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2014-04-21 18:00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

蔡如鹏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各界的普遍好评,在最后的表决中高票通过,成为近年来赞成票比重最高、反对票数量最少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一位报告起草组成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份报告在起草过程中修改的次数在近年来是最多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他们都感到“这是一份很有新意的报告”。

改革是报告主线

政府一年的工作可以说千头万绪,如何用1.6万多字把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好,同时勾画出下一年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对报告起草组所有的成员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巡视员乔尚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政府方方面面的工作,报告都需要兼顾到,因为这是一个面向全民、面向整个社会的报告。但在兼顾全面工作的同时,报告也必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这个重点就是公众所关心的,同时也最能体现和代表政府一年工作重点的内容。”乔尚奎说,起草一般的原则是,经常讲的、短期内完不成的工作点到为止,不展开写;年内能做到的、有创新点的工作重点写,写到位。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结构上没有定式,有的两部分,有的三部分,还有的四部分。今年的报告在结构上采取的是三部分,分别是“2013年工作回顾”“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和“2014年重点工作”。

“报告看似大架构不变,但创新藏在架构内。所以很多代表讨论的时候都表示报告清风扑面,眼前为之一亮。”乔尚奎说,这个暗藏在架构内的变化,就是改革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整个报告。

“总结工作先谈改革,部署工作也首先谈改革。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第一次。”在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邓文奎看来,这个结构上的调整,正是今年报告最大的特色,“这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思路。”

201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出口大幅下降,中央财政1~4月份出现多年少有的负增长,6月份金融领域出现所谓“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超过了13%,而且用电量、货运量的增幅也大幅回落。

“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没有按照以往和国际上通行做法,靠增加赤字、多发货币刺激经济,而是选择通过改革来稳定经济增长,同时提出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理论,守住经济增长7.5%的下限和防通胀3.5%的上限,来稳定市场预期,给市场吃定心丸。”乔尚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都是新的施政理念和工作思路。

1138条起草意见

报告在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前,从起草到征求意见,再到修改完善,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这次的起草工作始于去年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一结束,以国务院研究室人员为主体的起草小组,就正式开始工作了。

这差不多是每年的惯例。

在正式起草前,总理作为报告人对报告的指导思想、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甚至是报告文风都会提出要求。起草组根据总理的要求,先讨论拟定一个起草提纲,提纲报总理批准后开始起草,最后形成提交讨论的报告初稿。

接下来按既定程序,初稿先要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修改后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修改后形成可供在更大范围内讨论的征求意见稿。这个范围包括国务院全体会议、各省区市和中央党政军群100多个部门,以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

为了汇聚民智民意,1月底到2月上旬,李克强先后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科教文卫体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阶段,起草组共收到1138条意见,经过认真研究、汇总梳理和整合类似或重复意见后,吸收了327条。

其中,包括来自山东的大学毕业生韩磊建议: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3年前毕业的韩磊1月17日曾在中南海对李克强总理讲述了自己创业的艰难,缺乏启动资金、没有营业场所、银行拒绝开户。

最后,汇总了上述意见的报告,再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后才能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正式审议。

在两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报告被定为“绝密”文件,始终要处于保密状态。

总理反复修改

邓文奎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在他看来,这次起草工作与往年相比,一个特点是总理亲自指导修改报告的次数比较多。邓文奎说,“以前草稿完成之后只是修修补补,当然改动也很大,但是大的结构不会变,而这次后期改动还是很大的。”

报告改动大、修改次数多的原因,一个是起草过程历时较长,这期间国内外形势、经济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做出调整。而另一个更主要的因素,邓文奎说“是总理对改革的理解,对改革的紧迫性,认识非常深刻,有他自己独到见解”。

“你的认识水平上不去,对改革理解不到位,报上去的工作思路肯定就跟不上他的要求,至少体现得不充分、不到位。”邓文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起草过程中,很多部门提交的工作目标和措施都被要求重新研究,甚至反复多次。

在他看来,报告的起草过程,实际上也是政策研究、理清思路的过程。邓文奎说,“每一次反复,对我们起草人员,包括对部委的同志,都是改革发展在认识上的深化,都是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把改革向深入推进。”

报告正式提交审议后,很多人看了,都感觉这是一份充满李克强风格的报告。报告中有很多带有“李氏风格”的语言,比如“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就是李克强去陕西调研时说的,体现了他个人的语言风格。

作为任内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对起草工作非常重视。邓文奎告诉记者,“他经常和大家一块讨论,报告哪一块该怎么写,他怎么想的。因此,报告很自然也融进了总理自己的话。”邓文奎说。

这份一万多字的报告,大部分内容都以短句开始。有意思的是,这些段落开头的短句,不少是警语。如谈安全生产,以“人命关天”起首;谈民生,三大内容都以警语起头且有排比:“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

不少人注意到,今年的报告包含很多的数据。比如,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解决600万人的安全饮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等等。

“这些数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跟有关部门反复论证,最后经总理同意才写进去的。”乔尚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总理自始至终参加起草,要求“做不到的不要写”。

