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普通话口语教学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运用多渠道、多媒介组织教学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及翻转课堂,都是适合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新手段、新形式。从教、学、评三个环节探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普通话口语翻转课堂的建设问题,对普通话口语翻转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 多模态教学 翻转课堂 普通话 应用型人才
我国普通话推广已走过70年,小学阶段的普通话学习基本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听能说普通话,但据我们对应用型大学中文专业的观察来看,至少有一半同学仍需加强普通话学习,才能保证毕业前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的二级甲等水平①。此外,应用型大学中文专业以培养应用人才为教学目标②,学生普通话是否达标,与未来就业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当前应用型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情况并不理想。本文试分析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所在,并加入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普通话口语翻轉课堂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普通话口语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普通话口语学习需求
普通话口语是一门实践与应用色彩浓厚的课程。但统观各应用型高校、师范院校的慕课,基本还停留在老师教基本知识+学生反复机械训练的模式。这样的课堂严谨全面,但难免呆板枯燥。
(一)课程本身要求转变教学模式
从课程本身看,普通话口语课堂并不孤立。应用型中文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演讲与口才课分散了一部分普通话口语课的功能。如语音方面的声母、韵母、声调等基本理论知识,在现代汉语课上有较为系统的讲授。再如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在演讲与口才课中有讲解与训练……只按传统课程设置教学,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浪费学生宝贵时间。当前,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慕课、影视作品、教学App、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等完全可以用来充实丰富教学。
(二)学习主体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从学习主体,也就是应用型高校的中文专业学生看,普通话学习需求具有层次性。普通话基础好的,从考取普通话水平证书的要求看,不上课也可以;普通话不好的同学,往往感觉这门课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指导,提高普通话水平。当今的大学生又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更善于也更习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对网络的依赖更强。基于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出改变。
(三)多模态教学、翻转课堂与普通话口语课教学的贴合性
翻转课堂将学生的学习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课堂上的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重中之重,知识的传授转到课下,可以为课堂教学留出更多时间,以便学习者互动、钻研,内化知识。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促进学习者与外界事物的深层交互,构建学习者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多种连接渠道,才能更有效地学习。从普通话口语课堂性质特点来看,完全具备实施多模态教学翻转课堂的条件。
首先,普通话口语课是一门实践和应用强于理论认知的课程。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实践至关重要。但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忽略,对已经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练习普通话更有效。因此,课堂上的几十分钟难以顾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如果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点录制成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课堂上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师生互动,加强语言实践。
其次,普通话口语课是一门个性化教学特点突出的课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方言影响,普通话发音各有各的问题。如:湖北、湖南各地学生存在前后鼻音不分、鼻音n边音l不分的问题;江苏学生的平舌音、卷舌音不分……即便是同一类问题,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发音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如:同是湖北学生,有的学生是鼻音、边音都读边音l,有的学生是都读鼻音n。传统的普通话口语课采用统一授课,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普通话语音问题。多模态翻转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个性化差异。
再次,普通话学习具有迁延性。受方音影响,大学生已经养成了发音习惯。改变发音器官的肌肉活动习惯,需要长期语音训练。翻转课堂将一部分学习任务转移到课外,增加了普通话课堂的实际时间。丰富有趣的多模态教学平台可以将学习延展至课堂结束以后。如,运用普通话学习App、配音App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用娱乐、游戏的方式练习普通话。
二、多模态教学方式下的普通话口语翻转课堂实施
运用多模态教学的普通话口语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课下与课上两个环节。课下主要涉及学生怎么学,普通话怎么用;课上既涉及老师怎么教,又关系学生怎么学,还包括课程怎么考即考核环节。
(一)老师怎么教
1.课前知识类视频准备
知识传授可使用教学视频完成。视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制视频,二是利用网络上现有的教学视频。普通话口语课是技能课,不是普适大多数求学者的基础理论知识课。从学生角度看,普通话课程面对学生不同的方言情况、有差异的职业发展方向等。如,学生是师范生还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是全国各地的还是以某一省份为主的?都决定了普通话教学较难完全采用网络现有的视频。从教学来看,教师更了解学生的特点,自制视频更能够匹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目标更切合。自制视频对制作者的教学水平、技术使用、物质条件有一定要求。我们可以在自制视频过程中借力而为,将网络上各种精品课、金课资源加以剪辑、整理,用到自己的视频中,既保证视频的优质,又切合课堂和学生。
2.课上活动开展
