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瑛 尹 强 唐 倩 刘 琴 万四红 彭 霞
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湖南长沙 410007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结直肠远端缺乏神经细胞控制,导致结直肠难以正常蠕动,患儿易出现排便异常,而随粪便蓄积于肠道,还可引发重症感染[1]。手术是治疗HD的主要手段,通过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使正常肠段下拉,与肛门吻合,可改善患儿结直肠功能[2]。但有研究报道,部分HD 患儿术后可出现肛门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患儿难以自控肛门排气或排便,影响患儿身心健康[3]。有关HD 术后FI的发生机制已有研究报道,认为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有关[4]。临床可通过协助患儿调整饮食及日常活动,对患儿肛门括约肌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以改善患儿肛门功能[5]。但目前有关何种方法能迅速改善患儿FI 尚无统一定论。基于此,本研究观察HD 术后FI 患儿行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结合康复护理的获益。
选择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某三甲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HD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年龄3~6 岁,平均(4.41±1.07)岁;男37例,女6例;HD 分型[6]:长段型11例,短段型3例,普通型26例,全结肠型3例;FI 程度:轻度17例,中度26例。观察组年龄2~6 岁,平均(4.36±1.15)岁;男35例,女7例;HD 分型:长段型12例,短段型3例,普通型25例,全结肠型2例;FI 程度:轻度18例,中度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及实施知情同意。
(1)纳入标准:①符合HD 诊断标准[7],患儿有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反复发作的小肠结肠炎等症状;②均于医院择期行腹腔镜HD 根治术;③患儿术后有不自主排便症状;④行肛门直肠功能检查(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直肠肛管测压、肛门超声等)结合患儿症状确诊为FI;⑤FI 反复发作,时间>1 个月。(2)排除标准:①伴有营养不良;②因脑神经病变引起的大便失禁;③术前便伴有FI;④合并小肠结肠炎;⑤合并肠穿孔。
1.3.1 常规干预 两组均实施常规干预,包括监测患儿病情,指导患儿饮食及运动,督促患儿进行肛门康复训练等。
1.3.2 对照组 实施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仪器选用加拿大Urostym 生物反馈电刺激仪,电流强度从0 mA开始逐渐增加,不宜超过20 mA,电刺激频率设置为10 Hz,波宽为100~400,采用电极棒持续刺激患儿直肠括约肌及附近盆底肌、肛门等神经系统,以患儿无疼痛感,有刺激感为宜,干预20 min/次,2 次/周,共干预5 周。干预完成后,进行生物反馈干预,采用温生理盐水灌肠,排空大小便,消毒肛周皮肤,患儿取仰卧位,面对肌电感受器,指导患儿放松肛门肌肉,将直肠探头插入肛门,观察显示器指示,指导患儿放松或收缩肛门括约肌,干预20 min/次,2 次/周,共干预5 周。
1.3.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①指导使用一次性尿垫:指导家属为患儿使用一次性尿垫,以缩小患儿粪便潮湿污染范围,减少患儿皮肤损伤,并及时更换一次性尿垫。②指导使用卫生棉条:于患儿肛门内置入卫生棉条,具有较强吸收力,可预防渗漏,且置于肛门内可起到吸收、堵塞大便作用,可减少患儿不自主排便次数。③肛周护理:患儿取侧卧或仰卧位,双膝屈曲,裤子脱至膝部,取仰卧位,臀下放便盆,盖好被子,臀部暴露,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清洗后采用柔软棉质毛巾擦干患儿肛周皮肤,并用低功率电吹风吹干患儿皮肤,保持肛周皮肤干燥,若有皮肤发红或破溃,涂抹护肤粉。④饮食干预:营养师为患儿制订膳食方案,早期食用流食,术后7 d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至少6.8 g/d,减少单糖和多元醇食物摄入。⑤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需及时了解患儿负性情绪及康复过程中的不适感受,给予患儿鼓励和支持,与护理人员沟通,改善一次性尿垫、卫生棉条的使用,提高患儿舒适感。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支持。⑥排便日志填写:护理人员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粪便性状、颜色等,及时更改护理方案。⑦肛门功能训练:指导患儿进行缩肛运动,年龄较小的患儿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护理人员佩戴手套,用手指轻触肛门处,以刺激肛门反射性收缩。年龄较大的患儿需自行做缩肛运动,早晚各30 次,护理人员在旁监督。每日早晚于固定时间进行排便反射训练,指导患儿一次性排空大便。⑧出院后干预:患儿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1 次,指导家属对患儿肛周皮肤进行护理,监督患儿进行排便功能训练,并定期带患儿到院接受检查。干预5 周。
