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芸
摘 要:学材是达成教学目标、推进深度学习的基本载体,党课学材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赋能红色教育。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依据立足课标、建构逻辑、价值引领等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挖掘、提炼中国共产党这个群体形象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思想上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和使命。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党史教育;学材设计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教育之际,扎实推动党史教育走进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但需要教师创新思维、整合资源,设计出适合学情的党课学材。学材是达成教学目标、推进深度学习的基本载体,党课学材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赋能红色教育。我校历史教研组开展了以“致敬百年伟业,争当逐梦少年”为主题的系列党课,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下面笔者以执教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一课为例,探讨青少年党史教育中学材设计的“三度”策略。
一、立足课标,有取有舍,学材有宽度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课标》”)是实施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宪法”,党课要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学材就必须要紧紧围绕《课标》来选择和设计。学材的选用,应当关注教材、尊重教材,选取教材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世界有限,而学材的世界无限,我们还可以超出教材,选用教材外的课程资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奋斗史,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笔者根据学情,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经验、情感体验的学材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悟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架构,提升认知水平,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本课的“指挥棒”即《课标》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它的充分解读,可以看到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代中国革命的曲折和艰辛。而实现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懂得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本课的难点。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搜集学材的初期,笔者选择了2019年国庆阅兵式、湖州近代革命志士、《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片段等素材。在这些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上,笔者也考虑了如下问题:
1.国庆阅兵式是前两年的热点,在之前的课堂上肯定使用过,本课若要利用这个热点,就必须挖掘新意,不能落入俗套;
2.近代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有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果选用近代湖州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迹,那么其个人的人生信仰和经历能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选择?
3.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要讲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时间上与本课内容不吻合,但可以作为情感体验的载体,那么是用在导入环节还是结尾部分?
与学生直接对话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对湖州本土的革命英雄人物有着浓厚兴趣、对于阅兵式上的某些场景深有感触,表达欲很强,因此最终选择了这两则素材。这两则素材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上可以相互补充,既体现了时间上的宽度,又展现了从个人到时代的抉择。
本课学材选择的逻辑如图1所示。
二、建构逻辑,精准实施,学材有深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1]。党课的教学同样也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创新教学方式,用活红色学材。党课学材要“选得准确”,更要“用得精彩”,让学材与教法相得益彰。因此,对已选好的学材还需要建构逻辑、组织整合、精准实施,挖掘学材的思维深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红色力量,坚定红色信念,增強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本课的学材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人间正道”,创设“寻路”情境,以近代湖州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线索,分为“诸路尝试皆不通”“柳暗花明踏新路”“寻路辟径多坎坷”“人间正道是沧桑”四个篇章,具体学材设计见表1。
四个篇章紧紧围绕“寻路”这一情境,步步深入,采用“古今联系”的逻辑建构,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中国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革命道路是多么不容易,而尤其重要的是,不管这条道路多么坎坷曲折,共产党总能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并化险为夷。如此,学生就会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其中“寻路辟径多坎坷”这一篇章对于实现本课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该环节,既设
表1 学材组织框架
[创设情境:“寻路” 篇章 学材呈现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诸路尝试皆不通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陈英士人生经历 设计问题:
1.为了救亡图存,陈英士选择了什么道路,通过的方式是什么;2.在他之前,还有哪些人进行过哪些探索和尝试 从近代湖州民主革命英烈的经历切入,学生感悟近代中国艰辛的探索史,懂得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救不了中国 柳暗花明踏新路 1919年10月,湖州荻港青年吴诚及朱乃华赴法勤工俭学 设计问题:
1.赴法留学生看到的曙光是什么;2.谁来带领我们走这条路 承接上一篇章,引导学生在“诸路皆不通”的迷茫中,懂得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寻路辟径多坎坷 共产党人钱壮飞及相关事迹 合作探究:
