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歆璐 陈燃燃 毕建新
(1.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 南京 210009;2.苏州博物馆 苏州 215001;3.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苏州 215123)
手稿是指作者手写的原稿,主要载体为纸张、布帛、竹简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有大量名人手稿留存于世,它们在信息传递、文化传播、资料保存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名人手稿所使用的载体,尤其是纸张,往往形式多样、版式精美。同时,众多手稿的书写者还具有极高的书法水平。精美的笺纸与书法风骨的结合更凸显了名人手稿极强的艺术价值。名人手稿还是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属于国家文物,应当受到国家保护”,因此名人手稿同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大量名人手稿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或损毁,对其开展修复和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即以南京艺术学院所藏《夏时行信札》(以下简称《信札》)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为例,探索名人手稿修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古籍、书画、档案等纸质文献由于纸张自身的耐久性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因素在保存中极易发生酸化、老化、霉变、糟朽、虫蛀等问题,因此开展纸质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势在必行[1]。纸质文献的保护包含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两个方面。预防性保护[2]是从保护管理制度的设立[3]、贮藏环境的构建[4]、装具的选择[5]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推动[6]上为纸质文献构筑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和机制。而抢救性保护则通过纸质文献的修复工作得以实现。当前我国纸质文献修复工作主要有脱酸、修补、加固、装裱装帧四个方面。其中修补问题是修复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修补技术主要有纸浆滴补、浆糊修补以及纤维素溶液修补三种形式[7]。
纸质文献,特别是古籍、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修复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完善的阶段。我国自2007年开始,陆续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2017年国家出台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将古籍保护、修复、出版、数字化以及相关法规制度标准建设列为重点任务。而手稿相对于古籍而言存藏量较小、以往研究者对其史料价值认识不足,导致长久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名人手稿不断老化损毁,保存状况堪忧。名人手稿由于纸张材料的不耐久性,以及保藏环境的不稳定,易产生残破、卷页、折痕、虫蛀、污渍、粘连、掉页、夹字、字迹漫漶等问题[8]。因此推动名人手稿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成为了当务之急。抢救性保护从名人手稿的本体入手,主要包含纸张的脱酸、去污、修复以及字迹的保护[9]。而预防性保护则是从恒温恒湿库的建立[10]、装具的选择[11]入手,为名人手稿的存藏构建良好适宜的环境。当前,名人手稿保护研究着重对手稿保存情况、保存环境的普查,以此剖析名人手稿急待修复与保护的现状,意图唤醒业界对名人手稿的重视。而在破损处补缺的问题上,以往,对名人手稿的修复多采用传统补纸法或者直接整张进行托裱,缺乏对修复新方法的探索。如湖南图书馆修复的《谭延闿手札》[12]、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修复的《王龙唱和词》[13]等皆是采用传统补纸法对破损处进行补缺,杜甫草堂博物馆修复的《孙桐生信札》[14]则是采用书画装裱的方法进行修复。这两种修复方式皆具有一定的弊端,传统补纸法在补纸的选配上有一定的的限制,而整张托裱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近年来,纸浆滴补法[15]逐渐运用于传统古籍修复的工作中,而将该种方式运用于信札手稿的修复工作值得更深入的实践与探究。
