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曼曼
摘 要:人本主义视角下,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文章分析高职院校教育理论,探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指出教师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有意义的学习;坚持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主義;教育方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12-02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由西方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人。概括地说,罗杰斯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在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教师不再是机械式教学的机器,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如何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教育理论
1.教育宗旨
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不同于本科类院校:本科类院校主要承担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社会输出研究性人才;高职类院校则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输出技术型人才。这样,就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自己仅有的教学理论知识“嚼碎”之后,灌输在学生的生硬记忆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淹没了学生的完美人格,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2.培养模式
部分高职院校受师资、生源等方面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是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而且高职院校设置的学科都是稳定的基础学科,很少跟随时代发展的需求增设相应的学科。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单纯的技能传授。面对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多元化。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1.人本主义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起源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其完整思想形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在追求科学真谛和民主精神的同时,强调人应该自由追求知识和获得理性发展的思想,但被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理念所压制。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思想,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否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18世纪,美国教育家代表人物杜威呼吁改原来的“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反映在教学中则表现为“从做中学”。纵观人本主义发展历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原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则是在“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中应运而生。
2.人本主义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所谓“人本主义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倡导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个人的价值和尊严。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灌输理论。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强调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培养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促进其完整人格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成长,以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展人本主义教育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首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谓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一种健康和谐的个性,而不是无拘无束任其自由发展的个性。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生硬地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人本主义教育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协助者,成为学生解开心中疑惑的“亦师亦友”者。其次,有助于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特别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人本主义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与社会接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有助于减轻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压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部分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相对差一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试卷成绩成为了考核教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绩点”的压力下,一些教师压力重重。而在人本主义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成为教学的协助者、学生的引导者。“绩点”不再是考核教师的唯一指标,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业的热情。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教育方式相融合的策略
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所以应摒弃原有传统的教育理念,倡导开放共享的教学方式,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真正发挥学生的特长。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有意义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取“长篇报告”。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倡导师生平等的价值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还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要求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发展空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单纯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人本主义视角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型的关系,教师创造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对其不懂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坚持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班级授课制,是高职院校授课的主要方式之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教师依然要坚持班级授课即集中教学。在坚持集中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存在。集中教学便于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坚持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既要做好大部分学生的教学,又要重视个别学生,鼓励他们学做合一,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耐心地为他们讲解,鼓励他们不断努力,迎头赶上。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当前,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具有“眼高手低”的特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阵地,必须打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空洞的教学和强制性的灌输;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总之,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高职教师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有意义的学习;坚持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完美人格。高职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王慧敏.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3]张琦勇.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及评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