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关注生活的缺失与物理教学变革

2021-08-20 10:53伍向东
广西物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物体生活化物理

伍向东

(成都市大弯中学,四川 成都 610300)

1 引言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积极探讨的问题。陶行知指出:必须重视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生活同教育应该紧密联系,我们学习的内容要从实际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在实际观察与探索中得到启示与学习,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提倡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斗争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自然进行探究,获取关于生活的知识与技能[1]。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2]。初中物理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悟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可见,对物理学习是建立在对生活关注的基础之上。

2 关注生活缺失的调查情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初中生除了学习,闲暇时间很少。在对初中生闲暇生活的调查中(N=582),排在前几位的是:看电影、电视剧80%;阅读课外书籍、报纸75%;上网67.3%;玩电脑游戏60.9%;进行体育活动55.2%;旅游参观24%[3]。由此可见: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在看电视、阅读书籍或者是上网玩游戏,而关注生活、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作业的负担重了,家长的要求更高了,学生自己忙里偷闲进行网络游戏和聊天外,难有其它,孩子们实际观察与探索存在严重的缺失。

3 关注生活的缺失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

3.1 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难以领悟自然的美妙与和谐[4]

生活当中常见的物体,发生了不平常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关注,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观察到在高空中形成了云,分析知道:高空的气温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降温液化的例子,有的学生谈到雾是早上气温低的时候形成,也有学生说夏天下雨前会很闷热,是不是不用降温也能液化?这是由于大气中含的水蒸气多,已趋于饱和,人身上出的汗不容易蒸发,就会感到闷热难受。空气在局部地区出现强烈对流,使大量的湿热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形成积雨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3.2 不能充分理解相关的物理学概念,影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理解,需要有相应的物理过程模型在头脑当中作为支撑,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建立学生记忆与理解的支撑点。同时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与过程,能激发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3.3 不能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才能体会到物理知识运用的价值,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如学习电磁波,给人类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会造成电磁污染的问题。

4 教学的变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社会活动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关注生活缺失的实际存在,对物理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4.1 情景生活化:从间接学习到体验式学习

课堂教学的引入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从学科的角度引入,学生感觉比较生疏,不易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是从生活的角度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5]。

如对力的认识,可以分析木块、小球、弹簧等模型化物体之间的作用,也可以用脚踢球,人坐沙发等学生日常熟悉的事例来引入力的概念。引入“内能”时,可以从分子动能与势能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什么是内能,更好的是让学生双手搓一搓,请学生谈一下双手感觉,老师追问为什么会发热?利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即“从生活走进物理”。

4.2 设计生活化,从机械性学习到有意义学习

教学设计当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列举学生生活当中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如滑动摩擦力的学习,可以抽象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更好的是:让学生用手在桌子上往前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充分理解摩擦力的方向,并结合生活中爬树、溜冰、拔河比赛等运动,家中推动各种家具等等实际体验来说明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4.3 过程生活化,从个体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

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是有限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到了依靠集体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经验才能得以交流;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发言,把学生的经验、困惑、生成性资源、创意等进行整理、归纳与反思,使这成为教师新的课程资源。例如学习了省力杠杆这个知识点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生活当中同学们见过哪些省力杠杆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相互启发、学生发言等活动,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

4.4 应用生活化:从做题到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概念后,我们会加以应用。怎样应用呢?很多的时候,我们是在让学生做题。我们应该认识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知识的提炼、概括,最终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6]。怎样把物理从现实生活背景中构建起来,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建模的思想,思维分析过程如下图:

图1 思维分析过程

如学习《运动》的过程中,展示一幅图: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上坐着一个司机和一个乘客,为什么路边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而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抽象为模型: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①、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②、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结出理论: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①、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②、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接着具体化模型: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呢?最后来解释原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是螺旋式上升的!

4.5 拓展生活化: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发现性、研究性学习

例如学习了温度计,我们不能简单的让学生测出一杯水的温度,而应该让学生设计一个表格,早晨到晚上每隔半小时测量一下气温,并把测量结果绘制成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表。不仅训练了学生测量绘图能力,还能够了解一天当中气温变化的特点。

学习了凝固放热之后,我们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老师提问:冻肉的解冻用冷水还是用热水好?引导学生分析:热水解冻是利用高温物体降温放热;冷水解冻是利用液体凝固放热。然后让学生在家中去实践,会发现:用热水解冻,冻肉的表层熔化,但是里面还是冰冻的,并影响到肉品的鲜嫩度;冷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可见用冷水解冻更好。进一步的深度思考:如果把冻肉放在盐水里解冻,为什么能大大缩短解冻时间?引导学生分析:加盐降低了水的凝固点,能够放出更多的热。最终形成如下图的思维分析过程:

猜你喜欢
物体生活化物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只因是物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处处留心皆物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