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秋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社群档案主要是指由特定社群成员收集的材料的集合,社群成员对其使用行使一定程度的控制”[1]。大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社群建档运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这其中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在此期间,社群建档仍是以社群成员为主导的少数运动,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也鲜为社会公众认可。近年来,随着社群运动的兴起,社会对于社群的接纳度提升,社群建档运动也逐渐走出幕后,走向大众。社群建档运动有其丰厚的社会土壤,并逐渐呈现旺盛发展态势。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社群建档实践,在档案来源、形式,面向群体、建设主体等方面均展现出其独特性。
目前,学界对于社群档案的研究已有相当多成果,对于社群档案的基本概念[2][3]、主要价值[4][5]、建设主体[6][7]与管理模式[8][9]均进行了一定探讨,也有部分学者围绕中国情境下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社群建档的基本路径[10][11]。社群建档运动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国家间文化差异的真实反映,但是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关注。因此本文基于当前研究成果,立足全球视野,首先分析了社群建档运动的社会背景,并以各国社群档案实践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调研、分析全球超过73个社群档案项目的基础上,以其中3个案例为代表,总结全球社群建档运动共性与差异性,并分析全球背景下我国开展社群档案建设的启示。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社群档案的产生、发展与壮大,社群建档的发展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具体而言,社群建档运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
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对于国家身份的认知,也是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认同。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逐渐成熟,并带动社群成员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意识觉醒一方面代表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公民争取国家认可,合理配置资源的过程。米歇尔·卡斯威尔(Michelle Caswell)认为,“独立的、基于社群的档案是抗击历史边缘化群体象征性毁灭的重要工具”[12]。在公民社会的发展背景下,社群档案成为社群成员争取国家认同,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二战后,国际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社群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愈发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社群并未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也并未获取与其社会贡献相一致的权利。因此形塑社群、追求社群平等而一致的权利成为社群运动的主题,社群档案在此过程中成为社群成员追求权利的重要工具。如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档案记录了二十世纪初期土著居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由此社会开始广泛关注这一社会问题,政府因此道歉,并推动了土著居民与非土著居民的和解[13]。
后现代主义以解构的方式重新审视社会发展逻辑,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学术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史学的研究重点由国家史、帝王史向公众史学转移,愈发关注地方历史和社会底层群众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公众史学的概念最先于美国提出,随后迅速传播至欧洲大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1998年,澳大利亚成立公众史学中心,并创建电子刊物《公众史学评论》成为该国开展公众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14]。在这一过程中,社群历史走入历史工作室的视野中,成为公众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社群档案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被收藏于相关研究机构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包容度逐渐提升,公众对于多样化的社会构成形成了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于与自身存在差异的社会主体采取接纳与认同的观点。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发展极大影响了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公众对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这极大推动了社群为社会接纳的进程,也为社群档案的保存与利用提供包容的社会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地域限制,支持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们进行对话与沟通,壮大社群力量。网络的便利与快捷也催生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壮大了社群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环境为社群档案的在线保存提供了充足的存储空间,社群成员能够通过在线上传档案文件实现社群档案的归档保存。如英国“标准档案”(Pararchive)项目[15]、美国“故事团”(StoryCorps)项目[16]均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发展的社群档案项目。
