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娟
(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化学专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促使其通过有效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推行对化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推进教师培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新时代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与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2]。具体来说,“学生中心”是指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是指以师范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是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进而实现评价-反馈-改进的完整闭环。师范专业认证的推进与实施,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对师范类专业建设及教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产出导向是以学生学习成果的水平及其达成度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后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将课程所学运用于实践,并达到一定的标准。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而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方面,仅仅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已不能对教学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无法支撑课程目标及对应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达成。建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并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也符合师范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构建化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无机化学”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3]。因此,在培养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学科素养和学会反思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新生来说,“无机化学”课程章节内容多且杂,章节间联系性不强。同时大多数的新生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方法并不适应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使“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影响了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分析往届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及在校生学习情况,“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评价存在如下问题: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方法改进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学生评价采用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是以测验考试为主,强调的是定量化的考核[4],然而却忽视了多元化的综合考查方式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会反思能力、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评价的导向作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由于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会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即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尝试构建较为科学可行的“无机化学”课程多元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视角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给学生全面展示、发展、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关注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通过教育后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师范类人才培养应当紧密结合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形成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把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针对无机化学教学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发展方向,教学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基本理念,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分解出切实可行并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课程考核观测学生综合能力的获取,因此课程改革需要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无机化学”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考核评价实施的难度和复杂性。在构建“无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当明确考核评价体系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构建重点突出、客观、合理、简便易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真正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学习能力以及学会反思的能力,以适应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环节就是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课程目标设置要有效地对接毕业要求[5]。师范类化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还应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课程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基于产出导向,客观判定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6],进一步将教学评价的结果应用到教学改进当中,使“评价—反馈—改进”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针对“无机化学”学科特点及“无机化学”在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结合毕业要求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相关指标点,制定了三项课程目标。表1 为三项课程目标及对应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课程目标1 支撑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考核权重为60%,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支撑课程目标1的达成,进而贡献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的达成。课程目标2 支撑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考核权重为20%,主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完成情况来支撑课程目标2的达成,进而贡献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的达成。课程目标3支撑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考核权重为20%,主要通过课堂表现、在线学习和章节测试的完成情况来支撑课程目标3的达成,进而贡献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的达成。
表1 课程目标及对应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考核评价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产出导向的“无机化学”课程评价体系重构直接影响学生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考查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效。应对师范专业认证需求,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形成如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应当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多途径、多形式、多视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给学生全面展示、发展、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关注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无机化学”各个教学环节设置适时及恰当的评价、反馈机制,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激励功能,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7]。
“无机化学”教学活动中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避免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无机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融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组织有效的小组评价和互评,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有效。
“无机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第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课程目标的分阶设置,必然要求考核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因此“无机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不但要考核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学会反思能力等,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支撑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从而实现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单一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都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8]。只有将过程性评价与期终考查相结合,将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发挥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9]。如表2所示,“无机化学”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在线学习、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多元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评分细则见表3。
表2 “无机化学”多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表3 部分过程性考核评分细则
根据过程性考核及期终考核成效撰写“无机化学”课程分析报告。“无机化学”课程分析报告除了基本任课信息之外,主要包含期末试卷命题情况、课程考核成绩分析及教学效果(课程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贡献度)分析、教学反思与改进意见等,最后附上学生成绩、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细目表及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细目表。如图1所示,该班学生的课程目标1、2、3的平均达成度均已达到70%以上,总评平均达成度约为76%,即该班学生总体上基本达到了本课程的各项课程目标。
图1 学生课程目标的平均达成度
如图2,我们可以看到,该班学生在学科素养、教学能力以及学会反思方面均已达到要求的0.6 以上,平均总评毕业要求达成度达到76.0%。
图2 无机化学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贡献情况
依据毕业要求及“无机化学”课程特点,“无机化学”主要支撑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和学会反思三项毕业要求,相对应设置了三项课程目标。“无机化学”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而贡献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成效显示学生总体上基本达到了“无机化学”课程的各项课程目标,平均总评毕业要求贡献度达到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