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的政治文献英译词汇特征研究
——以2018-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情咨文》为例

2021-08-18 09:41司炳月李一同吴美萱
英语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料库

司炳月 李一同 吴美萱

(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

1.引言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献对外宣传翻译是世界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文化和价值取向。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司炳月等,2017)。而《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是政治文献对外宣传翻译的典型代表,全面体现了政治外宣文本的文体特征,能够准确高效地向国外受众介绍有关中国国情、政策等重要信息,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李鑫,2016)。其中,对翻译语言特征的研究是“跨学科译学的立足点和根本所在”(胡开宝,2011)。因此,本文将2018年至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英译文和同期的美国《国情咨文》(以下简称《咨文》)作为研究语料,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名词化的使用、高频词这四个方面分析政治文献英译的词汇特征,以期推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融合。

1.1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

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派“两阵对垒的天平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顾曰国,1998:1)。语料库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空前广泛的语言样本,而且使传统语言研究由通过内省、自造例证或诱导询问的取样方法转变为科学的调查取样,研究方法也更加真实可靠。随着翻译学的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料库可以更客观、更科学地考察翻译的性质以及翻译过程的种种制约因素(廖七一,2000)。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Baker(1995)认为可比语料库的研究前景最为广阔,通过可比语料库两种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探索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规范,发现翻译活动的一些特殊规律。

目前,学界对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类是翻译共性的研究。翻译共性即翻译文本的普通特征,指在译文中产生的典型话语特征。自翻译共性假说提出以来,学界纷纷利用建成的翻译研究语料库,开展对于翻译共性的实证性研究。国外对翻译共性的研究起步较早,Laviosa(1998)采用词汇密度、平均句长和高频词三个指标对翻译文本的简化趋势进行了考察。Laviosa的研究表明在叙事语篇中,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相比,翻译文本具有词汇密度较低、平均句长较短、高频词比例较高和高频词变化较少等特征,因此具有“简化”现象;Baker(2000)基于TEC(翻译英语语料库)和BNC(英国国家语料库)中的文学子库,对其中“say/tell+that”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翻译英语中“that”的省略频率明显高于英语源语,这表明翻译文本中存在着“显化”现象;国内对于翻译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译汉文本,胡开宝、朱一凡(2008)运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哈姆雷特》两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均存在“显化”现象,不过由于读者层次和翻译策略方法的不同,二者的“显化”程度有所差异。

第二类是译者风格的研究。译者风格即典型语言运用习惯,表现为译者对所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前言、后记、脚注、文本中的注释,以及译者个人偏爱的表达形式和重复出现的语言行为方式。长期以来,翻译都被视为模仿性的活动,译者风格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直到20世纪90年代,译者风格研究才正式进入学者们研究的视线(胡开宝,2011)。最早利用语料库展开译者风格研究的是Baker。Baker(2000)基于TEC(翻译英语语料库)语料库对比了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并指出两位译者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译者的翻译主张和不同经历;Charlotte Bosseaux(2006)分析了TheWaves的两种法语译本,研究发现,一位译者尽可能保留目的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而另一位译者则尽可能消除这种异域文化。

第三类是翻译语言词汇特征的研究。廖七一(2000)指出,语料库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信息,如语言冗余度的大小、词汇共现和规范程度、句法模式、用词特点等。胡开宝(2011)指出,词汇应用的总体特征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等相关数据来分析。Shamaa(1978)通过自建阿拉伯小说英译本语料库,发现日常词汇如“day”“say”等在英语译文中出现的频率高于英语源语。她认为这种不同于源语的词汇分布模式对我们对翻译文本的认知有着潜在影响,也构成了译文的识别特征。Laviosa(1998)基于英语叙事语篇的可比语料库,对从各种语言译成英语的散文和英语原创散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英译文本的词汇应用更加简单。王克非和胡显耀(2008)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按照Laviosa的研究范式,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使用等角度对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的词汇使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翻译文本的用词更加简单,且常用词数量少。因此,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译共性”和“译者风格”等领域,对于翻译语言词汇特征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小说等文学文本,缺乏对于政治文献的研究。

1.2 政治文献的翻译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等政治文献翻译符合表达型文本的要求。王弄笙(2004)指出,学界普遍认同准确性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首要特点。杨丽娟、翟义超(2014:37)指出“准确是政治翻译的基本要求,译文必须确切无误地反映原文,不能偏离原意,更不能曲解原意,政治文献翻译的准确性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文献的翻译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对于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庄绎传(1995)指出政治文献的翻译要突出政治,由于原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重要思想和理论问题,译文必须一丝不苟地、忠实地传达其理论问题,译文必须一丝不苟地、忠实地传达其精神实质。这奠定了我国政治文献英译的翻译基础,在我国开创了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的先河。王小萍(2006)指出了政治文献英译时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成因及解决方式。胡峰笙等(2012)从语篇衔接理论出发,指出如何巧妙地运用衔接理论以避免政治文献英译时可能会出现的词语重复、用语歧义、结构松散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是对译文可接受度的考察研究。张佑明(2017)指出,政治文献的英译文不宜死板冗赘,而要注重译文的“地道性”,“中式英语”不应该成为政治文献翻译的一种趋势,并提出“内容上异化、形式上归化”的翻译策略。武光军和赵文婧(2013)从词、句等方面对读者的接受度进行了考察。

