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1-08-26 08:53倪勇
求知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教学对策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倪勇

摘 要: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基于此背景,本文对问题情境偏离数学本质、问题情境偏离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过于复杂烦琐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情境创设应“彰显冲突性,引导数学探究;体现生活性,丰富数学感知;具有挑战性,强化数学体验”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4-0040-02

引 言

小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阶段,虽然拥有极强的好奇心理,但容易分散注意力。想要让学生高效地吸收知识,教师首先需要结合特定的问题创设情境,然后在其中融入游戏或竞赛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在引入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之后,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情境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也是为了保障教学效能及学习效能。首先,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从而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其次,在提升学习效能方面,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降低了知识难度,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以更轻松、更便捷的方式习得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给予其足够的鼓励和帮助,既要使其掌握知识,又要使其灵活运用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學生的心理还不成熟,面对新鲜事物时,常常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理,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多元化的方式为其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教师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2]。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情境教学法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对课题的研究活动,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想有效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应主动探究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学生,了解其对教学方法的喜好程度,并以此作为推进、优化教学方法的依据,这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构建充满趣味性的数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刻意地追求生活化,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忽视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基本要求则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教师如果创设完全生活化、毫无知识性的情境,必然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3]。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一课时,利用漂亮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在上课初始就向学生呈现了阿凡提的图画,并兴致勃勃地说道:“你看我们今天邀请了谁?”这一点学生都能回答上来。之后教师继续说道:“让阿凡提带着我们走入今天的数学课堂!”这种导入方式停留在表面,未深入数学本质,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教师如果仅以习题辅以相应的图画,实际上与问题情境差之甚远,将导致情境教学流于形式。真实的情境应是以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为依据,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特殊性或者创新性的情境,并能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或者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简单化处理。上述案例中,阿凡提的图画未能起到任何上述作用,因此这种设计存在缺陷,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阿凡提这一角色可有可无。

三、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策略

(一)彰显冲突性,引导数学探究

教师利用问题创设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正向刺激,使其主动生发探究问题的热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将成人思维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精心设计问题,更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认知冲突。这样,教师创设的情境才是成功的,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够使其数学思维得以纵深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以教材为蓝本,还要准确把握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合理调整问题的难度,明确问题的指向性,从而实现引发认知冲突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能够被2或5整除的数,也能够了解数字各自的特征,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能够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自主梳理哪些数字能够被3整除,这些数字的个位上是否一定为3。学生在举出13、23、46等个例时发现,这些数字虽然个位都是3或3的倍数,却不一定都能够被3整除。学生由此推导出结论:能够被3整除的数,其个位不一定都为3或3的倍数;个位上为3或3的倍数的数字,也不一定都能够被3整除。基于此,教师可以继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哪些数字能够被3整除,以及这些数字具有怎样的特征。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必然可以顺利、高效地进入全新的探索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提示,要求学生先列出一百以内能够被3整除的数字,然后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最后总结规律。

猜你喜欢
教学对策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