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08-24 08:20郝华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医师用量病灶

郝华超

(鹤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鹤山 529700)

在临床神经外科病症中,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症,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主要指的是机体脑动脉壁出现异常膨出所造成的,一旦发病后未及时得到救治干预,易引发患者出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病情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近年来,基于介入放射学不断发展背景下,介入治疗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症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然而因为少数患者颅内动脉瘤位置和四周血管出现重叠现象,易增加临床对动脉瘤结构准确定位,加大治疗难度[2]。鉴于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在患者接受栓塞介入治疗时,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的价值,现展开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院行介入治疗的1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均分作两组。在二维组中,患者年龄为22~65岁,均数为(46.7±9.5)岁,男女患者分别为28例、27例;在三维组中,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7.0±9.9)岁,男患者30例,女患者25例。对两组基础资料,采取统计学软件展开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较小符合临床研究要求。本组纳入对象均经临床CT检查,为颅内动脉瘤确诊者,且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有完整临床病史资料。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精神意识方面存在障碍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

1.2 方法

二维组提供DSA二维导航技术,在完成局部麻醉后,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之后对患者颈内动脉与椎动脉展开常规的正位、侧位与斜位造影。三维组则提供DSA三维导航技术,检查方法主要如下:在实施介入治疗时,先对患者股动脉展开穿刺插管工作,将导管插入到颅内血管之后,对患者使用DSA三维导航技术,首先展开旋转DSA采集工作,仪器选择由日本生产的TOSHIBA大平板DSA实施采集,在完成采集工作后,将所得到的图像传输到后工作处理站,并实施三维重建处理,将图像形成整个兴趣区域的血管树,最后得到三维血管图像。对于已生成的三维DSA血管图像,由临床相关医师进行阅读,并寻找到拟定治疗血管最佳的显示图像,之后将该图像上传至检查室悬吊参考显示器中,并对其展开相应处理,促使其能够含有二维与三维实时信息图像,以此来帮助临床医师尽快明确病灶的位置。两组检查完成后,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2名医师以双盲法来评价影像结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统计并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情况;(2)统计并比较两组动脉瘤显示情况;(3)统计并比较两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数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值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统计并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情况

表1得出,经实施不同检查方案后,两组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三维组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介入治疗情况比较

2.2 统计并比较两组动脉瘤显示情况

表2得出,与二维组相比,三维组动脉瘤检出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动脉瘤显示情况比较

2.3 统计并比较两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情况

表3得出,相较于二维组,三维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显著较低(P<0.05)。

表3 两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情况比较()

表3 两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辐射剂量/mGy 对比剂用量/mL二维组 55 168.42±10.27 76.83±10.12三维组 55 100.15±7.64 61.18±4.35 t 39.555 25.839 P 0.000 0.000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疾病的发生与感染、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该疾病发生率仅低于高血压脑出血与脑血栓疾病,主要变现为患者颅内的局部血管发生异常膨出现象,发病时会出现剧烈疼痛感,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意识丧失、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会加大患者瘤体破裂的风险,一旦瘤体破裂出血后,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现阶段中,临床并未完全明确该病症发病因素,认为其发生和发展与血管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密切关联,临床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自发性脑出血、动眼神经麻痹等,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故而及时对该类患者展开有效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临床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展开治疗时,以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主,在手术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是血管内介入法与开颅手术[5]。而颅内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与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联,换而言之,若患者瘤颈越宽,那么要想实现完全栓塞就越为困难,如果在诊断宽颈动脉瘤时,误诊成窄颈的动脉瘤,那么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不仅无法实现完全栓塞目的,甚至还会加大手术治疗难度,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最终对患者预后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对动脉瘤颈宽窄进行准确判断则显得尤为重要[6]。故而在开展治疗之前,实施相关诊断操作,对明确患者病灶位置,确保栓塞效果及改善其预后起着积极意义。现阶段中,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病症的诊断,将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然而经临床实践显示,对于血管解剖结构较为复杂的,若以常规的DSA技术进行检查,所得到的诊断信息并不完整,且确诊率较低[7]。DSA三维导航技术是一种新型可视化技术,在该技术中融合了二维实时透视图像与三维图像,不仅能够将病灶解剖信息准确、完整地显示出来,而且还能够显示出颅内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与毗邻关系等,可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顺利实施介入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起着显著指导意义[8-9]。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DSA二维导航技术与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结果发现与二维组相比,三维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高,动脉瘤检出率较高,这表明以DSA三维导航技术在有效增加患者治疗成功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肿瘤病灶定位准确率,进而确保介入治疗得以顺利开展;本研究还显示,三维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均低于二维组,可见在应用DSA三维导航技术时,辐射剂量较低,对于临床医师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伤害较小,并且对比剂的使用量更少。

综上所述,在开展介入治疗中,辅以DSA三维导航技术,既能够增高病灶定位准确率,降低介入手术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对比剂使用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医师用量病灶
2021年日本钛加工材在各个领域用量统计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
Side force controlon slender body by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flag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