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疾病MDT单中心开展七年经验

2021-08-24 07:43张斌豪李开艳邱红李震朱小华况东吴亮陈倩胡学梅程恒辉倪明邹思娟胡萍李勇丁则阳陈琳覃华刘梅张万广陈孝平张必翔
腹部外科 2021年4期
关键词:同济专科秘书

张斌豪,李开艳,邱红,李震,朱小华,况东,吴亮,陈倩,胡学梅,程恒辉,倪明,邹思娟,胡萍,李勇,丁则阳,陈琳,覃华,刘梅,张万广,陈孝平,张必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疾病MDT团队,湖北 武汉430030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是近年来临床领域的一个热点[1-4]。MDT从一定程度上是临床学科专科化发展的产物,专科化之后,每个医生掌握的范围越来越小,因此需要多学科共同对疾病的诊治方案提出建议,使得最终方案更为完善,避免人为错误和失误,提高诊断正确率和治疗效果。肝胆胰疾病由于系统的特殊性,诊断相对复杂,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均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如何整合医疗单位各个学科的优质医疗资源[5],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并降低医疗开支,成为突出的问题。MDT的开展对于肝胆胰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肝胆胰疾病的MDT诊治已经有一些开展[6]。尤其是对于胰腺疾病的MDT开展相对较多[3,7-8]。然而,很多MDT开展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有较多难点,导致很多机构的MDT开展起步难,维持更难。与之相反的是,关于各类疾病的MDT学术交流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这种大环境下的MDT需求与小环境下的开展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国在肝胆胰疾病相关的MDT开展中还存在认识不足、目的不明确、勉强维持等问题。

本研究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疾病MDT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真实呈现单中心MDT开展情况。同时,我们对MDT开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讨论,旨在给同行提供经验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统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疾病MDT在2014年4月24日至2021年4月5日期间讨论的所有病例。共188期,讨论病例数共689例次。

二、MDT运行方法及流程

团队组织框架包括:首席专家1名(肝脏外科),执行组长1名(肝脏外科),秘书1名,协调员1名,助理1名,相关专科指派2名业务骨干作为专家组成员,其中包括1名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成员(成员A),并由1名临床业务能力相当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作为候补(成员B)。

首席专家和执行组长主要负责MDT的发起和讨论总结,在病例讨论结束前不能先入为主地对讨论病例做出结论。团队秘书主要负责讨论病例的质控,包括提请讨论的病例是否适合MDT讨论、资料是否准备充分等。助理主要协助秘书完成资料的收集和MDT场地准备等工作。协调员负责联络专家组成员,确保MDT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

MDT团队自成立起,由首席专家及执行组长发起每次讨论邀请,团队秘书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协调员联络专家组成员开展工作。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多学科团队(MDT)工作流程图

三、分析指标与资料收集

MDT团队通过专用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讨论病例的病人资料、参会专家的讨论意见、讨论结果以及落实情况。对讨论病例进行追踪,明确诊疗计划的落实和调整以及疾病的预后等。

本研究对MDT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包括病人的地域分布、疾病归类、专家到场情况、讨论时间、讨论结果以及落实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电话、微信群、病历查阅等方式对MDT讨论的病人进行跟踪随访,记录讨论结果的实际落实情况和疾病的预后等。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专家组成员及参与度

团队中的每个专科由1名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成员,并由另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作为候补。固定专科组成包括:肝脏外科、肿瘤内科、胆胰外科、消化内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超声影像科、感染科、核医学影像科等。另外,根据病情需要,器官移植科、介入科、中医科、胃肠外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呼吸科、临床营养科、临床药师和护理等专科也是团队的主要补充成员。

各固定专科到场参加MDT讨论的出场率最高为98.5%,最低为73.6%,平均出场率为92.3%。首席专家及执行组长出场率为83.2%。

二、开展概况

MDT在每周固定时间及场地进行讨论,现已成功开展188期,讨论病例数共689例次,平均每期讨论3.66例。除去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我们在工作日固定时间开展MDT的总体时间利用率达到82.1%(实际开展期数/MDT工作日总数)。而在2018年1月之后,时间的利用率接近100%。

