引 言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经济的蓬勃发展,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为每个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根本能力。然而,到乡村学校支教一年多,笔者感觉乡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弱于城市学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而家乡海安又是著名的“中国茧丝绸之乡”。种桑养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蚕”的项目学习是值得乡村学生了解和探索的一项活动,也为提升乡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
乡村学生对项目学习了解较少,其家长平时也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只有让学生喜欢上活动,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将学生家长也“卷”入其中,我们的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笔者首先在班级QQ群中发布了“蚕”项目学习活动的方案,并私下联系了几位平时比较关心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家长,取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再请他们帮忙与其他家长联系,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以得到所有家长对此次活动的支持。同时,笔者在班上郑重地告诉学生,这学期教师打算带着他们开展一个关于“蚕”的项目学习活动,并向他们大概介绍了什么是项目学习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接着,笔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每六人分为一小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此项目学习任务。这样,我们的“蚕”项目学习活动就启动了。
一、项目引导,激发兴趣:“自在娇莺恰恰啼”
活动正式开展前,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商讨活动计划,研究活动内容,分解活动任务,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到图书馆借来了一些书籍,如《百科全书》《中国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唐诗三百首》等,找出其中与蚕有关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在《百科全书》中了解到蚕的生活习性,从《中国民间故事》中读到了嫘祖养蚕的故事,在《成语故事》中学习了“作茧自缚”等成语,还背诵了《唐诗三百首》中的《蚕妇》等古诗……
同时,笔者也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去了解蚕,以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工作。一段时间下来,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的同时,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渐渐爱上了读书。更为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不一样了,他们的发言不再吞吞吐吐。爱上阅读的学生,逐渐习惯于书籍中的选词用语,他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慢慢勾连起来。规范、优美、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口中流淌出来。
二、项目实施,见缝插针:“凌云健笔意纵横”
(一)请教长辈,同伴交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中,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但由于乡村学生词汇贫乏、缺少口语锻炼,大多数学生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严重制约了乡村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1.任务驱动,不得不说
养蚕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得不向长辈、邻居、教师或同学请教或交流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小丽是个内向的小姑娘,平时不太爱与别人交流,就算在家说话也很少。自从参与了养蚕活动后,她每天不得不開口向爷爷、奶奶请教,比如怎样给蚕宝宝安家、怎样采摘桑叶、怎样喂蚕……渐渐地,不爱说话的她也变得爱说话了。就这样,学生跃跃欲试,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蚕”项目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适时引导,逐步学说
想说、爱说是口语表达的前提,而会说是目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愿听,也爱说,但他们的讲话往往空洞无物,或者讲了三两句话就没词了。这其实多与词汇贫乏有关。在“蚕”项目学习活动中,乡村学生想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这样,乡村学生不再害怕表达,也渐渐学会了表达。
3.合理鼓励,会说乐说
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在耐心引导的同时,总是更多地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当学生说得不好或不对时,笔者从不轻易地批评他们,而是指导他们如何表达得更好,让他们有勇气大胆表达。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升时,笔者又及时给予他们肯定,以增强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二)留心观察,用心创作,逐渐提升写作水平
“蚕”项目学习活动开展的第一天,班上的“机灵鬼”小朱神秘地举起两个小袋子,告诉大家他带来了彩蚕蚕卵。学生一听,纷纷一拥而上,将小朱围得水泄不通。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热闹极了。笔者凑近一看,可不,这小家伙不知从哪儿得到了两小袋彩蚕蚕卵。
笔者将这两袋蚕卵放在实物投影仪下面展示给学生看,并请小朱到讲台前来讲讲这是什么、是从哪儿来的。看到大屏幕上出现的一个个芝麻大小的小黑点点,学生瞪圆了眼睛。小朱无比自豪地介绍着:“这些黑点点是彩蚕蚕卵,黄色的是它们的食物,这蚕卵是从学校门口的小商店买的……”看着平时说话常常词不达意的小朱现在说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而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笔者想,现在何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表达内心的感受呢?于是,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我看到蚕卵 ,心想 。 ”请学生说说此时看到的、想到的。没想到,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在几位学生发言后,笔者又想,何不让学生写下来呢?于是有学生写道:
我看到蚕卵又黑又小,心想它什么时候才能长成又白又嫩的蚕宝宝呀?
我看到蚕卵跟黑芝麻差不多,心想这能变成蚕吗?
我看到蚕卵真像小蚂蚁呀,心想我怎样才能快点把它养大呢?
……
就这样,在“蚕”项目学习活动中,笔者总是抓住契机,适时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的变化,发现有价值的写作资源时,就指导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同时,请学生用手机拍摄相关的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里。比如,蚕卵的孵化、采桑叶、蚕吃桑叶的样子、蚕长大的变化、蚕的蜕皮、蚕上山结茧等,这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时间,班级群里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学生上传自己写的养蚕日记和拍摄的照片。对于写得好的文章,笔者会请学生在班上读。这既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让学生互相学习彼此的写作方法。最后,笔者再指导学生修改完善文章内容,并给文章配上学生拍的照片,以文档的形式收录进班级的“‘我和蚕儿共成长系列之学生日记集”中。看着一篇篇图文并茂的作品,学生的写作兴致更浓了,写作水平也提升了。
三、项目成果,精彩纷呈:“大珠小珠落玉盘”
历时近两个月的项目学习活动进入尾声时,笔者在班级举行了一次项目成果展示会。当教室的课桌摆成环形,各种成果摆放其上,学生近距离地学习、分享彼此的成果时,他们享受着活动成功的喜悦,感受着自己成长的快乐。
的确,融入思考,适当创新,学生收获了不一样的成果。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培养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更好地饲养蚕的方法;有的学生学习了古今蚕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有的学生学会了许多关于蚕的古诗、成语,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会到古代人民养蚕的不易……
活動中,学生敢于表达,用语言文字描述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自己的活动感受。体验养蚕后,有的学生与家人交流,拉近了亲子关系;有的学生亲自采桑叶,感受到蚕农的艰辛;有的学生全程养蚕,培养了责任感;有的学生从蚕的一生,明白了奉献的真谛……
项目学习不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更把学习的触角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不断对照改进、达到标准,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信息,而是不断构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将学习引向深入[3]。
在“蚕”项目学习过程中,笔者总是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表扬,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项目学习是团队合作学习,在活动中,笔者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互评、互学、互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选出最佳组员;班级各小组之间互评,选出最佳小组。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意识就越来越强烈了,而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也就逐渐形成了。此外,在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还真真切切地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写作能力。
结 语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趁着项目学习活动的东风,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训练工作,乡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俞爱红(1983.2—),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被海安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