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
(宜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湖北 宜都 443311)
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分泌过多,导致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指标异常改变,使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脑脊液,进而导致颅内局部水肿或全部水肿的一种疾病。此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头痛、下肢无力、尿失禁、起步或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反应迟钝等。临床上常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过去,临床上在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通常对其侧脑室三角区或额角实施穿刺,但易引起感染、出血、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为了降低脑积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临床上主张在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对患者的侧脑室副三角区实施穿刺,以避开脑室的脉络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本文主要是比较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选择不同的侧脑室穿刺位置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患有颅脑外伤或脑出血手术后继发交通性脑积水,存在慢性颅内高压的症状,且接受腰穿释放脑脊液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患有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存在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思维和动作缓慢、进行性痴呆、步态障碍等典型症状,且接受腰穿释放脑脊液后症状明显好转;或因肿瘤、感染等引起慢性梗阻性脑积水,且通过手术无法切除病灶。2)进行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可见脑室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大,且侧脑室周围有间质水肿。3)具有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指征。4)其家属了解本研究方案,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1)存在急性颅内高压或由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2)脑脊液蛋白的水平超过正常值。3)脑室系统扩大,但进行评估认为手术后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0)。在观察组中,有男25例,女10例;其年龄为26~72岁,平均年龄为(45.65±5.62)岁。在对照组中,有男20例,女10例;其年龄为28~72岁,平均年龄为(47.52±5.6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对观察组患者的侧脑室副三角区进行穿刺,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其保持仰卧位,将头部偏向左侧并固定。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脑室的最佳位置对基线进行重新定位,上移平行基线至最佳脑室层面。对中线到副三角区的距离进行测量,确定脑室穿刺点,并在穿刺点处放置电极片作为标记。再次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扫描时需充分扫描标记层面,调整定位标记和副三角区的位置,并延长定位点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在定位点处纵行切开头皮,实施切口旁皮下扩大游离处理,放置备用弹力阀门泵。用电钻对颅骨进行钻孔,对脑膜进行电凝并将其切开。以术前定位点的水平和垂直延长线作为参考,将分流管垂直于脑室端插入,出现突破感后拔除管芯,用长镊夹持引流管,再向前深入3 cm。见脑脊液引流通畅后,对引流管的头端进行固定[2]。在患者上腹部剑突下的肋缘旁纵行切开一个直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脂肪,剪开肌肉浅鞘,分离肌肉,剪开肌肉后鞘,暴露脏腹膜。剪开脏腹膜,打开腹腔。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头低脚高位,沿着切口处的皮下脂肪做一条皮下隧道(隧道避免穿过女性患者的乳房),隧道经锁骨中外1/3部位穿至头皮切口处。连接脑室端分流管和弹力阀门,保持弹力阀门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腹腔内放置腹腔端引流管(置管的长度为25 cm),固定后进行缝合荷包,最后依次关闭腹腔和颅脑[3]。以对照组患者的左侧脑室三角区作为穿刺点对其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使用可调压式中压分流管进行引流。麻醉方法及手术操作方法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脑室端引流管堵管、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等)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的 评 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的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的评分。NIHSS的总分为42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FMA包括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两个方面,总分为10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运动功能越好。WHOQOL-BREF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物质生活等评分指标,总分为119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s )
表2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s )
组别 NIHSS评分术前 术后1年观察组(n=35) 26.00±4.24 12.63±5.37对照组(n=30) 26.36±4.32 17.66±5.45 t值 0.338 3.739 P值 0.736 <0.001
术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WHOQOL-BREF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WHOQOLBREF评分(分,±s )
表3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WHOQOLBREF评分(分,±s )
组别 Fugl-Meyer评分 WHOQOL-BREF评分术前 术后1年 术前 术后1年观察组(n=35)42.72±10.23 78.75±12.36 45.15±5.70 73.51±10.98对照组(n=30)42.75±10.64 65.38±11.39 46.16±5.53 62.23±10.77 t值 0.012 4.507 0.722 4.165 P值 0.991 <0.001 0.473 <0.001
根据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可将此病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大小便失禁、步态异常及进行性痴呆等,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可见脑室系统扩大,脑室周边有低密度影;对其进行头颅MRI检查可见额角扩大,枕角出现间质性水肿。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典型表现是慢性颅内压增高,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可见梗阻部位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部分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和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腰椎穿刺压力可超过200 mmHg,部分患者的腰椎穿刺压力正常(腰椎穿刺压力正常的脑积水被称为正常颅压性脑积水)[4]。临床上多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对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最常见的穿刺位置是脑室三角区和额角,但在这两个区域进行穿刺均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临床研究表明,脑室三角区的脉络丛丰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及脑脊液理化性质的改变,脉络丛易包裹住脑室端分流管,进而可导致分流管堵管。另外,脑室端分流管在被脉络丛包裹后拔管较为困难,若强行拔管可能导致脑室出血,加重患者的病情[5]。与在脑室三角区进行穿刺相比,在额角进行穿刺可避开脑室脉络丛,降低脉络丛包裹分流管的几率。但在该部位进行穿刺可延长手术路径,需要在额角、耳后锁骨上部位、腹腔等处做3~4个切口,从而可延长手术的时间,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6]。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选择其侧脑室副三角区进行穿刺能有效地避开脑室脉络丛,防止脑室端分流管被脉络丛包裹,还能缩短手术路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与对其侧脑室三角区进行穿刺相比,对其侧脑室副三角区进行穿刺能显著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李伟等[7]研究指出,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3个月内是患者颅内感染的高发期,导致其发生颅内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异物(引流管)持续刺激脑组织及皮下隧道引起细菌移位,术后应积极地用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抗感染,以降低其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其FMA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与程洪瑜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与对其侧脑室三角区进行穿刺相比,对其侧脑室副三角区进行穿刺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