立足全球视野,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更为充实、丰富的认知。社群建档运动的蓬勃发展带动世界范围内相关项目的繁荣。截至目前,包括欧洲地区、北美地区、大洋洲地区、亚洲地区、非洲地区等区域在内的广泛地域均呈现出社群建档逐渐成熟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阅读全球超过73个社群档案项目资料,并以美国“一个”档案馆、加拿大文献遗产社群计划与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为例在下文进行简要介绍,以对社群建档运动进行共性和差异性总结。
2.1.1 美国“一个”档案馆
美国“一个”档案馆(ONE National Gay&Lesbian Archives)目前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LGBTQ组织,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LGBTQ档案资源库。1952年,吉米·凯普纳(Jim Kepner)创立了ONE Inc,通过刊发出版物等形式支持美国性少数群体活动。1994年,ONE Inc与国际同性恋档案馆(IGLA)合并,并于2004年更名为ONE National Gay & Lesbian Archives。2010年,ONE Archives与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合并,成为其馆藏一部分[17]。
表1 “一个”档案馆案例卡片[18]
“一个”档案馆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种类广泛,载体多样。截至目前,收藏有超过200万件档案藏品,包括个人与组织文件、录音录像、照片、期刊杂志、书籍、电影、艺术品等[19],其主要载体包括纸质文件、数字化档案资源与在线网络资源等,形成了丰富的、不同于传统档案的新型档案资源体系,保证了档案对于历史的真实记录。第二,管理模式经历变革。2010年前,“一个”档案馆采取社群独立的管理模式,社群成员作为主要管理人员参与管理。2010年,“一个”档案馆与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合并,采取“曼德拉模式”管理社群档案,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合作关系。“一个”档案馆除了获得实体管理空间,还得到了文化机构在资金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帮助,两者实现合作共赢,并进一步促进社群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注重社会互动。“一个”档案馆采取开放运营态度,加强与社会的积极互动,通过在网站开放部分数字化档案资源,开展线下档案展览,支持学术研究,通过教育计划为学生、教师等提供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表演服务等手段宣传档案馆藏品,提升知名度,从而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向社会输出其争取权利平等的价值取向。
2.1.2 加拿大文献遗产社群计划
加拿大文献遗产社群计划(Documentary Heritage Communities Program,DHCP)是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为增强文献遗产机构及其馆藏的社会认可度并提高文献遗产机构更好保存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能力而发起的社群档案项目。该计划自2015年开始,每年资助一百五十万美元,一年一申报,现已进入第七个申报年,在过去六年间,共资助超过170个项目。
加拿大文献遗产社群计划有着鲜明的国家—社群关系。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社群档案建设。文献遗产社群计划由国家档案机构发起,这充分表明国家已认识到对于社群在建构国家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力量支持社群档案建设行为,能够有力引导社群力量参与社群档案建设,提高其能力,并通过国家话语提升社群档案的社会认可。通过资助的方式保证社群档案项目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国家权力对社群档案建设的控制和影响,给予社群充分自主权。另一方面,文献遗产社群项目多元主体并进。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充分认识到社群档案项目的建设主体不局限于社群组织,地方社群组织,地方、高校档案馆与历史协会等社会力量与专业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部门都具有申报资助的资格,这一举措有助于扩大社群档案建设范围,提高公众对国家历史的认知度,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不同机构特有的资源优势与管理优势,互相借鉴,互相承袭,提升社群档案项目实际管理成效。
表2 加拿大文献遗产社群计划案例卡片[20]
2.1.3 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
表3 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案例卡片[22]
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People’s Archive of Rural India)由印度记者帕拉古米·塞纳特(Palagummi Sainath)于2014年创立,该档案馆记录了三十年来印度去农业化以及水危机影响下印度农村人民的生活困境[23],并展示了印度职业、语言的多样性。因其记录印度农村人民生活的卓越贡献,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在2016年3月获得本国旨在表彰独特新闻贡献的Praful Bidwai纪念奖。
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具有明显记忆指向。印度采取去农业化运动三十年以来,印度农民群体正在逐渐消失趋于弱势,但其生活并未因此改善,反而愈发积贫积困。另外,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传统印度农村逐渐消逝,承载农村记忆的语言、文化、习俗、音乐等逐渐被淡忘。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的建立改变了这种情况,志愿者的积极行动使印度农村人民的困苦生活得以记录。通过数字形式的归档保存,各种记忆媒介得以传承并向社会大众传播。第二,以社会力量为主导。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的主导力量是以创始人帕拉古米·塞纳特为代表的近100人的志愿者团队,为避免受到非社群因素影响,档案馆拒绝一切来自正式机构的资金与技能帮助,只接受少量社会资助。2014年以来,社会力量主导的档案馆基本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一直坚持创立之初的目标与信念,并未受政府等外部力量影响,成为印度农民群体生活的记录员。