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1-08-17 05:33王志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5期
关键词:桥接溶栓神经功能

王志飞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0 引言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病症,在全部急性脑出血管病症中占比高达70.0%,常见人群为中老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例约为250万,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1]。临床常规治疗方式为静脉溶栓,其方式虽能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但是治疗的适应证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方式的联合应用为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2-3]。鉴于此,本研究针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62例在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段为2014年8月至2020年12月,利用单盲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施以分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31例,组别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55.48±5.24)岁;病程为1~6.8 h,平均(3.08±0.89)h。研究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为47~76岁,平均(55.39±5.22)岁;病程为1~7.0 h,平均(3.11±0.90)h。两组的一般数据(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经过CT与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病症,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具有一致性;患者或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在相关协议书上签字确认;患者均为第一次出现脑梗死病症;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委员部门的批准。排除标准:既往颅内出血者;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者;近3个月内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症状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者外伤者;高血压状态无法用药物进行控制者;依从性较差者;未能全程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参照组予以患者单纯的静脉溶栓治疗,主要内容为:选择阿替普酶(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批准文号:S20160055),剂量为0.9 mg/kg,用药方式为总量的10%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利用静脉泵入方式在1 h内泵入,定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第1~2次为第1 h内,间隔30 min进行,之后每间隔1 h对患者施以1次评估,评估总时长为24 h,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高血压等情况,需要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对患者开展脑CT见擦汗;定时对患者进行血压水平的检测,第1~2 h内,每间隔15 min检测1次,第3~6 h内,每间隔30 min检测1次,之后每小时检测1次,检测周期为24 h,当患者收缩压数值处于180 mmHg或者超过180 mmHg,舒张压为100 mmHg或者超过100 mmHg时,需要增加血压的检测次数,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将要药物。研究组应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方式对患者开展治疗,其机械取栓需要在对照组静脉溶栓方法的基础上实施,主要内容为:静脉溶栓后对患者施以局部麻醉,利用股动脉穿刺将6F动脉鞘置入,借助脑血管造影技术对患者病变位置予以明确,之后利用微导丝将微导管放置在患者病变部位;接着置入取栓支架并将支架释放,计时5 min后将支架回拉至系统,并取出血栓,操作成功于患者血管开通后将动脉鞘拔出,并对切口位置施以常规处理和包扎。

1.4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进行比较,其中神经功能借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选取时间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量表分数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同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方式以NIHSS评分为标准,其中NIHSS评分改善程度≥90分为痊愈;NIHSS评分改善程度处于≥45%,且<90%状态为显效;NIHSS评分改善程度处于≥18%,且<45%状态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在研究完成后,详细将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其中,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χ2检验,“”为计量资料,对比分析后需利用t检验,当最终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进行对比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神经功能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经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的NIHSS评分经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14 d参照组 31 34.65±3.21 19.88±3.84 15.80±2.75研究组 1 35.01±3.09 18.72±3.37 11.23±2.78 t - 0.4498 1.2641 6.5069 P - 0.6544 0.2111 0.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3 讨论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脑血管病症是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病症之一,尤其是脑梗死,在供应脑部血管的血管出现突发性的阻断时,造成脑组织缺血情况,进而导致脑组织变性或者死亡,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4-5]。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脑梗死早期血管开通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静脉溶栓对于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3~4.5 h),且大动脉闭塞再通概率较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6-7]。近年来,临床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方式不断探索,新型血管内治疗器械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其治疗方式能够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8]。机械取栓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通过支架的可塑性与操控型能够实现在手术中的多次取栓,进而可以提升闭塞血管再通率[9];同时,机械取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对于溶栓效果的提升程度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梗死面积,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此外,在对脑梗死患者施以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时,必须严格按照患者治疗适应证予以实施,科学地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4 d的神经功能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数据显著优于参照组,由此表明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的治疗方式更具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桥接溶栓神经功能
FPGA互连测试中的反馈桥接故障覆盖问题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板栗嫁接不亲和挽救方法
利用桥接技术防治苹果树腐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