说说钱壮飞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哪些挫折,他又是如何战胜挫折的(请将相关史实标注在年代尺上) 通过列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重新进行知识架构,感受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的曲折过程,树立“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的信念 人间正道是沧桑 湖州唯一的开国少将姚醒吾的革命经历 设计问题:
从姚将军的革命经历中,说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胜利的 列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一步步取得胜利的过程,懂得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
计了合作探究活动,又有师生问答、生生互答,教学片段如下:
生: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钱壮飞被通缉。
生: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1928年,钱壮飞深入国民党。
生:1927年,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失败后来到了井冈山。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师: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牺牲。
生: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需从中国国情出发。
师:上述事件启示我们,在找到大方向之后,我们也要走自己的路。刚才,同学们找到1934年钱壮飞的相关事迹,他的挫折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那么,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生: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
师:请说说具体的史实。
生:陈述遵义会议内容(略)。
师:在这一段经历中,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但走得不是很顺利。请结合图片(图片略),谈谈启示。
生:团结面还不够广,需要团结各族人民。
生:部分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
生: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并且坚定地走下去。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生动的史料就像打开历史现场大门的钥匙,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想象。于是,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事實性知识的基础上,重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寻路”之旅,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探究、体验等,自主得出结论,提高了认识。如此,本教学环节就既加强了学科的逻辑思维,又实现了家国情怀的落地生根。
三、提炼升华,情感共鸣,学材有温度
本课的难点为“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和“道路自信”,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本课的情感体验主要在于近代中国历程的曲折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磨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国庆阅兵式上某些场景深有感触,因此最终笔者选取了两个场景作为本课情感体验的学材:一是阅兵式中的“致敬”方阵,二是两个车牌“1949”“2019”。
课堂导入时,笔者先播放阅兵式中的“致敬”方阵视频。学生在《歌唱祖国》的音乐声中看着那些熟悉的画面,自豪、振奋的心情再次涌上心头,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情感基调。接着,笔者介绍“致敬”方阵中的人物身份,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正大踏步向前走,但我们绝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由此,将学生从现实拉回过去,引出近代历史上几位湖州人在“实现民族复兴”这条人间正道上的探索与奋斗,正式进入课堂教学环节。
在学习完“寻路”四个篇章之后,学生在情感上已经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曲折坎坷,此时就应抓住机会将其情感提升到更高层次,甚至突破学生的泪点。因此,笔者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重现阅兵式上一位老兵含泪敬礼的画面,同时呈现两个车牌“1949”“2019”,既首尾呼应,又升华情感,同时设计如下活动:
假如你是这位老兵,此刻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脑海里会浮现哪些场景(形式不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一幅画等)?
学生的情感被彻底触动,表达欲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采用了很多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某学生创作了一幅画,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飞速发展;某学生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引起了全班的热烈鼓掌;许多学生写下了致敬革命英烈的话语。在学生缤纷多彩的展示及互动中,本课达到了情感体验的高潮,而这也成了整堂课最大的亮点。甚至课后,学生还未尽兴,仍在互相诉说着各自的想法和感受。由此,本课实现了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
针对情感类知识的教学,教师不能强行灌输,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去感受并体验历史。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方面的学科素养,国庆阅兵式是众多教师都会选择的学材。但阅兵式内容极其丰富,要想顺利实现情感的碰撞,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从中精心提炼相关学材,建立学材与学生的情感关联,让充满情感温度的学材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温暖入人心,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2]红色学材就是那个点燃火把的打火石。学材的选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素材叠加过程,而是需要讲求策略的素材整合过程。“立足课标、建构逻辑、价值引领”是学材选用的基本准则或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挖掘、提炼中国共产党这个群体形象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思想上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和使命。不同的党课有不同的学材,不同的学材也有不同的选用策略,具体创设怎样的情境、采用何种策略及逻辑方法整合学材,须因课制宜,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党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真正使学材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马顺生.试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素材的有效运用策略[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1):3.
[2]杜鹃.历史与社会课深度学习方式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