纸质文献较为脆弱,如果没有对其病害、纸质特性进行充分的了解,而贸然进行修复,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在开展修复工作前进行检测及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风险评估采用风险矩阵法,即以矩阵图的形式表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其计算公式表达为R=L×S[16]。R代表风险值的大小,L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为1—5级,S为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同样也分为1—5级。
表1 《信札》修复的风险值
断裂 加固 加固方式和材料选择不当加固效果不理想;加固处不平整;不可逆3 3酸化 脱酸 脱酸方法选择不当;脱酸操作不规范脱酸效果差;色笺、字迹洇化 2 3字迹 其他修复操作不规范字迹洇化、褪色 3 3装订 装订操作不规范;装帧材料选择不当未对纸叶产生保护;装帧材料酸性影响纸叶保存1 1
由于纸质文献纸张自身的不耐久性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信札》不同部位、不同病害以及不同的修复措施所产生的风险程度不一。主要分为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极低风险。书页破损程度高,修补、加固过程繁杂,因此风险程度较高。字迹的洇化、褪色受其他修复操作的影响,因此属于高风险。清洁去污是《信札》修复最基本的手段,清洁方式和清洁剂的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该过程风险程度为中风险。《信札》纸叶通过检测,酸化程度不高,不需使用化学脱酸剂,因此风险程度为低风险。装订流程对《信札》纸叶干预程度较小,风险程度较低。
通过对《信札》病害情况、修复措施开展风险评估,是规避破坏性修复,降低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手稿文献用纸有宣纸、稿纸、机制纸、信笺纸等等。名人手稿的载体有以传统造纸技艺生产的手工纸,也有近代以来的机械纸。民国以前多为手工纸,民国时期出现了机械纸张,但在当时手工纸的强度与韧性均要强于机械纸;机械纸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加入了酸性的施胶剂,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产生酸化问题,导致纸张发黄发脆。同时,手稿的字迹材料也分多种,有墨汁、碳素墨水等,也对其保存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信札》的修复和保护需要确定其纸张的制造工艺与字迹材料,方能有针对性的实施修复与保护工作。
经过考证,《信札》为民国时期东南亚华文教育家夏时行回复友人问候的一通信札。文字采用传统墨汁以流畅秀丽的楷书写于粉色印花笺纸上,笺纸花纹采用单色木板印制,印花为民国时期书画家马涛(字镜江)绘制的仕女图案,美观大方。信件字数虽不多,内容也较为日常,但从中也可剖析信札主人当时社会交友来往、礼仪文化的诸多信息,同时也体现了书写者的书法素养、身份地位以及当时信札的基本格式。
3.2.1 拍照及建立修复档案
拍摄影像资料并建立修复档案对《信札》的修复工作进行全面记录。
3.2.2 纸张鉴定
《信札》为单页,纸张尺寸为横12.5cm,纵22.5cm,纸厚0.1mm。笺纸为机械纸,采用木浆为原料制作[17](通过纤维检测,获得纤维图,如图1),
图1 纤维构成图
3.2.3 纸张PH测定
使用笔式PH检测仪,在《信札》纸叶边缘、中间共五个点进行测量,取五次测量结果计算平均值,测试值为7.82,可见该件《信札》酸化程度不高。可采用水溶液进行脱酸处理。
3.2.4 字迹溶解性实验
在修复前进行溶解性实验,以测试《信札》的字迹与信笺底色在水溶液的使用下是否会产生晕染掉色现象。用棉签沾取纯净水,在字迹和信笺上定点轻轻擦拭,观察棉签上是否有颜色残留。通过7个点位的溶解性实验,棉签上均无颜色残留,可以证明《信札》字迹与信笺底色不会产生晕染掉色现象,无需进行颜色的加固,可对其进行浸泡、湿水工序。
3.2.5 病害分析
