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菊
(天津市红桥医院,天津 300130)
随着目前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约70%左右,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们健康构成重大危害。目前指南推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用溶栓、抗凝、支架置入等治疗,以积极挽救缺血脑组织明暗带为治疗原则。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治疗后仍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如运动神经功能损伤、吞咽功能障碍等,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且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长期的抗凝治疗以降低再次卒中的风险。目前研究[1]显示,我国多数地区缺乏流畅的转诊通道及规范的转诊机制,且社区护理人员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水平较低。随着护理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目前护理模式已从单一院内护理、单一医护人员参与向延续性、家属参与转变,且发展出延续性护理这种新型护理模式。延续性护理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得到不间断的照顾,同时依托目前发达的信息化工具,是现代化护理服务与理念的发展趋势。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一般家庭难以较好应对,开展延续性护理干预具有一定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中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采用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年龄52~72岁,平均(62.4±1.6)岁;男20例,女18例;发病时间14~25 d,平均(22.4±1.6)d;饮酒史13例,吸烟史18例,脑卒中家族史24例,冠心病8例,高血脂21例,糖尿病14例,高血压2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3~75岁,平均(62.6±1.8)岁;男22例,女16例;发病时间14~28 d,平均(22.6±1.4)d;饮酒史15例,吸烟史16例,脑卒中家族史22例,冠心病10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所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受损者;②合并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③存在意识功能障碍者;④依从性较差者。
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出院前接受服药、饮食、运动及复诊等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①成立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担任组长,资历较高的护士作为组员,含康复护理师;②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期间收集患者疾病治疗情况、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自我康复能力、心理状态等资料;③制定档案,录入资料,按照出院护理专科、随访情况进行更新;④根据患者病情、生活状况、康复状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随时调整计划;⑤建立QQ群及微信群,推送疾病相关知识,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提供咨询及专业指导;⑥心理护理,随访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保持电话随访,1周/次,细心开导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干预时间为3个月。
1.4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护理效果,采用生活自理能力Bathel指数(BI)评分[3]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4],BI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标准为<20分(无法自理)、21~40分(重度功能障碍)、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60分(生活基本自理);NIHSS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标准为0~1分(正常)、1~4分(轻度)、5~15分(中度)、16~20分(中重度)、21~42分(中度);②比较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的服药依从性,参照相关文献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性[11],自行停药计为0分,经常漏服药物(>3次/周)计为1分,偶尔漏服(1~3次/周)计为2分,完全准医嘱规律服药计为3分;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5],包括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生理功能(RF)、社会功能(SF)、疼痛(BP)、活力(VT)、精神健康(MH)及总体健康(GH),共8个维度,35个问题,生活质量随分数增加而变好。
2.1两组BI量表及NIHSS量表评分:干预后观察组NIHS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B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的比较: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BI量表及NIHSS量表评分
表2 两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量表评分的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脑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疾病,患者起病急骤,发病后神经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疾病致残率、致死率高,完成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及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主要原则为疏通堵塞血管,积极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溶栓、支架置入、球囊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早期积极诊治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相关研究[6]显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由于相关护理的中断且患者对护理拥有较高要求,患者生活质量会在出院后15 d内普遍下降,出现如压疮、肢体功能障碍、抑郁等情况,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进而影响治疗预后。随着目前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既往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在此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及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并不断完善优质护理、整体护理的内涵,达到进一步改善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目的。延续性护理是一种通过一系列设计,保证患者出院后在不同健康场所得到相应的连续性照护,能将护理延续至患者所在的社区及家庭,被目前多项研究所证实能够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状态[7]。通过建立微信平台、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医疗支持,处理其遇到的特殊问题,对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及家属情绪的缓解具有积极意义,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IHS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B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延续性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则为早期积极治疗、促进患者缺血明暗带功能的恢复,但也存在早期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康复的问题,部分患者失去了早期的最佳康复锻炼时机,导致患者预后较差。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需进行康复锻炼,且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由于自身及家属健康意识的淡薄,导致用药不规律,且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产生影响。本研究中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提高,考虑与延续性护理过程中,通过建立档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等措施改善了患者的认知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目前相关报道[8]结果一致。分析后认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存在满足程度低、护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本研究中采用的延续性护理,通过分析患者特点、建立档案、制定计划、建立线上交流等方式,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护理需求,故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可通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康复计划,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