课上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所在。普通话口语课的课堂活动设计,首先要善于借助网络等信息化资源。如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方言影响造成的语音难点,着重播放某些声母的发音动图,让学生观看、聆听、模仿,这样的学习比泛泛地讲解声母系统更有效。其次要利用好师生、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发挥各种模态的优势,推动学习者知识理解和内化。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课前的配音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并指出问题等。教师应在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两种形式对普通话口语课堂活动进行精细化设计。
3.课后资料供给
对普通话口语课而言,课后的巩固及拓展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学习了n、l声母后,给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提供相应的绕口令音频,让感兴趣或者需要反复练习的同学继续提升。学了朗诵技巧后,给学生提供各种诗歌、美文、话剧片段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提供模仿练习的榜样。总之,老师应在课后扮演后勤角色,提供充足的优质材料让学生有继续提升的兴趣。
(二)学生怎么学
1.课前菜单式学习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让普通话学习资源更丰富,获取更方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提供难易不等的视频、学习平台等资源。多模态的资源总能让学习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组配,从而进行个性化学习,可称为菜单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踪迹以判断学生所处的普通话水平。如通过一些学习平台,记录学生观看课程视频、参加问题讨论、任务展示的情况,以此初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2.课上主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
学生可以带着课前的困惑参与到由老师设计的主题式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有针对性地参加适合自己的活动,分组练习、分组展示、小组评价,以此增加个性化实操,在和教师、同学互动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与技能。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时间、空间、媒介、环境、文化和社会之中,是一个多分析系统。良性高效的学习不是学生对着书本或电脑静态的个体学习,应加强学习者与外界及所学事物的互动。
3.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课后可以继续使用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随时练习。如把个人的音频或视频作业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观看者点评、打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还可以在兴趣基础上对普通话进行拓展和提升学习。比如观看模仿朗诵名家的作品、话剧表演、精彩的演讲视频等。从功利角度看,这些零散、碎片化的学习和练习可以一直持续到学生考完普通话水平测试,避免课程学习与参考间隔时间太长,学生学完不用、遗忘,以致影响测评效果的情况。
(三)课程怎么考核
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理论知识,纠正方音,掌握普通话表达技能。另一方面被学生寄望于经过课程学习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因此,课程考试应该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导向,侧重技能考查。多模态评价方法不仅是一种多元评价方式,还强调使用不同信息反馈通道,如听、说、肢体表演考查等。评价与反馈应当贯穿普通话翻转课堂始终。如:对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量用网络统计系统进行评价;在课堂上通过小品、相声、绕口令成果展示,让学生之间互评;课后用配音App给学生听辨、模仿普通话的能力打分;运用学习平台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机考等。这种多模态评价方式考核与教学相融合,既是教学的组成内容,又是教学质量的及时评价与反馈。
三、针对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侧重实践但不能失去理论素养
普通话口语课程应侧重技能训练,以普通话的运用、练习为主,但课程不能就此放弃对普通话基础理论的学习。比如,对难以区分前鼻音、后鼻音的同学,只看多媒体发音演示、教师示范,效果不理想,告诉学生发前鼻音时,舌头要贴近上颚,照镜子时,能看到舌头下部;发后鼻音时,舌头要靠近下牙,照镜子时,能看到舌面。这样就能让学生理解两个音素的差别,纠正发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志在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未来更好地驾驭教学内容。
(二)短期任务与长远技能兼顾
对中文专业来说,普通话口语课的短期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拿到二级甲等以上证书。但普通话口语课不应该局限于这一短期目标,还应让一部分学习能力强、兴趣浓的学生提升对语言的理性认知,对语言表达艺术有所追求,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切实的帮助。这样近期与长远目标结合,可以让课堂设计更丰富充实,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更有期待。
(三)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技能的结合
普通话口语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教师不应故步自封,要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更新转变教学理念和形式,并将这些新方法、新技术落实到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
注释:
①依据学生本课程考查成绩统计结果。
②如以中文为依托,培养语文教学、新媒体写作、非遗文化、品牌策划方向的人才,提出学生应具有的目标能力为“能说会写善策划”,與普通话运用能力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王慧君,王海丽.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70-76.
[2]林美珍.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生态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5):595-599.
[3]刘秀伦,陈柏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参考,2016(6):46-51.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5]黎彦辰.“慕课+翻转课堂”多模态教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评估方法探索[J].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20(9):38-40.
基金:文华学院质量工程立项项目“文华中文+框架下现代汉语教学创新研究”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