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琼
摘 要:现如今,教育部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提出了全新标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完成知识内容渗透外,还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培养,由知识技能的传授拓展到学科素养的高度。在核心素养中,抽象能力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影响巨大,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合理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提升自身整体水平。文章主要描述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方法,并通过相关案例展开说明。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核心素养;抽象能力;培养工作
一、 引言
对于高中教育而言,数学一直都是其中的重点部分,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对数学题缺乏一定的创新和抽象理解,导致数学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由于学生在毕业后将会参加高考,所要面临的数学题型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直接计算可以得出结果的,需要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迁移,发挥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才能将这类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但是教师通常都会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传递方面,导致学生的能力增长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抽象理解能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锻炼。为此,教师就要转变个人态度,对其抽象能力予以培养,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 强化答题训练
(一)基本概念分析
题目练习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方式,但是早期一些教师的理念存在偏差,通常会扩大学生的练习总量,反复处理同一类型的题目,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将同一类型的题型反复练习,从而保证学生在做题中提高效率,并且记忆深刻。显然,这种方法除了会加深记忆之外,对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我数学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锻炼。为此,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练习题目予以补充,以此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更为完善,增强个人能力,从一种题型中总结数学规律,让学生在抽象理解中从数学问题的本质出发,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具体案例分析
在数学问题中,有的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学会针对性的分析,剖析数学问题中的本质,不仅仅从数学知识出发,要合理利用教材,为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下功夫。同时教师要在数学案例中学会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将数学知识和生成性的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数学逻辑,從而提高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空间角”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面和直线之间角的数值大小。当前教材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完整的定理公式,但由于过于抽象,很多学生在处理时,仍然会陷入思维桎梏之中。为此,教师就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曾经练习过的题目,对其进行一定的改动,以此让学生自主处理。诸如,在对直线和平面的成角展开计算的时候,可以尝试对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重新调整;在不会对整个解题过程中造成任何影响的基础上,适当删减部分条件;更改最后的问题,变成证明平面和直角当前是否处在相交的状态。依靠这一方式,学生就能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相关知识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进而增强了自身抽象能力。
三、 对概念展开具体化教学
(一)基本概念分析
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其主要基于一些基础性概念。而数学概念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定理、公式以及解题思路等。当学生将概念内容完全吃透之后,自然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如果教师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换教学方式,在数学概念的认识上不光要让学生从记住概念的表达方式上着手,同时要转换概念的表述形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数学概念。教师就可以尝试将一些抽象的符号变为具象化参照物,以此让学生在脑海中完成知识转化,快速理解。
(二)具体案例分析
例如,在对于“空间位置关系”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课题可知,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空间感知能力,可以在脑海中创设一个虚拟空间。显然,这一要求对部分学生来说非常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双筷子,将其比作两条直线,先将筷子交叉在一起,之后再平行摆放,让学生观察二者在不同状态下时具体有怎样的区别。通过合理引导,学生很快就能认识到公共点。之后,教师再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让其结合教材,得出概念,进而加深理解效果。
又如,在完成“任意性”和“存在性”的内容讲解之后,学生明白需要将两个函数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代入到公式之中,完成解答。但是却不知道具体带入的时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做到深入认知。为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函数的图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直接观察,以此快速理解。之后再采取具体化处理,将特殊函数代入进来,并提供一些反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
四、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一)基本概念分析
早期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通常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强行向学生传递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过分看重自己的教学结果,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问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进一步激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没有体现出来,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师在整堂课中都在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开展,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程度教师没有过多考虑。这种方法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能力强化,而且还会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被抑制,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完全被教师的引导和理解所代替,遇到数学问题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每当自己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而是选择直接提问。显然,这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完全不符。为此,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尝试题目解答,让其基于自身的知识基础,有效完成解答。由于在其思考的过程,所有解题方法都是虚化的,所以就能使其抽象能力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