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琦,吴大静
足副舟骨起源于舟骨第二骨化中心,是最常见的副骨,其畸形发生率为4%~21%[1-2]。足副舟骨综合征(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ANS)主要临床表现为中足内侧疼痛,常在运动后或夜间偶发性疼痛[3-4]。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支具固定、抗炎药物使用、定制矫正鞋垫等。当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后,可选择手术治疗,包括Kidner手术、改良Kidner手术、单纯切除术、改良切除术、经皮钻孔术、融合术和改良融合术[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8月我科采用改良Kidner术治疗的25例ANS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① 足影像学检查提示为ANS;② 非手术治疗超过6个月无明显改善;③ 采用改良Kidner术,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排除标准:① 舟骨骨折;② 舟骨缺血性坏死;③ 合并严重后足外翻畸形。
1.2 病例资料本组纳入25例(32足),男14例,女11例,年龄14~65(35.7±6.4)岁。病程6~54个月。根据足负重X线片、CT、MRI影像学结果,均为Ⅱ型副舟骨畸形。患者主要表现为足内侧疼痛,运动后加剧。查体可见患足内侧舟骨处明显突起,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手术均由同一位主刀医师完成。
1.3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位,患肢大腿上气囊止血带。以足舟骨粗隆为中心,做长3~4 cm弧形切口,逐层切开显露足副舟骨和胫后肌腱。仔细剥离足副舟骨,切开其与舟骨的纤维连接后,将其从胫后肌腱上锐性剔除,清理胫后肌腱止点残端,用骨刀和咬骨钳清理并修复残余在舟骨上的纤维连接和舟骨粗隆,注意保护胫后肌腱足底止点。然后于舟骨体置入带线锚钉,将胫后肌腱止点与舟骨新鲜骨面缝合。依次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松气囊止血带。
1.4 术后处理抬高患肢,足处于内翻位石膏固定6~8周后,拆除石膏,扶拐部分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摄患足X线片或MRI显示截骨处愈合良好后才可完全负重行走。
1.5 疗效评价指标疼痛VAS评分,AOFAS中足评分,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关节覆盖角。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4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感染。1例(1足)术后自觉患足提踵无力,经3个月提踵和功能锻炼后症状得以改善。2例(2足)术后1年对侧足出现疼痛,行患侧足相同改良Kidner术,末次随访时疼痛明显缓解。
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VAS评分、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和距舟关节覆盖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见表1。
典型病例见图1~3。
图1 患者,女,45岁,左足Ⅱ型ANS,行改良Kidner术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足Ⅱ型副舟骨畸形;B.术中充分暴露左足副舟骨;C.术后X线片,显示左足副舟骨畸形已经矫正;D.术后1年X线片,显示左足副舟骨畸形矫正结果良好
ANS的手术治疗方案多样,包括Kidner手术、改良Kidner手术、单纯切除术、改良的单纯切除术、经皮钻孔术、融合术和改良融合术等。手术的主要目的均为缓解症状和恢复胫后肌腱的功能。Kidner(1929年)十分强调足副舟骨与胫后肌腱的关系,认为足副舟骨的出现改变了该肌腱的止点,干扰了胫后肌腱原本的生物力学,使维持纵弓的力量减弱,由此产生足部疼痛。为了纠正这个问题,Kidner建议完全切除足副舟骨并将胫后肌腱止点转位至舟骨足底,但传统Kidner术要求切除胫后肌腱主要止点,并不利于术后肌腱功能的保留和恢复。
改良Kidner术不仅保留了传统Kidner术式的所有优点,还保留肌腱在除副舟骨以外其他跗骨上的止点,并向舟骨体内置入带线锚钉,加强胫后肌腱在舟骨体上的止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丁帅 等(2010年)报道了34例行改良Kidner术的随访结果,优良率达96.4%。祝增奇[6]也对24例行改良Kidner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采用改良Kidner术治疗25例(32足)患者,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虽然改良Kidner术具有以上优点,但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患者术后满意的前提。改良Kidner术不适用于Ⅲ型副舟骨畸形患者,并且患者术后应避免过早负重以及做患足外翻动作。
表1 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图2 患者,女,29岁,右足Ⅱ型ANS,行改良Kidner术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足Ⅱ型副舟骨畸形;B.术中切除右足副舟骨;C.术中置入带线锚钉;D.术后X线片,显示右足副舟骨畸形已经矫正;E.术后1年X线片,显示右足副舟骨畸形矫正结果良好 图3 患者,男,36岁,左足Ⅱ型ANS,行改良Kidner术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足Ⅱ型副舟骨畸形;B.术中X线片,显示带线锚钉置入位置良好;C术后X线片,显示左足副舟骨畸形矫正结果良好
综上所述,改良Kidner术是治疗ANS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些影响手术结果的偏倚;② 样本量较少,不具有临床概括性;③ 未设对照组,未来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前瞻、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