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培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法则、方法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优化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和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生活素材;优化;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努力拓展学习的空间,进一步优化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悟数学的奥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因此,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形式利用生活素材,优化数学问题,并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呢?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
教育家费赖登特塔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挖掘生活素材,带领学生进入某一数学现实,发现数学中的问题,激发他们思考和应对。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也进一步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考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的伊始,笔者以谈话引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啦!你们打算去哪里玩?”话音刚落,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有的说:“我要去香港迪士尼乐园。”有的说:“我想去桂林旅游。”还有的说:“我去北京。”……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笔者不失时机地出示这样的生活话题:“我们四年级(1)班46人(包括教师1人)到松山湖烟雨公园划船,每只小船能坐4人,租金3元;每只大船能坐6人,租金4元。如果全班一起划船,怎样租船最省钱?租金最少要付多少元?请帮老师设计一个最佳租船方案。”
学生们看到上述的数据后,马上展开讨论租船的方案。有的小学认为,租10只小船和1只大船,共付租金34元,这样租船最省钱。笔者根据学生们的讨论,适时给予点拨,并问:“还有更便宜的租船方法吗?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这时,学生们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租7只大船和1只小船。这样,不仅46人可以一起划船,而且租金最少,只付31元。
从旅游坐小船简单性质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质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问题”这线索,通过开放性变式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这样,教师通过挖掘生活素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积累数学知识和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和了解数学,对数学中的现象保持一定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得以亲身体会,反过来更了解生活。因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寻觅出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如,在教学“步测与目测”时,教师先在教室走一圈,学生感到好奇,接着说:“我们每天都要走路,关于走路你了解多少?是否知道一步的长度?步子也是可以测量出距离。”从而让学生知道,其实,每天走路的过程也有数学问题。此外,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问题,如,去操场上测一步有多长,以这样的步子到跑道上走一圈,得出跑道大约的长度。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事例,从而更了解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手段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三、拓展生活素材,激活数学问题
从教育哲学上看,决定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学生如何看待和理解数学,能否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日常现象,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向学生充分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可尝试拓展生活素材:
1.让学生调查班里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
(1)喜欢 的人数最多。
(2)喜欢体育的比喜欢音乐的人数多 人。
2.让学生调查班里同学每周零用钱的金额,填出下表:
(1)每周花钱最多的是( ),花钱最少的是( )。
(2)你知道乱花钱的害处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数学现实”理解数学情景,引导学生能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开放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这种生活化味道很浓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正的作用,从而努力学好数学。
四、结合生活素材,解决数学问题
教材内容的知识是生活中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如果给学生的生活提供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的素材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只要找准每一节课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当学生说到要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来测量圆形物体周长时,笔者画了一个圆形,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时。结果,一位学生用绕绳法来测量,其他学生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很快得出了圆周长公式。在教学中,笔者先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操作、合作交流、探索、寻找圆周长的计算规律。在概括生活经验过程中,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充分挖掘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了,学生身临现实情景,感到熟悉和亲切,也就是在生活实际中找到了数学知识蓝本,学生兴趣盎然,能够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学习中,有这样一题“275-98=275-100+2”,学生对减100再加上2,理解困难。这时,可以让学生从购买东西找零去联想:爸爸带了275元去药店买了一盒98元的补品,他付给店员100元(275元减去100元),店员找回2元(再加上2元)。所以,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学生从抽象的运算中获得了生活经验,且对数学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体验从生活实际开始,从现实中问题到转化成数学问题,从实际数学问题到抽象数学概念,从了解特殊关系到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得到提炼,逐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学习数学,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因此,数学教学能充分借助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把数学问题加以优化,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