第三类则是基于语料库的词语特征研究。章颖(2017)以2016年《报告》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以同年美国《国情咨文》为参照语料,通过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名词化和关键词方面对《报告》英译本的词语特征进行了考察;贾卉和孙敏唯(2018)基于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英译本语料库,对译文词语特征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吴铭(2018)基于2014至2018年《报告》英译本和《咨文》的可比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名词化对《报告》英译本的词语特征进行了考察。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政治文献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部分关于译文可接受度的研究有利于拓展翻译研究的角度和宽度,但由于主观性较强或选取的语言样本较单一,对译文可接受度、译文质量评估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而基于语料库的译文词语特征研究较少,且鲜有针对高频词中差异较大的虚词进行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选用2018至2020年的美国《咨文》为参照语料库,选取同期的《报告》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以探究近三年来《报告》英译文本的词汇特征和情态动词、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期推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1)《报告》英译文本和《咨文》在词汇的行文特征上有何异同?

(2)《报告》英译文本和《咨文》中高频词汇呈现的差异如何?在哪些虚词上有所体现?

2.2 研究工具和研究语料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3.5.8对自建的语料库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在新华社收集2018年至2020年《报告》英译版(共计42721词),和同一时期的美国《咨文》(共计16278词),二者均为新华社发布的正式文本,并将它们保存为word文档。其次,对文件进行手动修改。修改内容包括:人工去除文本自带的格式,删掉多余的空行、乱码、符号等,完成后保存为Antconc可以识别、后缀为txt的文本文档,从而完成语料库的自建。最后,根据两个语料库的对比,对政治文献英译文的词汇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探讨。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英译政治文献的词汇特征

3.1.1 类符形符比

通过Antconc的Wordlist功能,可以检索出两个文本的类符形符比(TTR)。类符(word type)指语料库中出现的所有不同的词语,形符(word token)指出现的所有词形,类符形符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汇的变化性,TTR 值越大,文本蕴含的词汇量越丰富(吴铭,2018:47)。《报告》和《咨文》的可比语料库呈现的类符形符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词表处理统计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报告》的类符形符比(TTR值)为8.97%,而《咨文》为18.65%,说明我国政治文献的英译文词汇丰富程度不如源语的政治文献。该数据一方面反映出英语母语的使用者词汇量较大,语言运用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说明英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善于对频繁出现的词语进行替换。2018年的《咨文》描述飓风时先用“storm”(“We endured floods and fires and storms.”),随后用“to save people in the aftermath of a devastating hurricane.”中的 “hurricane”来进行替换使用。此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还在于我国政治文献的翻译要求使用严谨的术语和关键词,且固定词语或搭配的翻译使相同词汇的出现更加频繁。如:“四风”这一词语的翻译“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 bureaucratism,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重复出现在近三年《报告》的译文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译文“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也重复出现在这三年的《报告》中。

3.1.2 词汇密度

在计算词汇密度时,我们运用Antconc的Tool Preference自建停用词表,将冠词、介词、感叹词、连词以及助动词归为虚词。词汇密度是指在特定的语料库中实词在总词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方法根据:词汇密度=实词数/总词数×100%。

从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的《报告》和《咨文》的词汇密度差异较小,这个发现不同于之前的研究,如吴铭(2018)、章颖(2017)。另外,在政治文献的英译过程中,为了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译文中使用的虚词,特别是连词的数量也会相对增加。例如:《报告》中and的使用为全文最多(2905次),占全文的 6.80%,而《咨文》中and的使用为500次,仅占3.07%,这是《报告》的词汇密度低于《咨文》的原因之一。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报告》阅读难度低于《咨文》,可从侧面印证了我国政治文献的英译水平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更加贴合英语源语的政治文献,也更有利于国外受众的理解和传播。此外,表2中的实词数差异较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差异造成的。中文的“意合”特征明显:多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句子结构较长、“无主句”句型结构较多、祈使句型频繁出现。同时连接成分使用不多,句与句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胡峰笙等,2012)。而英语在句式衔接上多“形合”特点:多用各种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