进行MDT讨论的病人中位年龄为54.2岁,年龄范围9~79岁。其中男性占69.1%, 武汉市户籍占25.5%(176/689),外埠病人占74.5%(513/689)。

远程MDT开展78例次,远程连线开展MDT讨论的单位均为大型综合教学医院。门诊MDT自2020年9月开始,现已开展68例次。我们发现,自门诊MDT开展以来,门诊来源的MDT病人占比(42.5%)已经超过住院病人(34.4%)及远程病人占比(23.1%),见图2。

图2 肝胆胰疾病多学科团队(MDT)讨论病例的病人分布情况 A.2020年9月前MDT病人来源分布;B.2020年9月后MDT病人来源分布

三、疾病病种分布

我们将病人的疾病进行病种分类,肝脏疾病占31.2%(215例次,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33例次),肝转移瘤27.6%(190例次,其中结直肠癌肝转移112例次,胃癌肝转移48例次),胆道疾病占19.2%(132例次),胰腺疾病占16.3%(112例次),腹膜后肿瘤占5.8%(40例次);按疾病的性质分类,良性疾病占19.0%(131例次),恶性肿瘤占81.0%(558例次),见图3。

图3 肝胆胰疾病多学科团队(MDT)讨论病例的病种分布情况 A.病种分类;B.疾病性质分类

四、单例讨论时间

我们对团队讨论每个病例的时间的掌控进行了分析。通过统计历次讨论总时间,计算每一次MDT讨论的每1例病例的平均时间,并得出每一年的单例平均时间。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单例讨论时间在(24.8±15.4) min至(26.4±11.7) min波动,且每年之间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4A)。从2018年开始,单例讨论时间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与2019年之前的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2021年降至(12.2±4.5) min,见图4A。

自2020年9月开始,团队的远程讨论常规化进行,共开展37例次,线下共开展143例次。我们进一步将现场讨论和远程讨论的单例讨论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现场讨论单例讨论时间为(13.5±6.6) min,而远程讨论的单例讨论时间为(33.8±17.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B)。

图4 肝胆胰疾病多学科团队(MDT)病例的单例讨论时间 A.历年单次讨论时间;B.现场及远程单次讨论时间

五、执行与反馈

通过病历查阅、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对讨论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在总体人群中,共558例次(81.0%)病人完成了追踪随访并获得有效信息,其中住院病人455例次(83.8%),门诊病人68例次(100%),远程病人35例次(44.9%)(表1)。分析随访病人的方案落实情况,将按照讨论结果落实的病例占比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总体落实427例次(76.5%),其中住院病人366例次(80.4%),门诊病人44例次(64.7%),远程病人17例次(48.6%)。我们发现,住院病人的讨论意见落实情况要明显优于门诊病人(80.4% 比64.7%,P<0.05)。但是,住院病人随访的反馈率却显著低于门诊病人(27.0%比94.1%,P<0.05),见表1。

表1 多学科团队(MDT)讨论结果落实及反馈情况[例次(%)]

讨 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疾病MDT成立于2014年4月24日。自此,肝胆胰疾病MDT诊疗模式成建制常态化开展。我院历来就有重视疑难病例讨论的传统,但是,我们认为MDT诊疗模式与疑难病例讨论在疾病的范围、组织模式、发起原因以及社会发展背景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同,不能将疑难病例讨论和MDT混为一谈。因此,我们中心一直将MDT团队的成立日期作为我院肝胆胰MDT开展的起始时间。到目前为止,MDT诊疗模式在我中心已开展7年,我们将开展的概况、经验、重点以及难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自成立以来,MDT在每周固定时间及场地进行讨论,现已成功开展188期,讨论病例数689例次,平均每期讨论3.66例。除去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我们在工作日固定时间开展MDT的总体时间利用率达到82.1%,而在2018年1月之后,时间的利用率接近100%。这些数据体现了MDT开展的时间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人员方面,稳定的团队成员框架尤为重要。我们要求参与讨论的每个专科的专家固定。在此基础上,专家的到场情况除了自觉性之外,团队工作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秘书及协调员的联络和督促,保证了每一期专家的到场率。另外,病例的筛选与质控不能忽视[9-10],这个也是MDT秘书的工作重点。