第三,坚持社群优先。档案馆工作人员充分尊重农民群体的隐私和意愿,将其视为档案馆建设的首要因素与根本目的。档案馆工作人员认为,社群成员是馆藏档案的来源,虽然志愿者在收集、整理、分类的过程中付出甚多,但社群才是档案资源的第一作者。这种社群优先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印度农村人民档案馆对农民群体的尊重,也是档案馆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社群档案项目揭示了当前社群建档运动的主要情况和成功经验,在国际社群档案项目示范性作用的启发下,近年来中国也展开了社群档案建设的初步尝试,包括“打工文化艺术档案馆”[24]“腾讯•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25]“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6]等在内的社群档案项目通过呈现农民工、慰安妇等社会群体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社会建构作用。虽然目前数量较少,发展可持续性尚存疑问,但当前尝试实现了社群建档在我国从无到有的突破,也证明了社群档案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与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所能能够起到的正向作用。
2.2.1 社群建档运动的共性
第一,有着共性的概念认知方式。关于社群档案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如何定义社群与社群档案。对于这两个概念,很难以确切、固定的方式进行定义,因此关键在于把握两者沿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对于社群,其共性认知在于:(1)社群是区别于主流的社会架构,是少数派或弱势群体的联合方式;(2)社群的形成基础是社群内成员的身份共性,这一身份共性能够清晰表述,并具有明确界限;(3)社群的作用基础是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社群成员通过彼此对于社群身份的认同形成紧密连接。而对于社群档案,其概念要素则包括:(1)档案内容相关,即无论档案的来源如何,档案内容以社群为导向,真实反映社群及其成员的发展轨迹;(2)建设目的正当,即社群档案建设以社会认可为目标,实现社群成员利益诉求;(3)社群内部认同,即社群内部成员应了解并认同社群档案建设活动,确保社群档案运营的正当性。
第二,具有面向社群与社会的价值形态。社群档案面向社群的价值主要包括:(1)作为留存社群记忆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建构社群记忆,防止记忆遗失;(2)形成社群认同,帮助社群成员通过社群所共同拥有的过去认识自我,促进社群成员对于自身社群身份的认同,并以社群身份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融入社会;(3)增加社会对于社群的了解,从而消除社会偏见,获取社会认同,获得与主流社会别无二致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社群档案面向社会的价值则包括:(1)社群作为宏观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社群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构社会记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社群档案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历史、社会研究作用巨大。能够还原历史真相,起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3)使管理者考虑社群诉求,通过调整政策导向,提升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社会治理水平。
第三,社群档案的价值发挥与社会环境具有密切互动关系。社群档案建设的价值由社群到社会,最终上升至国家,是一个价值作用范围逐渐扩张的过程,与社会包容度有着直接关联。初期,社会对于社群档案缺少了解与认知,将其视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而缺少对于社群的认可,此时社群档案的价值形态主要指向社群内部,通过记录社群发展留存社群记忆。随着社群档案的发展,社会逐渐认同社群成员的权力诉求,接受与社群成员共享平等无差别的社会权利,并逐渐将这一理念扩大至全社会。此时社群档案的价值形态主要指向社会,构建广泛社会认同,帮助社群成员融入主流社会,争取权利。最后,社会管理主体逐渐认可社群成员的权利诉求,社群档案不但成为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也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2.2.2 社群建档运动的差异性
第一,社群构成存在差异。在社群档案的研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一直在反复论证与讨论:1.社群档案如何定义?2.如何理解社群?而实际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以第二个问题为基础。因此,无论是中外社群档案研究,都需要解答哪些群体可以理解为社群的问题。在讨论社群外延时,不同国家间会由于文化习惯、历史发展等因素产生显著差异。例如,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档案在北美、西欧、南美等地区的研究者看来属于较为陌生的概念,而对于东亚地区、非洲地区的研究者而言,部分常见于北美、西欧、南美等地区的社群档案同样较为罕见,形成认知差异。
第二,社群档案的管理实践存在差异。社群档案管理实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动因、管理方式、资金等方面。在发展动因上,社群建档行为实际有着鲜明目标导向,而不同社群档案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目标导向,可细分为权力导向、记忆导向与兴趣导向。目标导向的差异直接影响社群档案的具体管理方式。而在管理方式上,可细分为政府主导的社群档案、学术团体主导的社群档案和社群成员自主管理的社群档案,受特定政策环境与文化环境影响,部分国家的社群档案建设以政府主导为主,部分国家的社群档案建设以学术团体主导为主,部分国家的社群档案建设以社群主导为主。在资金上,部分社群档案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或学术团体资助,部分社群档案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来自社群成员捐助。
第三,社群档案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对于文化的认识也有多种维度。人类文明由原始社会步入现代社会,文化作为人与社会交互的产物发挥着形塑、培育、引导等重要作用。实际上,社群档案的产生与发展既是文化现象,也受当地文化积淀的影响,文化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社群档案的基本形态。在部分国家或地区,文化氛围较为开放、包容,因此社会整体较为理解社群档案的建设,并为社群成员的整体诉求助力。而在部分国家或地区,文化氛围相对较为严肃,并不特别鼓励社群成员的个性化表达,在这种氛围下,社群档案的发展就难以获得充分的文化支持。
