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行PCI 的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早期IABP 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8-25 07:15费永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心源性球囊休克

费永超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科中属于比较常见的重症疾病,即便患者在治疗期间选用PCI 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依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可以达到40%~60%。心源性休克则属于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因心脏在短时间内心排出量处于急剧降低的状态,导致各个器官中存在严重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缺血、缺氧以及代谢障碍和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相关临床综合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应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应用期间对于增加心肌血供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患者最大化收益[1]。本文展开对照研究,旨在分析未采取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应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无创机械通气取得的效果,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8 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19~78 岁,平均年龄(49.68±10.23)岁,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12 h,平均时间(7.16±2.06)h,心功能分级为Ⅱ级者11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7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19~77 岁,平均年龄(49.83±10.28)岁,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11 h,平均时间(7.19±2.07)h,心功能分级为Ⅱ级者12 例,Ⅲ级者17 例,Ⅳ级者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体征、临床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年龄>18 岁;均未接受PCI 措施;患者、家属对于研究内容知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心源性休克;穿刺部位存在皮下感染现象;肝肾功能处于异常状态;临床资料缺失者;中途退出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含吸氧、卧床休息等,同时口服应用阿司匹林以及替格瑞洛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应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患者采取局部麻醉措施,经股动脉放置反搏球囊导管,确保所致导管放置于左锁骨下动脉下方2 cm 处降主动脉中,接通动脉球囊反搏仪,固定相关管路,选择心电触发模式(1∶1 模式)展开球囊反搏,进行球囊充气、放气时间的合理选择,同时持续静脉泵入肝素,注射剂量为1000 U/h,在患者休克等症状逐步缓解以后将反搏频率逐步调整至1∶2 或者1∶3,间隔时间为20 min/次,直至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处于稳定状态时停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应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以后平均动脉压持续<65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给予患者去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在纠正心源性休克时试停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然后泵入多巴胺≤5 μg/(min·kg),在平均动脉压指标数值≥6 mm Hg 时撤机[2]。

对照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在治疗期间所使用的呼吸机型号为Dragcr2 dura 型,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为依据,调整仪器使用参数,频率预设为12~16 次/min,潮气量调整为8 ml/kg,压力支持设定为10~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将Autoflow 功能开启进行吸气流速自动调节。

观察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选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在呼吸机应用之前进行面罩封闭性以及舒适度的调整,进行通气模式的合理设定,将压力支持设定为8~16 cm H2O,将高压调整为10~20 cm H2O,低压调整至4~8 cm H2O,将吸氧浓度调整为40%~100%,进行压力支持的调整,促使潮气量恢复至8~10 ml/kg,同时进行吸氧浓度的调节分析,促使指脉氧饱和度恢复至90%~99%,保证患者呼吸状态稳定,在指脉氧饱和度≥95%、呼吸频率<25 次/min 以及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 时撤机[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CI、LVEDD。不良反应包括患者肠系膜动脉血栓、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以及穿刺部位渗血、血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LVEF、CI、LVEDD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mm Hg)

表2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采取适时的血流重建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在治疗期间降低患者病死率是目前临床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4]。对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而言其主要治疗措施包含药物保守治疗、溶栓以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溶栓术等,不同治疗措施患者预后也有所不同[5]。

此次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LVEF、CI、LVED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生理指标等相关数值,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应用原理在于舒张早期主动脉瓣关闭以后球囊触发快速重启,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压逐步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输出量以及舒张期冠状动脉灌注,在增加心肌供血以后在下一个心动周期收缩期球囊迅速排气,产生相对负压,左心室后负荷有所降低,减少了心肌耗氧量,可以改善心功能指标[6-8]。无创机械通气是目前进行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的有效措施,在应用期间可以有效降低心脏前负荷,导致其左心室跨壁压降低,对于改善肺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状态具有积极意义,在心源性肺水肿治疗期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病死率[9-11]。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应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措施对于改善心功能指标以及增加心源性休克状态下的组织微循环灌注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源性球囊休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