我们将MDT成功开展的重点归纳如下:(1)首席专家和执行组长是MDT团队的核心,除在专业和学术造诣上有很高的影响力外,更重要的是对团队工作的高度重视,数据显示我们MDT团队首席专家及执行组长出场率高达83.2%。另外,执行组长在团队讨论中的角色也需要注意,大部分时候是组织者,对团队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和补充,而不能先入为主对病例做出决策[11]。组长应该综合团队讨论的意见,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落脚点给出相应的总结和治疗决策,包括病人归属科室等。(2)专家组成员的选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临床业务骨干,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二是时间上能够坚持参加每一期讨论。(3)平等原则。每个参与讨论的专科地位平等,不因专科优势或者专家年资等而抢占发言权。执行组长在讨论过程中要征求每一个学科的意见。(4)团队秘书的突出地位。秘书的工作包括MDT讨论自始至终的所有环节,包括MDT的发起、联系专家、病例质量控制、资料收集、讨论意见的整理、讨论总结的记录、病人的沟通、随访与反馈等。秘书的工作内容就决定了MDT团队秘书必须是经验较为丰富的临床医生。我们中心的经验是,秘书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MDT讨论的质量和工作的可持续性。首先我们要求MDT团队秘书人选固定,不轻易调换。其次,我们给团队秘书配有协调员和助理,相当于一个小的秘书团。这一点也足见MDT工作的任务繁重。要开展高质量、可持续的MDT必须要有强大的秘书团队。(5)固定的时间和场地,让MDT讨论成为习惯,成为专家每周工作的必须内容。(6)重视讨论结果的落实与反馈。尤其是一些疑难或有争议的病例,应在后续的讨论中对诊疗结果进行反馈。

MDT工作开展中也存在一些难点[12]。首先是讨论结果的落实[13],包括诊断与治疗计划的落实,病人归属的专科等。我们的数据显示,住院病人的讨论意见落实情况要明显优于门诊病人(住院为80.4%,门诊为64.7%),这可能与住院病人充分的医患沟通有关。但我们仍然发现,有些情况下非常有价值的诊疗建议最后没有被采纳。因此,讨论前的充分沟通和讨论后的详细解释工作非常重要。另外,还需充分了解病人的意向,在讨论前的病例汇报中必须鲜明地提出病人的就诊意向[14-15]。其次,诊疗结果的反馈与随访也有较大的困难。一方面,随访的工作量很大,在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上较难满足。另一方面,病人的宣教和社会背景等影响随访的进行。相当一部分病人依从性较差,在诊后随访中不能有效配合。我们可以看到,门诊病人虽然在讨论结果的落实率上不如住院病人,但是随访的反馈率却明显优于住院病人(住院为27.0%,门诊为94.1%)。可见,门诊病人在就医的主动性和对随访的依从性方面更有优势。除此之外,MDT的质量评价还在探索之中[16-18]。重要的评价指标包括组织框架、专家到场情况、工作效率、决策及病人意向等很多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最后,MDT存在具有争议的环节,比如讨论时病人是否在场[19]、诊断报告如何出具、责任人[20]、门诊收费标准的制定等。这些争议点在我院均已有单中心独特的做法,在此不做展开。我们相信,只要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12],秉承病人利益最大化、专家效率最大化的宗旨,以上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时间的磨合,有些问题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不同的地域和中心,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都会有各自独到的做法。

猜你喜欢
同济专科秘书
秘书不在 等
野有蔓草·新编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四年求学路,一生同济人
山东省首个专科医联体成立 55家联盟医院正式挂牌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同时患多种病最好看老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