体制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有人统计,“改革”是这次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出现了77次。

在谈到过去一年工作时,总理先谈改革,说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在2014年的九项重点工作当中,改革排在第一位,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邓文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把改革放在首位,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他说,“不仅仅是报告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工作思路改变,这意味着改革统领其他工作。”

在去年所有的改革措施中,被视为“当头炮”的简政放权无疑是新一届政府最重要的抓手。邓文奎说,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创造性。

梳理过去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不难发现,无论是本届政府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还是今年伊始的第一次会议,主题都与简政放权相关。此外,至少有9次会议都讨论到政府职能转变的细节。这直接带来的变化是,一年间,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多达416项。

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效果出人意料。被老百姓称为“一元钱办公司”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使得全国新注册企业数量的增幅达27.6%,远远超过了近年来1%~2%的平均增幅。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改革让市场和企业有了被松绑的感觉,在全社会投资中,民间资本的投资比重上升到63%,为历年之最。

“这就好比我们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一样,它所引发的链式反应,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邓文奎曾研究过农民工问题,他发现打破旧体制后,所释放出的市场活力常常让人无法想象。

“改革开放初期,打破农村人民公社的旧体制,两三年时间,不仅解决了以前始终解决不了的粮食问题,还为发展工业提供了劳动力。”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这么生动活泼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创造出来的,他们应该说是中国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当其他人群还被禁锢在体制里时,唯有农民完全从体制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打破农村旧体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他说,总理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说得比较简洁,如果再展开点说,他认为,体制机制的改革才是最大的红利,“这里边蕴藏的潜力太大了”。

实现7.5%有撒手锏

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无疑是今年GDP的增幅。

在破“唯GDP”论之后,不少人预测李克强会淡化或降低经济增长指标,但报告出人意料地公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为7.5%,维持了较高的增速。

报告对这一数据专门做了解释: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这个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邓文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里的“需要”主要是指就业和改善民生。“政府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不断地改善民生,所以我们发展的速度一定要和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速度过慢,按照我们过去强调的同步增长,那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也会要慢,这不是老百姓希望的。”他说。

更为重要的,是背后还有一个很大的就业问题。邓文奎说,“我们现在就业矛盾还是很突出,当然从总量上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在结构上还是很突出,所以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就业矛盾就会凸现出来,最终影响的是民生的改善,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报告出台,邓文奎也注意到社会上对7.5%的增长有很多质疑。不过,他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没有问题。

“这不是平白提的,也不是空中楼阁。一个是有基础,另外一个我们还有很多有利条件。如果真要是形势发生了一些很不利的变化,政府还是有措施的,只是这些措施一般情况下不拿出来用。”

邓文奎说:“总理一再讲我们手里是有撒手锏的,必要的时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我们的‘政策工具箱里工具还是很多的,手段也是有的,这个不用担心。”

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李克强提出的“合理区间论”令人耳目一新:只要经济运行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不滑出这两条底线,政府就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不出刺激性政策。

他用“自行车论”形象地解释复杂经济问题面前,政府如何保持定力:“你要不动,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停在那里晃两圈儿,没准儿就摔下来了。所以还得动,要稳中求进。”

正因为有了合理区间的经济新思维,即便在2013年6月,市场上出现所谓的“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高出正常值10个百分点的紧要时刻,政府也没有在货币市场上放水,出手救市。

李克强曾用“柴薪”比喻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货币政策,多发货币,那就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可以说,“合理区间论”经过一年的运行,已经基本被市场所认可。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GDP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

这两个指标的确立,蕴含着中央政府将继续从改革深处发力,在创新宏观调控手段时依然保持定力,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实现从高速奔驰到中高速前行的平稳换挡。

流淌着改革的血液

3月5日,当李克强总理把这份报告提交给代表审议时,与会代表委员掌声高达50多次,为近年之最。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务实和不回避问题。”连续十二年参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委员说,“报告的数据用得很多,也都很严谨,说明我们过去一年的改革发展是有成效的;也没有回避当下的问题,尤其对一些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报告用词很严厉,说明政府抓改革发展、促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力度是毋庸置疑的。”

“审议、讨论报告的过程,其实也一个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过程。”李钺锋委员说,大家认真阅读报告,深刻理解报告,对政府行政的思路和部署有了总体的把握,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表达了意见,“表决通过的报告,就是达成共识后的共同行动,熔铸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

会后有评论称,这份打着明显“李氏”印记的报告,可说是近几年来最具新意,最有亮点,也最务实的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听完报告后形容说,本届政府带着改革的“血性”,血管里流着“改革的血液”,尤其注重政府自身的改革。

许耀桐说,政府过去一年的施政,已显示了兑现具体改革承诺的能力。他相信,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4年度改革部署,完全可以实现。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上,对已确定的改革目标,李克强再次表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
李克强:RCEP谈判要踢好“临门一脚”
总理的“大屁蹲”
跟着总理去美洲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 总理为啥要提倡工匠精神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