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炎眼科影像学特征观察

2021-08-24 08: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巩膜眼部眼科

赵 林

(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四川 西昌 615000)

后巩膜炎是指后方的巩膜发生炎症病变,但是眼前部无明显变化,增加了后巩膜炎早期诊断难度[1]。根据目前对后巩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总体发病率较低,以单侧患病为主,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部分患者可合并前巩膜炎。鉴于后巩膜炎的总体发病率较低,且发病后症状表现多样化,使得早期诊断中漏诊、误诊率较高。结合现有文献报道,后巩膜炎通过早期及时诊断与治疗可帮助患者及时控制炎症,改善眼部症状,避免视力的进一步损害,对此,提高后巩膜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是关键[2]。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发展,通过总结影像学特点可为后巩膜炎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便于尽早实施治疗。本文结合我院在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6例后巩膜炎患者资料,对其影像学检查资料等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6例后巩膜炎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1.82±2.50)岁,所有患者眼科检查资料都有记录,排除脉络膜肿瘤患者、眼部创伤患者、眼部肿瘤患者。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综合眼科检查,包括:(1)基础眼科检查:常规对双眼予以验光以及视力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检查以及裂隙灯前房深度检查等;(2)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胸片检查、心电图检查、传染病筛查、抗核抗体(ANA)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查、皮肤结核菌素试验(PPD)检查;(3)影像学检查:检查仪器为超声眼科专用诊断仪ODM-2100,探头频率10 MHz;飞利浦16排CT;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蔡司VISUCAM 500瞳眼底照相造影机;海德堡Spectralis OCT。所有患者均实施B超检查,眼底照相检查,部分患者进行CT或MRI检查,其中眼部超声进行不同轴位扫描检查,视情况告知患者转动眼球;CT检查中设置参数如下:矩阵512×512,层间距与层厚均为5 mm,遵循个体化扫描原则为不同患者选择最佳层面实施CT检查;MRI检查:应用配套的圆形极化相控阵颅脑表面线圈检查,检查参数,层厚4 mm,层间距0.4 mm,FOV 340 mm×340 mm,常规对不同患者眼眶部予以扫查;对患者眼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各项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3 观察指标

(1)患者临床表现;(2)超声检查结果;(3)CT检查结果;(4)MRI检查结果;(5)OCT与FFA检查结果;(6)总体影像学检查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表现

通过对26例患者实施全面检查,患者均存在眼部疼痛表现,所有患者均存在视力受损,视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他症状:球结膜充血水肿14例,视盘充血水肿16例,患眼轻度凸眼10例,巩膜表层血管迂曲扩张9例,周边视网膜脱离3例,黄斑渗出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8例,脉络膜皱褶5例。

2.2 超声检查结果

26例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均发现球壁增厚,球壁厚度>2 mm;26例患者经B超检查,包括15例弥散型与11例结节型。弥散型者巩膜内存在中等强度回声,且回声均匀,无明显的声衰减,球壁存在弥漫性增厚现象,厚度在2.03~3.25 mm,Tenon氏囊下的液体低回声带与视神经无回声区形成“T”字状的特征表现,存在泡样视网膜隆起者4例;结节型者球壁出现局限性强巩膜回声,以中等内部回声或是中强内部回声为主,回声均匀。

2.3 CT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0例进行CT检查,检查中可见患者巩膜厚度增加,3例患者出现视神经前端变粗表现。

2.4 MRI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7例进行MRI检查,通过眼眶MRI检查可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球壁增厚,其中T1呈中高信号,T2呈低信号。

2.5 OCT与FFA检查结果

26例患者通过OCT检查,8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出现浅脱离,5例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波浪状起伏,与视网膜皱褶相对应。FFA检查:可见动脉早期有低或斑驳状荧光存在于患者眼底后极部,动静脉期可见针尖样强荧光,部分患者合并融合扩大表现,后期可见患者视网膜下组织中有荧光素钠的渗漏。个别患者视盘出现荧光着染,边界较模糊。

2.6 总体影像学检查分析

综合上述不同影像学检查分析,后巩膜炎经B超、CT或MRI检查均可见后部巩膜厚度增加。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相关影像学资料表现见图1~图6,其中图1与图2为B超检查结果,图3是眼底彩照,图4~图5为MRI检查资料,图6所示为CT检查资料。

表1 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诊断结果分析[n(%)]

图1~图6 后巩膜炎眼科影像学检查表现

3 讨论

后巩膜炎是一种眼科疾病,结合当前研究,该病主要是因为眼球赤道以后的巩膜组织的炎症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不断损害视力,严重的可能无法保全眼球,导致患者失明[3]。虽然后巩膜炎发病后存在眼部疼痛不适感、视力下降、眼球结膜充血等表现,但是绝大多数眼部疾病或者休息不好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该症状,因而后巩膜炎的眼部疼痛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后巩膜炎的实际诊断参考价值有限。通过对后巩膜炎影像学诊断研究,便于提高后巩膜炎的早期检出率,进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实施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目前各类疾病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依靠对相关病变检查后的影像学资料独特表现用于疾病诊断。后巩膜炎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选择,比如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实际在后巩膜炎影像学检查中,考虑到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通常需要结合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B超是后巩膜炎检查的常用方法,其费用低、检查安全性高,检查中基本不受眼屈光间质浑浊影响,可保证得到相应的影像学资料表现,目前是后巩膜炎检查的常用方法[4]。后巩膜炎个体病情的差异,炎症累及周围视网膜、脉络膜的不同范围和严重程度,使该病的体征表现呈现多样化,如本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球结膜充血水肿、视盘充血水肿、患眼轻度凸眼、巩膜表层血管迂曲扩张、脉络膜皱褶等。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CT、MRI检查技术在后巩膜炎诊断方面也得到了重要应用,如本次研究中经过CT检查有巩膜厚度增加,部分患者存在视神经前端变粗等表现。通过MRI检查可见眼球壁增厚,T1呈中高信号,T2呈低信号,证实CT、MRI在后巩膜炎诊断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但是B超检查较CT检查、MRI检查更经济,且部分地区还不具备CT、MRI检查条件,这些可能限制CT、MRI检查的应用,B超检查更显其独特的可及性。部分文献报道指出后巩膜炎使用MRI检查中,MRI信号的差异会受到不同患者炎性反应严重程度的影响,从总体诊断价值方面分析,B超、MRI检查价值较CT更高[5]。本次研究中发现后巩膜炎采取B超、CT、MRI检查均存在后部巩膜厚度增加,此外,OCT与FFA同样对后巩膜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后巩膜炎临床症状较多,通过对患者实施B超、CT扫描或MRI检查,依据后部巩膜增厚等表现可为后巩膜炎的诊断提供依据,便于患者尽早开展治疗,消除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猜你喜欢
巩膜眼部眼科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劳
如何消除用电脑后的眼部疲劳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