全页破损面积达8%,尤以左侧边缘最为严重。因长期折叠保存,纸张上产生折痕,长度共计50厘米,部分折叠处纸张产生断裂,断裂长度约为6厘米。纸页局部色泽发生改变,变色面积达10%。另外因受挤压及受潮产生部分褶皱。根据《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1部分:破损等级的划分》,该《信札》属于中度破损。病害情况如图2。
图2 《夏时行信札》病害图
通过对《信札》的年代、纸张纤维成分以及字迹材料的分析,根据“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性”的原则,笔者制定了如下修复方案。
《信札》的产生年代大致为民国早期,因保存方式不当,破损达到中级。修复小组拟采用纸浆修复法对《信札》开展修复工作。选择纸浆法的原因有四点:其一,《信札》笺纸的颜色特殊,修补所需的补纸不易获得。纸浆修复是将纤维长度适宜的纸张还原为纸浆直接滴在破损处,压平吸干再转化为纸张,可以通过将不同颜色的纸张按一定比例调配,配制出适合该信札修复使用的纸浆从而再转化为适宜的补纸。其二,纸浆修复可使修复的信札更为平整。纸浆修复是将纸浆均匀地滴入破损处,纸浆与需修补的纸页相接处浸透相连,修复完成后用吸水纸夹住纸页并放入重力压书机中压平,可以大大降低修补连接处的厚度,使信札平整并且薄厚均匀,提升 “修旧如旧”的效果。其三,纸浆修复信札具有可逆性,能重复揭补,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二次修复工作提供了便利。其四,相比于传统补纸法修复需要用到粘合剂浆糊,纸浆修复信札省去了浆糊的使用,减少了在南方潮湿地区出现霉变的隐患。纸浆修复完成后,以羧甲基纤维素为粘合剂用薄皮纸对信札进行托裱,增加其纸面强度。
3.3.1 材料准备
《信札》修复所需工具包括:竹帘、吸水布、量杯、滴管、手工纸条,打浆机、吸水纸、配纸(橘色、白色、棕色、黑色、粉色宣纸若干)、皮纸、羧甲基纤维素(CMC)、水、镊子、压书机。
3.3.2 纸浆配比
通过调整不同色宣的比例来调配不同的纸浆颜色,选取最为合适的颜色作为信札的修复纸浆。四组实验数据如表2。
表2 纸张配色实验数据
通过四组纸张配色实验,按第四组纸张比例制成的纸浆晾干后颜色与待修复的《信札》颜色一致,因此按照此比例打制修复所需要的纸浆。
3.4.1 除尘
将信札正面朝上置于修复台上用软毛刷轻轻除去表面灰尘。
3.4.2 纸浆滴补
《信札》采用纸浆滴补法进行补缺工作。将破损信札文字面朝下展平于竹帘上,保证信札纸纹方向与竹帘帘纹方向一致。用毛笔沾清水将书页均匀抹湿,轻置于水槽中,待完全浸湿后,提起竹帘一端使水分流出。以宽直手工宣纸纸条固定信札四边,用滴管吸取纸浆均匀的滴补在破损部分(见图3),纸浆滴补完毕,待半干后从竹帘上将信札取下,夹于吸水纸及木板中送压书机重压一分钟后取出。
图3 纸浆修复
3.4.3 加固
选取薄皮纸,整托于信札背面,增加信札纸面强度。托裱完成后更换新的吸水纸继续吸干压平。待信札完全干后,修复完成。修复前后对比如图4。
图4 修复前后对比
3.4.4 装具保护
《信札》原贮藏环境相对恶劣,温湿度状态不稳定。信纸长期折叠并与其他色笺共同保存于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文件袋中。此种聚乙烯文件夹在纸质文献保护中存在明显缺陷,在温湿度不稳定的情况下,袋内会产生水蒸汽,侵害存储纸张。另外该文件袋非密封形式,对破损掉落的纸片无法起到保护作用。为避免该种文件袋对修复后的《信札》产生二次损害,改善信札的贮藏方式,便于后人阅读利用,《信札》采用蝴蝶装金镶玉[18]的装帧方式进行装订。该装帧方式将信札置于线装书书页中,能够长期保持信札平整,在查阅利用时避免直接接触信札本体,且此种装帧方式美观大方,易于保存。(见图5)另外,也可根据《DA/T 6-1992档案装具》中规定的纸类装具采用无酸档案袋或无酸纸板来进行手稿保存,除此之外,采用“RP材料”对纸质文献进行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博单位尝试运用的手段。[19]这两种方式均可起到预防性保护的作用,对来不及修复或破损程度不高暂不用修复的手稿可进行有效保护。另外依靠对外部环境的控制,构建适宜名人手稿保存的环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缓因环境因素对名人手稿的损坏。
图5 《信札》装帧
当前,名人手稿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逐步迈向正轨。越来越多的文博、档案单位加强对名人手稿保护工作的力度。但在修复和保护方式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探索了纸浆法在名人手稿修复中的应用,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随着对纸浆修复方式的深入研究,现有的修复和保护方式一定会更加细致并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