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吡酯、卡马西平治疗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1-08-25 07:15那琦蔡德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5期
关键词:痛性托吡酯卡马西平

那琦 蔡德珠

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发生于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脑健康问题的增多,使得此病患病率呈现出持续且快速升高趋势。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症状,是当前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该疾病,多采用卡马西平来治疗此病,但许多患者使用此药后,易出现各种严重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跌跤、走路不稳及头晕等;受此影响,许多患者会表现出较差的用药依从性,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此,临床需要一种更为安全的药物,临床提出可采用托吡酯药物。而针对托吡酯而言,其实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抗癫痫药物,有着多重药理作用机制,且用药效果显著。为证实托吡酯在治疗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特选取本院接收的此病患者,分别采用托吡酯、卡马西平进行治疗,对比效果与安全性,现就此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干休所系统内接受治疗的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90 例。纳入标准:①均与痛性周围神经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1];②年龄≥60 岁;③机体各脏器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严重肾脏功能障碍(如心、肝、肾等);②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系统异常;③处于妊娠期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将患者依据用药不同分为A 组(43 例)和B 组(47 例)。A 组患者中,年龄最小60 岁,最大80 岁,平均年龄(75.1±5.1)岁;病程3~50 个月,平均病程(16.7±11.1)个月;疾病类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 例,枕神经痛9 例,坐骨神经痛6 例,脊神经痛11 例,带状疱疹引起的三叉神经痛5 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6 例。B 组患者中,年龄最小60 岁,最大79 岁,平均年龄(74.7±4.9)岁;病程3~49 个月,平均病程(16.5±2.6)个月;疾病类型:7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 例枕神经痛,7 例坐骨神经痛,13 例脊神经痛,6 例带状疱疹引起的三叉神经痛,4 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 组给予托吡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55,规格:25 mg×60 片)治疗,25 mg/次或50 mg/次,2 次/d。B 组给予卡马西平(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018,规格:0.1 g×100 片)治疗,100 mg/次,2~3 次/d,待疼痛缓解且连续3 d 无疼痛感后,可停药。两组用药期间,均给予基础治疗,如降血糖、抗病毒及补充B族维生素等。两组均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SQI 评分。疗效判定标准[2]:若患者疼痛消失,即缓解;若疼痛较治疗前减轻,并且疼痛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50%,即好转;若疼痛相比治疗前并未明显减轻,次数未减少,即无效。总有效率=(缓解+好转)/总例数×100%。采用PSQI 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实施评定,总分21 分,分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体重下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B 组的7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A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B 组的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PSQI 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PSQI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两组PSQI 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A 组明显低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SQI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PSQI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B 组治疗12 周后对比,bP<0.05

3 讨论

痛性周围神经病实为一种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神经性疾病,神经痛为其主要或者唯一性症状表现。比如感染性(或肿瘤性)痛性周围神经病、中毒性(或代谢性)痛性周围神经病以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等,均为痛性周围神经病这一范畴。当前,关于神经病的发病生理、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已较为丰富,而且随着临床的不断深入,对其认知也正在越发明朗。有报道[3]指出,神经痛的生理、病理机制与癫痫病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另有研究发现,钠离子(Na+)通道被激活是诱发神经痛的最常见作用机制;其还指出,神经激肽、谷氨酸能神经递质通过将细胞当中的钙离子(Ca2+)激活,并使之不断释放,以此将镁离子(Mg2+)通道[N-甲基D 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上]启动,促使大量Ca2+进入到细胞中;Ca2+作为第二信使,能将一氧化氮合酶、磷酯酶C、蛋白激酶C 等物质激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痛。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γ-氨基丁酸(GABA)出现异常减少,同样是诱发神经痛的重要机制。有研究[4]指出,癫痫与神经痛之间在生理、病理机制上比较相近,因此,采用抗癫痫药物对神经痛进行治疗合情合理,且顺利成章。

当前,用于治疗癫痫病的药物已较多,究竟选用何种药物更为确切,临床尚无定论。本文分别采用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来治疗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托吡酯是一种与传统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等)在化学结构上完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有着比较多的抗癫痫机制,而且作用机理比较独特:①通过将钠离子通道予以阻断,对持续且反复的放电进行抑制;②通过促进r-氨基丁酸A 受体相应活性的增强,达到强化抑制性神经(由氨基丁酸介导)传递的目的;③通过将谷氨酸受体亚型予以阻断,以此实现将兴奋性神经(谷氨酸介导)传递作用阻断的效果;④对Ca2+通道进行调节;⑤对碳酸酐酶活性等进行调节。另有研究[5]指出,当面神经遭受损伤后,托吡酯能够加速其功能恢复与轴突再生。表明此药还有保护神经的效能。有研究发现[6],托毗醋在作用机制上比较特殊,在对多种精神类疾病的用药联合治疗中,有着良好效果。另有报道[7]强调,相比于其他精神类药物,托毗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上更好,而且还有着更少的不良反应,患者对此药有着不错的耐受性。卡马西平则为一种亚氨基蔑类抗癫病药物,通过对神经元细胞所存在过度兴奋情况的有效抑制,达到强化神经元膜相应稳定性的目的,并借此达到抗癫痫的目的,但在用药期间,易引发不良反应,轻者会出现皮肤损害情况,比如皮疹等,重者则会发生肝功能损害,因而已得到临床的重视,且在实际临床使用中,受到明显限制。

有研究[8]以64 例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托吡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P<0.05)。另有研究[9]指出,采用托吡酯对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性更高,患者痛苦更轻;另外,还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更适合临床应用。从本文可知,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B 组的7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B 组的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SQI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两组PSQI 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A 组明显低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提示托吡酯应用效能优于卡马西平,安全性更高,且还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用托吡酯治疗老年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效果好于卡马西平,安全性更优,且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因而可当作治疗此病的首选用药。

猜你喜欢
痛性托吡酯卡马西平
中老年男性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怪病——睡眠相关性痛性勃起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研究进展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分析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探讨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
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托吡酯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