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华
【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改革与实践都以此为指向和归宿。纵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阅览名家文献或同行的经验之谈,笔者发现,几乎每节课都能发掘出“数”与“形”的完美结合点,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数形结合”的方法被轻易错过或放弃,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影响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
【关键词】教育目的;数形结合;数学启蒙;空间观念;数字教学;四则运算
一、“数形结合”百般好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由于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又常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做出直观的反映和描述。通过“数”与“形”相互转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数形结合也就成为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尤其是在解决函数问题时,恰当运用数形结合,往往使得问题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直观、形象来分析的优点,把“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然而,有些教师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在几何图形中才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只有在解决函数问题时才运用数形结合……尤其低年级教师不太喜欢让学生动手操作,认为学生动手操作,场面容易失控……慢慢地,教师们借助课件取代了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笔者认为,动手操作环节是低年级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形成的途径。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数形结合”屡见不鲜。如果各年级段都能很好发掘并把握好“数形结合”环节的教学,将会为“承重墙”的搭建提供很有质感的钢筋、砖块、水泥……
二、“数形结合”无处不在
(一)名家巧用数形结合
2020年1月,笔者有幸参加在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举办的“特级教师吴正宪名家示范课暨专题讲座”活动,吴教授上了一节《比的认识》示范课。她的上课风格让笔者大开眼界,学生们聊着聊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吴教授的板书别具一格,用图画的方式慢慢呈现出“比”的内涵与外延。学生在“聊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明白并掌握: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吴教授板书的重、难点就像一幅简笔画,知识脉络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至今,笔者的脑海还经常会浮现出吴教授的“简笔画”。吴教授将“数”与“形”巧妙结合,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气氛轻松、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二)幼儿数学启蒙离不开数形结合
幼儿最初接触到和看到的每样东西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数”和“形”这两个概念如影随形地牢牢地依附在具体实物或图片上,比较抽象的方面联系到“数”,比较直观的方面联系上“形”,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我们在教幼儿数数时,一边数,一边拨弄实物。经过多次实操,幼儿就学会唱顺口溜似的1、2、3、4……在他们的脑海里会清楚地呈现数实物的场景或“数轴状”自我建模。至今,在笔者的脑海里会呈现出爬楼梯似的阶梯状、拐弯状的数数场景。这是幼儿最原始的 “数形结合”自我建模。
(三)认识数字教学离不开数形结合
学生一接触数学,首先从“读圖”开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课——“准备课”,就是读图,通过看图数数、说话,让学生最原始、最低级地直观感知“数”与“形”的结合。接着就是配1-10这十个数字的图。在教学“1、2”时,每次出示实物图片,都会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数字下面接着出示相应数量的小棒,由形象的实物图片过渡到抽象的小棒图片。认识“3、4、5”时,在认识“1、2”的基础上则更进一步,相应数量的小棒以几何图形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水到渠成,通过“数”与“形”的完美结合,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
(四)四则运算也离不开数形结合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认识教学离不开数形结合。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其中有一道例题,图意:小丑一只手拿着3个红气球,另一只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几个气球?通过课件演示两种气球合起来的场景,再由“实物图场景演示”抽象成“点子图的合成”的过渡,让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并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接着出示加法算式3+1=4,介绍“+”的名称、读法,算式中的“3”表示3个红气球(左边的3个点子),“1”表示1个蓝气球(右边的1个点子),“4”表示合起来一共有4个气球(4个点子),通过“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解决问题更离不开数形结合
解决问题更加离不开数形结合。从“数与实物图”到“数与点子图”,再到“数与纸条图”,再到“数与线段图”……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2页,例题: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教学这个有关“倍”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已经经历过从“数与实物图”到“数与点子图”,再到“数与纸条图”。现在上升到“数与线段图”,其实就是把“纸条图”压扁变成“线段图”。教师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清晰地看到: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元是多少。于是,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8=32(元)。数形结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一倍数”“倍数”“几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数形结合”重在读懂图中各元素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6页例题时(如下图),学生略看一下图,获得信息:左边有4只兔子在采蘑菇,右边又来了2只兔子。图意有“合并”的意思,学生知道要用加法计算。这一题刚好与学生的认知相吻合,“大括号”与“?”似乎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然而,笔者不这样认为,反而觉得“大括号”与“?”是本节课的“主角”。尽管在本册教材第28页的练习五的第1题(如下图)中已经出现“大括号”,但是,教师可能没有深入介绍“大括号”,对此,学生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层面。所以,这节课则要详细系统地介绍“大括号”的功能,它的长短、方向不同,内涵也不一样。“?”也是如此,它站的位置不同,内涵也不一样,甚至计算方法也千差万别……如果这节课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大括号”与“?”的含义与功能,帮助学生看懂图形,理解题意,理顺数量关系,将会为下一节课的减法教学做好铺垫。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为学生打通阻碍,疏通知识脉络,编织好知识网,搭建好“承重墙”,最后建成坚不可摧的多维知识大厦,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数形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春艳.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OL].https://www.doc88.com/p-572183913691.html?r=1.
[2]刘秀丽.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C].中华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07.
[3]苏娜.数形结合千般好浅谈用“数形结合”促课堂实效[J].教育界,2014(4).
[4]李勇.巧用“数形结合”,妙解小学问题——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7).
[5]吴娟.加强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
责任编辑 林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