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历史教学”到“历史教育”的探索

2021-08-16 05:00高东红王立阔
天津教育·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史实共情历史教学

高东红 王立阔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在促进学生获得学科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历史史观,逐步提升其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及品格塑造。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努力使“教学”升华为“教育”,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依托历史教材,注重时空观念,架构历史体系

根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了解历史重大事件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在阅读简单材料及图表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总结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过程中,能正确计算历史年代,通过概括、比较、归纳等独立思考过程,师生共情,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情感得到升华。

1.有效使用历史课本的大事年表与《历史图册》,学习梳理绘制历史时空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时间、空间和现象是构成历史史料的基本要素。初中历史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通史的架构,这更加便于学生利用时间轴梳理历史事件,建立时空观念。

另外,每一册历史课本均有大事年表,它是依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时间标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年表可以帮助学生捋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便于理解与记忆。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前后事件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历史史实的整体化与系统化。

教学案例一:教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在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教师依据课本内容让学生绘制时间轴——1851年、1852年、1853年、1856年、1860年、1862年、1864年,并邀请2名学生到黑板前完成时间轴的事件填写,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太平天国的开始兴起—初具规模—全盛—分裂衰败—短期重兴—最终失败的过程,初步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教师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强烈愿望但在实践中难以实行,认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效果:学生了解史实、思考分析,师生共情,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人民的积极探索,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的内容与意义,谱写了中国近代史壮烈的一章。

2.有效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材料研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注重历史细节,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是史料实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史料”与“史实”的不同之处;在史料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辨别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在理解历史细节过程中用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与评判性的分析,形成正确情感。

教学案例二:教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初中学生对“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既似曾相识,又一知半解。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研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历史补充内容,学生阅读到了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了学生提取、分析、解读史料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教师启发学生融合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感悟政史密切联系,学生发言积极、反应热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共情,期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二、落实“八个统一”,坚持以史为鉴,达到情感升华

1.坚持以史为鉴,引领学生用已知历史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育应面向社会,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事件,回顾历史、反观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引领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現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是师生共情的切入点。

教学案例三:教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九年级学生,尤其是男孩子的目光已经关注到了世界,急于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并与所学历史相联系,探索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此课内容时,部分学生就已经能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中的“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的内容结合在一起,阐述史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历经15年终于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理解懂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也带来了挑战。

教学效果:通过发挥历史以史为鉴、对现实指导作用的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作为共情切入点,让学生运用已知的历史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热点,使学生更加明白:在二十一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汲取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不败”。

2.落实“八个统一”,注重师生共情,培养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门课程,历史教学是落实“八个统一”的重要载体。

教学案例四:教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历史,教师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用原计划四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是师生共同梳理14年抗战的基本史实,架构时空图表,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脉络,整体感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重大事件;二是重点讲解局部抗战、西安事变;三是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其重点战役和英雄人物;四是感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抗战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学效果:整个课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宏大叙事与细节感受、理性分析与教育价值,积极把历史学科素养潜移默化地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本章节教学设计理念努力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机统一。在课堂上注重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展现全民族抗战的感人细节,学生在观看、聆听中默默品味,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奋战、反抗侵略的家国情怀,树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使情感升华在对历史细节的述说中慢慢浸润到学生的心田。

总之,历史学科作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上力求师生共情,帮助学生在所关注的现实事件中运用符合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观点,为学生释疑解惑;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在基于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师生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使“历史教学”升华为“历史教育”,发挥历史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史实共情历史教学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