表2 词汇密度比较

3.1.3 名词化的使用

通常来说,名词化指的是将形容词和动词转化为名词来进行表达的现象,在正式写作中极为常见,尤其在英语学术和专业话语中更是普遍(Hinkel,2002),名词化的程度越高说明文体越正式、词汇更趋向书面语言特征。因此,我们通过Antconc中的Concordance功能,输入*tion、*ence、*sion、*ion、*ment名词后缀,来探究英译政治文献的名词化程度。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报告》中的名词化频率高于《咨文》。如:“建设”一词,在中文里是动词,但转换成英译文时,多为名词“construction”。通过Antconc中的Concordance功能对近三年的《报告》英译文进行检索,“建设”的名词“construction”共出现了19次,而其动词形式“construct”则一次都没有出现。两种语言差异是名词化现象明显的原因之一,中文的动态语言特征使其在英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名词化现象。这也说明了我国政治文献的英译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且文体特征比英语政治文献更加正式和规范。

表3 名词化现象统计表

3.1.4 高频词

对语料库中的高频词进行检索有助于分析《报告》英译文的词汇特征,通过Antconc的Word List功能检索出两个文本的前20位高频词。

通过表4可以看出,两个文本使用最频繁的均是and、the、of、to、in、a、have、that等虚词。两个文本的核心词汇也十分明确:《报告》的核心词汇是 “development”“people”和“government”;《咨文》的核心词汇是“American”。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同样值得关注,可以明确看出两个文本在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方面也存在差异,《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动词是“should”和“will”,而《咨文》则是“will”。人称代词的使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两个文本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称代词都是“we”,但《咨文》中的人称代词除了we以外,I、you均有所涉及。

表4 《报告》译本和《咨文》前20位高频词排序

(1)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留有协商的余地,所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异。情态不仅体现了态度的强弱,亦直接表明了语气的轻重。为了进一步探究两个文本情态动词使用的异同,我们通过Antconc的Concordance功能对二者的情态动词进行检索。

表5 《报告》和《咨文》情态动词统计表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两个文本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表示中度意愿的情态动词“will/won’t”和“would/wouldn’t”,这说明无论是《报告》还是《咨文》,政治文献多使用表示中度意愿的情态动词。但《报告》中频繁地使用“must”表达必要的情态动词,其部分原因在于《报告》中会规划出我国新一年的任务、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其中不乏一些必须要攻克的“硬任务”。因此,must、need、should在我国政治文献英译文的出现频率要远高于源语的政治文献。如:在今年的《报告》上,国务院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其译文“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truly tighten their belt”中使用强度较高的情态动词“must”。而《咨文》相当于总统的年度报告,主要是总结和阐述自己的执政方针、任职以来的贡献和成绩,规划性的任务较少。另外,总统需要选民的支持,所以要塑造亲民形象,因此必要性情态动词的出现频次较低。

(2)主位人称的选择

为了进一步探究两个文本人称代词使用的异同,通过Antconc的Concordance功能,以第一人称“we”和“I”为例,详细地检索了两个文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表6 《报告》和《咨文》人称代词统计表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报告》还是《咨文》第一人称代词“we”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这可能是由于二者都是十分正式的政治文献,通过对人称代词“we”的使用有助于拉近和听众的距离。其中,《报告》是我党全体智慧的结晶,反映的不是某个人的主张,因此第一人称单数“I”出现的频率很低,文中几次“I”的使用都是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汇报工作的开场白以及对全国人民、同胞、其他国家政府的感谢。如“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译文 “On behalf of the State Council, I will now report to you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I ask for your deliberation and approval.I also ask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for their comments.”除此之外,“I”鲜少出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文献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同时表现出《报告》是全国、全党、全民齐心合力的主张和思想,绝非个人的特立独行。《咨文》既是每年政府的例行公文,又是在任总统表达自己执政理念,调动选民情绪的机会,因此,《咨文》通过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以拉近和选民们的距离,如 “I am asking the Congress to pass legislation to help ensure American foreign-assistance dollars always serve American interests.”; “Tonight, I am asking you to defend our very dangerous southern border out of love and devotion to our fellow citizens and to our country.”,通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多次使用来表达个人呼吁以及展现本届政府所取得的成就。

4.结语

本文利用可比语料库探究《报告》英译文本的词汇特征。研究发现受语言、知识背景、文本类型的影响,《报告》和《咨文》的类符形符比(TTR值)差异较大;我国政治文献英译文的阅读难度有所降低,更容易被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英译政治文献的名词化现象更加频繁,文本语体正式,多严谨、规范的书面语言;我国政治文献的英译文倾向于使用表示中度意愿的情态动词,且人称代词的选择上多选择第一人称复数。作为表达型文本,政治文献的英译必须尊重源语的行文特征,同时还要满足政治文献英译的传播目的,促进国外受众对我国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为我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张佑明,2017)。因此,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宣传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本文有助于促进我国政治文献英译的深入发展,借助语料库的理性分析对未来政治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