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2021-08-13 13:58王婧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维培养实验课小学科学

王婧

摘要:众所周知,科学是严谨的,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两者并不匹配。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适应小学科学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缜密的逻辑。同时,学生不仅需要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完成科学实验。本文围绕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课  思维培养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兴趣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并力求让学生基于兴趣的引导完成深入探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目的。

科学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活动能轻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丰富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实验材料是保证科学实验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会采用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材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个实验中,需要用到橡胶塞、烧杯、试管、滴管、平底烧瓶、玻璃管、温度计、红墨水、水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便可以演示实验,观察到水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样一来,虽然科学实验课确实可以顺利展开,但是缺乏创意,因为以上材料在实验室中很常见,但是在生活中鲜少能用到。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开拓思路,丰富实验课堂中的实验材料,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代替实验仪器。如利用一次性水杯取代烧杯,利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取代平底烧瓶,利用吸管取代玻璃管等,用它们来组装简易的实验装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其中一个变量,分析材料的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实践内容。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快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十分必要,即需要学生完成“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实践操作—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

以“太阳系”这一实验课题为例,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会产生向往之情,尤其渴望了解宇宙宏观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太阳系”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知识,然后挑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塑料盖、小木棒等材料构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最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能够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又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该点评学生的模型作品,指出学生在知识应用、材料选择、制作细腻度上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能够思考所学理论,还能够思考实验操作。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本上,许多实验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并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资源,而水资源污染又是现阶段人们关心的问题,所以在探究“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查阅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并对比分析以前与现在家乡水质的变化。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对家乡自然水域中的水进行取样,并将水样拿回科学实验室,利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等材料初步观察水样,分析自然水域中的水是否存在污染问题。笔者认为,这一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两个注意要点:第一,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合理展开实验步骤,即保证每个步骤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实验结果的质量;第二,教師需要基于这一课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如通过检测家乡水质联系到生态问题,思考出现水污染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四、交流实验结果,完善学生的思维逻辑

科学实验教学主要分为“讲实验”“做实验”“交流结果”三个部分,“讲”的意义在于引导,“做”的意义在于实践,“交流”的意义在于反思。下面,笔者着重探讨了交流实验结果这部分内容。

交流是让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法,既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其他同学,又可以在聆听他人的观点时产生新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了引导、解惑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性的语句,如“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等,让学生可以进行深入思考。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先让学生进行互助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解答,从而完善学生的逻辑结构。

如在“摆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单摆、铁架台、电子表、质量不同的螺母、棉线等工具完成实验活动。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小组得出的实验数据,并与其他小组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有的小组会与其他小组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此实验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数据,并以此为典型,让学生分析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完善学生的科学逻辑。

五、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的评价会成为学生科学学习路上新的思考方向。学生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教师也应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换而言之,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保持已经养成的优良习惯。同时,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督促改进,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要想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需要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够反馈出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便于教师给出客观评价。如在课堂上进行问答互动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分,答案正确者得5分,部分正确者得3分,具有创新意义的回答奖励1分,勇于表现者奖励1分,让学生能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需要合理划分科学实验课程,观察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表现,并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在完成一章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情况,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较差三个层次,并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

六、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

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小学是建立思维基础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而小学科学的综合性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所以教师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此外,鉴于小学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对缺少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相对较难,如果只是接受教师的统一教学,或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学生很难全部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学习借鉴,让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具延伸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任务,让学生各自分工完成实验步骤,并在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合作思维等,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科学实验,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参考文献:

[1]施彦斐.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

[2]许水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

[3]彭永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思维培养实验课小学科学
有趣的实验
魔术师的考验
导学案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