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上肢肌痉挛治疗过程中给予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研究

2021-08-18 06:36王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4期
关键词:二头肌冲击波痉挛

王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偏瘫是指由于脑梗死等多种病因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出现的半侧身体感觉运动障碍,上肢肌痉挛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上肢肌痉挛患者常见局部异常疼痛,肌肉呈不自主强直收缩现象,导致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因此需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上肢异常张力高痉挛模式的出现常见于肘屈肌群张力升高,而肘屈肌群又以肱二头肌张力升高多见。康复训练是常见的治疗手段,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对患者采取合理的康复训练,解除患者肌肉痉挛等症状[1]。冲击波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肱二头肌痉挛状态,并不会对周围神经组织等造成损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此,本研究将1年间接收的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采用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措施,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疗的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50例,男性78例,女性72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45岁,平均(52.6±2.6)岁;对照组患者150例,男性80例,女性70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49岁,平均(52.3±2.5)岁;两组患者均经由临床检查确诊为偏瘫上肢痉挛者;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前均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意向书;排除合并精神障碍以及心理异常者;将两组患者年龄等相关资料对比可见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均实行常规训练措施,训练方式为:①良姿位训练:患者可多向偏瘫侧侧卧,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功能位,帮助促进偏瘫侧肢体产生较好的张力调节作用;②使用肢体关节的伸张及拉伸训练时可采用相应的神经促通术,抑制上肢肌痉挛模式的被动运动,上肢联带运动抑制训练以及上肢近端控制训练,上肢分离运动诱发训练,患者每次训练时均需选择2~3种训练方式,每次训练时间30 min,每周至少5次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冲击波治疗,治疗方式为:患者取平卧位,指导患者将上肢进行外展运动,外展时肘关节需伸直,使用酒精对患者患肢的肱二头肌进行擦拭,涂抹耦合剂后选择冲击波探头,冲击频率8 Hz,压强2 bar,每次总冲击次数1500次,冲击波探头放置在患者肱二头肌近端肌腱部位,使皮肤凹陷1 cm左右,从肱二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移动探头,2 d/次。

1.3 观察指标

康复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肢体康复效果良好,多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症状无加重;有效:治疗后患者肢体康复效果良好,多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症状无加重;无效: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并未得到显著康复,多项指标均未得到显著改善,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加重。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以及有效总和。

FMA: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对患者运动状态进行评分,总分为66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肢体运动恢复越好。

ADL: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为(%)(±s),使用 SPSS 20.0软件计算,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效果

两组患者之间康复效果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n(%)]

2.2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ADL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MA、ADL评分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ADL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ADL评分对比(±s, 分)

组别 例数FMA A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50 26.62±2.61 49.32±2.3151.03±5.21 91.45±3.23对照组 150 26.64±2.63 39.32±2.6151.06±5.22 81.23±6.15 t 0.066 35.139 0.049 18.018 P 0.947 0.001 0.960 0.001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多种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偏瘫患者随之增长,可导致患者出现同侧上下肢瘫痪,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低。上肢肌痉挛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患病后患者上肢以痉挛性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姿势多呈异常表现,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脑损伤后α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2]。而在患者发生偏瘫后,由于上肢运动模式不当,导致肌群之间肌力失衡,从而引起肱二头肌痉挛,主要以挎篮式表现。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针对患者采取康复训练措施,通过指导患者采取不同的运动锻炼帮助解除肱二头肌痉挛现象,同时帮助改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3]。冲击波治疗能够帮助促进肱二头肌周围神经肌肉突触形成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加强神经信号传递和记忆力,帮助改善细胞膜通透性,诱导NO合成,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将冲击波应用治疗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可明显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加强新生血管生成能力,改善患处血液循环[4]。此外,其能够增加肌张力,使不同密度和组织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能量梯度差以及纽拉力,帮助改善患处微循环,解除组织僵硬等症状,以达到解除患者痉挛的目的。更有学者将冲击波应用治疗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可见,冲击波能够明显降低脊髓的兴奋性,持续或尖端的对肌腱产生压力,以此刺激肌腱,产生一定的压力,降低脊神经兴奋性,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肱二头肌痉挛改善效果[5]。而将冲击波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加强对肱二头肌痉挛症状的改善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6]。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采用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措施,研究可见,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更高(P<0.05),提示对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使用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不仅如此,本次研究中还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FMA、ADL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MA、ADL评分明显更高(P<0.05),由该项研究数据可见,相较于单独采用康复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患肢功能康复,减轻肌肉痉挛等症状,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在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用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恢复上肢功能,相较于单独采用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二头肌冲击波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爆炸切割冲击波防护仿真研究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半月板撕裂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中老年人易发的大力水手征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