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教研团队建设 提升校本教研实效

2021-08-19 08:18陈樟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研组实效性

陈樟明

【摘   要】在很大程度上,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校本教研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针对当下教研组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可以从增强教研组团队凝聚力、提升教研组长学术引领力、提高教师群体教育教学思考力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从而真正发挥教研组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校本教研;实效性

“校本教研”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教研组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最基层组织和团队,一个教研组的成长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与败。

一、现状分析

要回答教研组建设是否有序、有效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本校各教研组的现状。通过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分析等方式,可以发现当前学校教研组建设在学习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评价以及活动主体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本学习内容多,而探索实际问题少

目前教研组活动中,统一安排的常规事务多,而考虑教师需求的实际内容少。大多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各自为战,教研氛围不浓。这样的教研组难以适应各层次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教研活动形式多,主题系列内容少

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要完成集体备课、学习体会交流、中心议题探讨、听课评课、教材研讨、教学沙龙……活动看似丰富,但教师常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教研活动深度不足:活动前缺准备的深度,活动中缺研讨的深度,活动后缺反思的深度,活动整体计划缺统整的深度。没有深度的学习与交流,教研活动只能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

(三)活动评价客套多,真诚交流对话少

教研组建设中缺少动力机制,教师没有将教研活动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看似讨论热烈的活动中,虽有针对性的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但解决问题的措施探讨少之又少,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四)活动主体人数多,主动参与研究少

校本教研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看似面向全员,实际却是人到心未到。活动缺少主动参与的教研氛围,导致每次活动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甚微。

总之,教研组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与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其在学校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且校本研究的内容并未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校本教研实效性堪忧。

二、思考与实践

基于以上对教研组建设面临问题的现状分析,学校从教研组团队建设、教研组长培养、教师整体水平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增强教研组团队凝聚力

要增强教研组凝聚力,学校需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首先是时间、物质的保障,其次是专家支持、科研引领人员的保障。学校将教研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要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必须切实关注教研内容。教研内容距离教师教学实际远,引领性不强是教研组缺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教研组让教师自下而上地提出教研需求,接着学校依据整体发展的规划自上而下地给出建议,之后再由教研组制定三年发展计划以及每学期的教研计划,以确定教研内容。基本原则为:(1)尊重教师实际需要。(2)教学研讨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即教研与课题尽可能整合。(3)学期计划服从整体计划。

要提升教研组凝聚力,必须认真落实每一次教研活动。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学校确定各教研组在不同教研形式下的具体活动流程。如案例研讨型教研,采用前期集体交流确定主题,分组设计教案,抽签确定上课人员,集体观课后进行反思交流,再以抽签的方式选出部分人员进行总结分享的基本形式(如图1)。

這样,每次活动都基于教师和本教研组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所有的计划、执行、总结都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

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进而反向推动教研组的建设。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团队的凝聚力。

(二)提升教研组长学术引领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研组长不是行政“官职”,却在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要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学术引领力的教研组长队伍尤为重要。

学习是提升教研组长学术引领力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发现善学习、爱思考的教师,将其放到教研组长的位置上。有自我驱动力的教研组长才更容易成为学习型组长。其次要提供学习的机会,要重视给教研组长提供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的机会。最后要用制度约束,给教研组长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如写读书分享、做学习报告等,以此促进教研组长将学习常态化。

实践是提升教研组长学术引领力的主要战场。教研组长要不断从本学科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组织教研组活动时勤思考、多总结,并逐步提炼成果。如数学组尝试了“三阶段两反思”的教研模式,即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借助两次反思和教学案例探寻教师个性的教学问题或群体的共性问题。这种教研模式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具体流程如图2。

数学教研组在组长带领下对活动流程进行了提炼,并将其推广迁移到其他教研组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群体教育教学思考力

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思考力的提升是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最好體现。

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师群体思考力的基础保障。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学校采取日常教学的教案、课件组内分工细备,教学资料共享的方式使教师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然后利用学生开学报到前的集体备课日、每月两次的网络研讨日等时间,进行逐节说课活动。同组教师分别介绍、解释自己主备的课,然后在交流后听从集体建议作做一步修改,最后将成果提炼出来,全组进行共享。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线”逐步上升。

重视经验的提炼与共享,是提升教师群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以数学学科为例,组内有教师申报了“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逐步总结了以“导”代“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探”代“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操作方法。数学组将这一经验总结出来,并向其他组进行了推广介绍,有效促进了全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样,科学组的“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讨”、语文组的“循环式协作教研”等研究成果也都通过提炼、总结、推广,让全校教师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学策略的共享、教学研究的互助、教学能力的互补、教学理念的互动。这种促进群体思考力提升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有效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建立规范教研制度,树立优秀楷模,是提升教师群体思考力的动力引擎。学校教研组建设应追求学习、研究与教学三者的整合,教研的效益产生于教师的具体工作、学习和课堂的整合。学校根据实际的需要,重点加强以下教研组相关制度的建设:(1)读书分享制度;(2)备课主讲制度;(3)听课、评课制度;(4)资源共享制度;(5)师徒带教制度。学校在常规管理中鼓励人人参与,并经常组织成员相互听课,广泛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相互听评课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各类研究课。在活动中要求教师做到“四改变”:变讨论别人为琢磨自己、变全面涉猎为专题研究、变防御意识为学习意识、变由外向内为由内而外。做到活动前“未雨绸缪”,活动中“尽心打造”,活动后“留下痕迹”。听课形式也力求多样:建立主题式、诊断式、联动式、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不同听课方式。每次活动都由教研组长设计互动问卷,让每个教师都能进行反馈。在这样的氛围中,新教师逐渐成长起来,青年教师不断走向成熟,中老年教师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此外,学校还引导教研组通过专题讲座、对话交流、案例引路等方式突出对比性辅导,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中要转变和落实的是哪些问题,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学校还通过开展优秀课评比、撰写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作为推动教师研究、反思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校本研究在课改实施中自然生发。教师也能自觉地把个体内向式的自学与群体间外向式的互学结合起来。

总之,教育的改革、学校文化的打造需要教师的共同研究、交流,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应对棘手的问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便是一种选择。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教研组就是一个个小家庭,只有这些小家庭得到和谐发展,大家庭才能熠熠生辉。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组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教师能有所作为,让教学研究焕发生机与活力。由此,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校本教研实效性真正得以提升。

(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324000)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教研组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