相较而言,中国社群档案的发展时间较短,直到近些年才正式开始,且以官方建档为主,民间社群参与较少。因此借鉴、学习国际社群建档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提升本土化社群档案的发展水平。目前,在国际上有相当多学者既是社群档案的管理者,又是社群档案理论的研究者,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视角审视社群档案管理,并形成对于社群建档的共性认知。在目前跨国社群联合建档愈发普遍的情况下,建立对于社群档案价值、档案管理方式等问题的通识机制,有利于联合建档的顺利开展。同时,随着全球环境下社群档案研究交流的展开,研究者逐渐形成对于社群档案的共性认知,这将促进一套完整社群档案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在传统档案学理论与社群档案理论相互比较、交流的过程中,部分经典档案学理论将会被再次印证,部分档案学理论则会在冲突中获得新生。
促进社群建档的全球化交流,应积极探索、发展社群档案国际研究联合体。要促进社群档案的跨国界交流,根本在于研究者的积极参与。目前,在个别国家有面向社群档案研究的研究机构,如英国社群档案发展小组(CADG),但主要是面向本国范围的社群档案研究。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行合作,形成社群档案国际研究联合体,共同为了社群档案研究的理论进步与实践发展付出努力。例如,在2020年度AERI会议中,以安德鲁·弗林(Andrew Flinn)为代表的来自英国、美国、中国、波兰等国的学者发起国际社群档案研究工作坊,就社群建档的相关议题分享本国经验,形成了不同国家间对于社群建档差异性的认知。以此为起点,在未来,部分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社群档案研究者应承担重任,更加积极主动发起面向国际化社群档案的交流活动,并提出建立国际化研究机构的倡议。其他研究者应积极响应,投身到研究联合体的建设中。在此过程中,我国社群档案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全球化交流,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群档案资源开始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在线展览,这对于社群档案的跨国界交流大有裨益,有利于外国研究者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特色,增进了解。未来,社群档案管理者应加大社群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这不但有利于在线交流,也有利于减轻社群档案馆在保管场地与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另外,对于研究者而言,应利用逐渐便利的网络环境开展愈发丰富的在线交流活动,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在线交流不但能够营造健康安全的交流环境,更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时间、空间等因素造成的交流隔阂。我国社群档案研究者应进一步促进社群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积极组织在线会议。
不同国家的社群档案实践具有差异性,但其共性在于社群档案都为社群记忆的传承提供资源,社群档案“通过提供与该社群相关的家庭、活动、个人和企业的证据和信息,为用户提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位置感。档案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社群身份和历史的基础”[27]。世界范围内的社群档案实践,其主要目的也主要围绕社群记忆的传承展开,这一共性价值也为社群建档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而言,立足记忆传承发展社群建档,有利于实现少数群体平等的记忆留存权利,进而实现群体认同、身份认同。在身份恐慌的时代问题中,社群档案记录了拥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社群成员的发展史,使社群成员在逐渐走向趋同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有利于形成社会信任,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28],由此积累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进步。
求同存异与以我为主,既是在进行社群档案国际化交流中应坚持的原则,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社群建档的基本路径。首先,面对不同国家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与分歧,社群档案研究者应在差异中寻找共性,确定不同国家社群档案研究者间对于社群档案的一致性认知,以此为基础形成社群档案研究的共识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交流。对于不同之处,应明确这是受到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实践差异影响,不存在优劣之差,因此应尊重各国社群档案实践的差异。其次,需要认可在社群建档的过程中各国社群档案实践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中国的少数民族档案,非洲地区的民族档案,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移民档案等,都是极具特殊性的案例。如果无视差异性,而片面照搬其他国家经验,将与本国社群档案实际产生冲突。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源远流长,所代表的文化谱系更是与西方主流体系截然不同,因此,应在充分了解、挖掘我国社群档案的基础上,发展社群建档运动的中国道路。
社群建档运动与主流档案机构和学术界的交流、融合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社群建档的全球化发展也是未来趋势之一。这将有利于从国际实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中进一步提炼升华,形成更为广泛的普适性认知,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实现社群档案解决全球问题的社会价值。在未来研究中,就我国社群档案建设在全球视野下的发展,应进一步将共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在保持我国社群档案独特性的基础上,汲取外域经验,实现社群建档的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