于干预前、干预5 周后比较以下指标。①直肠感觉阈值:指导患儿放松,直肠内置入气囊,向气囊内缓慢注入气体,记录患儿初始感觉容量(觉察直肠内有东西时气体量)、排便感觉容量(有排便感觉时气体量)、最强便意容量(有强烈排便感觉时气体量)。②肛门直肠动力学:仪器选用Given 公司ManoScan360 高分辨测压仪检测患儿肛管最大收缩压、最长收缩时间及肛管静息压。
采用SPSS 24.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初始感觉容量、排便感觉容量及最强便意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5 周后初始感觉容量、排便感觉容量及最强便意容量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 周直肠感觉阈值比较(ml,)
表1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 周直肠感觉阈值比较(ml,)
两组干预前肛管最大收缩压、最长收缩时间及肛管静息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干预5 周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最长收缩时间及肛管静息压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 周肛门直肠动力学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 周肛门直肠动力学比较()
HD 术后FI 属于神经性FI,与直肠敏感性改变、肛门直肠压力异常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以促进患儿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改善肛门神经收缩及排便情况为原则[8-9]。目前肛门括约肌锻炼、物理疗法逐渐被用于HD 术后FI 干预中,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是常采用方法之一[10]。
李振宇等[11]研究证实,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FI患者有确切短期疗效,可及时改善患者FI 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方研究还指出,FI 患儿心理较为脆弱,且FI 症状可造成患儿严重不适,干预配合度差,还需对患儿实施康复护理[12-13]。基于此,本研究对FI患儿行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结合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5 周初始感觉容量、排便感觉容量及最强便意容量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结合康复护理可改善HD 术后FI 患儿的直肠感觉阈值。主要原因在于,电刺激主要通过对局部肌肉及神经产生定位定量刺激,修复神经损伤,发挥干预效果[14]。而生物反馈干预可通过显示器指示,引导患儿进行规律的肛门收缩及扩张,为患儿提供科学训练,协助电刺激干预,提高电刺激疗效,使患儿直肠敏感性得到进一步改善,排便阈值升高,肛门自制能力增强[15-16]。在此基础上结合康复护理,通过一次性尿垫、卫生棉条的使用及肛周护理,增加患儿干预期间舒适感,并有助于改善患儿肛周皮肤状况,减少FI 相关炎症的发生,可减少炎症影响患儿直肠感觉,提高患儿对肛门锻炼的配合度;通过饮食干预、心理干预,改善患儿身体状况,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患儿对肛门锻炼的配合度[17-18]。
观察组干预5 周肛管最大收缩压、最长收缩时间及肛管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肛管最大收缩压可反馈患儿收缩肛门时,肛管所受压力,最长收缩时间可反馈患儿维持肛管收缩的时间,肛管静息压可反馈患儿静息状态下肛管所受压力[19]。提示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结合康复护理可改善HD 术后FI 患儿的肛门直肠动力学。主要原因在于,采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干预可改善患儿直肠感觉阈值,患儿神经纤维传导恢复正常,对肌肉的控制改善,因此患儿肌肉收缩及扩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善[20-21]。此外,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干预可刺激肛门括约肌及肛提肌神经,不仅有助于促进患儿肌肉规律性收缩与扩张,还可提高括约肌力量,从而进一步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22-23]。康复护理通过饮食干预,增加患儿膳食纤维摄入,而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促使患儿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单糖和多元醇食物摄入,可减少腹泻和排出松散粪便,有助于改善患儿排便规律性,进而可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24-25]。但因本研究观察时间尚短,未能分析患儿远期预后,还应进一步展开研究、延长观察时间,探讨HD 术后FI 患儿行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结合康复护理的远期获益。
综上所述,HD 术后FI 患儿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结合康复护理获益较为理想,更利于改善患儿直肠感觉阈值及肛门直肠动力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