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琴
摘要:“问题连续体”起源于“问题导学法”,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运用,它将问题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单一性、再现性、引导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对于这五种不同的教学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了解,如此才能促进整体课堂教学发展。本文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了“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连续体” 高中历史 应用
一、“问题连续体”的作用
在应用“问题连续体”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问题连续体”的作用,从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发挥“问题连续体”的作用。
1.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连续体”,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学习思维。对于“问题连续体”本身来说,它是在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本质是以问题为主,展开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学生便可以结合问题,展开对知识的探究,而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便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问题连续体”,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随着新高考制度应用的不断普及,历史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活动也随之受到关注。而通过应用“问题连续体”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创设问题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并有效提高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课题教学。
二、“问题连续体”模式的具体应用
在理解“问题连续体”应用的作用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着手对“问题连续体”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方式展开探究。
1.构建预设性问题课堂
在立足“问题连续体”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预设性的问题课堂。所谓预设性的问题课堂,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具体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组织具体的探究问题,并且使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后能够有所收获。
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这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史料文物,让学生阅读与观看这些史料和文物,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出土这样的文物,会有这样的文字记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完后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来形成预设性的问题课堂。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应用,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这也是“问题连续体”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所谓课堂生成性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针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不同的学习疑问,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吸收和掌握课程知识。
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这一节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从而明确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只能产出单独的一种物体,而不能生产其他手工产品?”这时,教师就需要结合古代中国的地图,通过展示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环境,并对其进行一定解释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展开思考,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三、结语
综合上述,在高中歷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问题连续体”教学模式展开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强.“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4).
[2]孟勇军.浅析高中历史课堂的问题连续体模式[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5).
[3]黄楚玲.“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