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红色影视成功“出圈”的原因探析

2021-08-16 09:44张博博
新闻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出圈传播学媒体

张博博

【关键词】红色影视;传播学;受众;媒体

红色影视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主要的历史革命英雄事迹为题材,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和典型地域特色的影视作品。[1]红色影视的传播对于推进大众学习党史、传承红色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持续掀起讨论热潮,并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追剧学党史”现象,一改往日红色题材电视剧年轻受众稀缺的“清冷”现象。

青年群体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对于新时代提升党史传播的力度与广度发挥着重要作用。《觉醒年代》以客观真实的历史、灵动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饱满生动的革命英雄形象生动还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在突破红色影视受众圈层和传播壁垒的同时实现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现主要从传播学角度以受众期待、传播渠道、媒体议程设置、家国情怀等方面来具体分析这部红色影视成功“出圈”的原因。

一、守正创新,契合受众期待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剧情内容的支撐,而受众的反馈则是检验影视剧质量的最佳标尺。《觉醒年代》在内容创作上,一改往日重大历史题材剧的宏大视角,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将剧情设定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将更多的内容放在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细节的展现上,用温情而真实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做到了让历史剧回归历史,让红色精神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该剧一播出便广受好评,豆瓣打出了9.3分,吸引了大量“95后”“00后”自发在各大网站和媒体上进行分享和推荐。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带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期待心理,他们希望从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新媒体时代,影视剧的种类层出不穷、影视传媒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如何研究、分析且重视受众的心理期待是影视行业制定脚本并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觉醒年代》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交代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相识、相知以及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等重要事件。在剧中那些家喻户晓的伟大先驱不再是距离遥远且冰冷的人名,而是有血有肉与受众一样真实存在的“人”,受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其功绩伟业,而是他们生活的每一处细节,这种极其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让受众从他们的性格和态度上真实感受到了人物的独特魅力。简明易懂的剧情走向更是拉近了该剧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添了剧情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满足了受众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期待。

二、融合媒体宣传,传播渠道多样

红色影视剧在推进社会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红色影视剧而言,宣传力度和宣传手段是影响其传播范围的重要因素。回顾以往历史题材影视剧播出状况,不难发现其传播平台大多仅限于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平台,由于宣传力度小、宣传渠道少,受众观看这种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每日定点、定时、定频道的单一播放模式,更是极易让观众错失重要情节,在影响观众观看欲望的同时,也降低了红色影视剧的教育价值。

当前媒介融合不断推进,为以红色影视为代表的主旋律影视剧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方式。据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团队的调查数据,“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都可以借助图文、音视频、融媒体等传播方式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2]《觉醒年代》获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特性,拓宽了传播渠道。首先,在制播过程中开通了微博和抖音短视频官方账号,通过剧情发起讨论,和受众进行互动并获取反馈。微博“觉醒”系列人物表情包的走红,知乎、豆瓣等各大论坛掀起关于《觉醒年代》的论题热潮,更是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其次,通过央视频道和以爱奇艺和优酷为代表的新媒体同步上线的展播方式,多方位满足了不同层次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提高了《觉醒年代》的传播力度和效果,使得该剧自开播以来就获得了受众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关注与喜爱。

三、媒介联动议程设置,正向舆论加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却能决定人们想什么。也就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左右人们的看法和意见。[3]《觉醒年代》的成功“出圈”除了受众的追捧外也离不开媒体运作,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延续该剧热度的重要因素。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开始只是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剧之一而被知晓,与它同时上映的还有《理想照耀中国》《山海情》等优秀作品。真正促使《觉醒年代》形成众人追捧并“火爆”的原因首先是其屡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之后以澎湃新闻、网易新闻等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对它的报道和称颂将其推进了受众的视野。

《觉醒年代》的每一集剧情都是对于历史前进过程中的故事的讲述:内忧外患的国情与积贫积弱的现实无法挫败革命者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初心,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在现实媒介的使用中不难发现,各种媒介对于《觉醒年代》的评价,无论是话题讨论还是弹幕都出现了诸如“实至名归”、“这才是青年人该看的电视剧”等正向评论。这种正向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在媒体引导下所形成的正向舆论,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正向舆论,人们增强了对《觉醒年代》的心理认同感,为该剧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受众。

四、历史人物情感交融,家国情怀热度延续

《觉醒年代》利用多线并叙的叙事模式,交错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多种思潮的碰撞,以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众多历史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4]在历史感的呈现上,以《觉醒年代》中毛泽东的第一次出场为例,伴着雨声的长沙街头、趴在地上的乞讨者、公然贩卖孩童的人贩子、坐在豪车上吃汉堡的富家少爷……只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沿街行走。这个场景通过蒙太奇手法,辅之以画面的动静、对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细腻的慢镜头生动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在场景的运用上该剧也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诸如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红楼,就连人物的衣着、发饰等都力求真实。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剧中频繁出现的拱手作揖礼节,作为新旧时代的交替期,这种文人寒暄时的习惯性礼节是时代符号,彰显了民国时期的风貌。

《觉醒年代》反映的背景是革命先驱们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在内有国贼、外无主权的年代,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将治国之志与个人小家之情相统一,通过生活细节的展现、言语的交流、情感的交织,让家国情怀贯穿整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部剧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历史,它引导受众用一种更加肃穆与真诚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告诉受众在历史的帷幕中,曾有那么多为追求真理、启蒙大众的伟人在用生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让受众产生了共鸣感,在引发关注的同时提升了该剧的网络热度。

结语

《觉醒年代》的成功是红色影视有效传播的结果,它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与发扬革命精神做出了贡献。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守初心,在进行红色影视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与创作艺术性的统一,在聚焦时代内涵的同时不断创新题材的深度与广度。只有将红色影视的创作植根于中国精神才能增强群众对于党和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真正履行红色影视作为主旋律作品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翟玉蓉. 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影视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及研究综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2):114-116.

[2]唐胜宏,高春梅,张旭.2018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J].新闻与写作,2019(05):30-3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照栋.党史题材献礼剧让众多年轻网友在线催更?《觉醒年代》做到了![EB/OL].观察者网,2021-03-06.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出圈传播学媒体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纪检新手“出圈”记
用音乐奏响电竞“出圈”号角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