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谢 鹏
“一拖三”是指全国卷自2018年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很多学生在复习该题型时往往陷入题海却收效甚微。笔者以2020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一拖三”试题为研究对象,对2021年该题型的命题路径进行展望,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广大师生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为了准确掌握全国卷“一拖三”的命题规律,笔者从话题、题号、题型、分值、考点五个角度对2020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5套试卷“一拖三”的命题情况作如下统计:
卷别话题题号题型分值考点全国卷Ⅰ中国篆刻艺术17选择题3词语辨析18选择题3语病修改19选择题3标点符号的作用全国卷Ⅱ殷墟甲骨文17选择题3词语辨析18选择题3语句复位19选择题3语病修改全国卷Ⅲ中华文化17选择题3语句复位18选择题3词语辨析19选择题3语病修改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门钉肉饼18选择题3标点符号的作用19简答题4分析修辞手法20简答题4变换句式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风筝18选择题3成语辨析19选择题3语句复位20简答题5分析修辞手法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以上语言文字运用“一拖三”试题有以下命题规律:
1.从话题来看,所选材料的话题均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比如,全国卷Ⅰ的话题涉及中国书法文化,全国卷Ⅱ的话题涉及中国文字文化,新高考Ⅰ卷的话题涉及中国饮食文化。
2.从题型来看,稳中有变,由单一选择题变为选择题和简答题相结合。如新高考Ⅰ卷只有一道是选择题,其余两道均为简答题,这样更能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从分值来看,“一拖三”试题的分值稳定在9—11分,新高考试卷简答题分值占比较大。
4.从考点来看,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的考查要求。词语辨析、语病修改、语句复位均为高考高频考点,体现了“四翼”中的“基础性”;语句复位中夹杂着语病修改,变换句式又结合了句子赏析,体现了“四翼”中的“综合性”“创新性”;语病修改、词语辨析、标点符号使用都是我们在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等具体情境中必备的能力,体现了“四翼”中的“应用性”。
高考具有稳定性和创新性。因此,根据2020年“一拖三”试题的命题规律,笔者对2021年“一拖三”的命题特点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1.材料符合“核心价值”
“一拖三”问题情境的载体是“一”,即命题人选编的材料。纵观2020年“一拖三”试题,所选材料均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层”中的“核心价值”。笔者认为,2021年“一拖三”选编的材料必定紧扣“核心价值”,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
2.文本呈现趋向多元化
从2020年全国卷来看,“一拖三”的文本主要是说明性、描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字,大概400字,阅读难度不大。如果高考命题人要在“一拖三”命题上设置难度,就有可能增加图片、表格等元素,呈现图文并茂、表文融合的文本形式。这样的话,“一拖三”的命题空间就会变大,可能不再局限于三道题,还可能是多道题。
3.选择题与简答题融合
解答选择题有随机性。学生作答时,很有可能不经思考随便一选就选择出正确答案,这样很难达到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的目的,也会影响高考的公平性。因此,选择题和简答题相结合的考查形式应该会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点从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可见端倪。
4.新旧考点综合性考查
“新”考点是指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旧”考点是指近几年高考的低频考点。这里的“新”与“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旧”考点也很可能成为“新”考点。比如,全国卷Ⅰ和新高考Ⅰ卷都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这是一个“旧”考点;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都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了比喻的相似性,这也是一个“旧”考点。这些“旧”考点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在2021年“一拖三”的试题里。
纵观近几年全国卷,“旧”考点主要有仿写、排序、下定义、标点符号、长短句互换、对联、一句话新闻、表文转换、图文转换等。2021年命题人有可能会把这些“旧”考点和词语辨析、语句复位、语病修改等“新”考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基于2020年“一拖三”试题的命题规律,依托2021年“一拖三”试题的命题特点,笔者认为,2021年“一拖三”试题的应对策略有三:
1.强化高频考点
从2020年全国卷来看,“一拖三”的高频考点主要是词语辨析、语句复位和语病修改。在复习“一拖三”时,我们应强化对这三个考点的复习,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下面笔者以2020年“一拖三”试题为例,具体阐述这三个考点的应对策略。
①词语辨析
近几年词语辨析考查的多为成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成为高频考点理所应当。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找出成语的重要语素,分析不同语义,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成语的细微差异。
以2020年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选项为:
A.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通过成语的范围、对象、褒贬、搭配等常规手段,我们无法准确辨别出上述四组成语的差异,但可以依靠“三语”分析法辨别其不同。以“别具匠心”和“十分独特”为例,该组成语的重要语素分别是“匠心”和“独特”;“匠心”的语义是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语义是独有的,特别的。我们可以判定:“别具匠心”侧重于巧思,“十分独特”侧重于特别。结合原文语境,材料第一句强调的是篆刻作为中国艺术门类的独特,而非技艺的巧妙。因此,第一空应填“十分独特”。
②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是当前高考“一拖三”的一个高频考点,要求复位的句子和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通常可以嵌入语病修改、词语辨析等考点。解答此类试题,要考虑复位句子与前后文的对象一致、主语一致、句式一致、风格一致,再结合具体语境综合研判。
以2020年全国卷Ⅱ第18题为例,选项为: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由括号前“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一句可知,甲骨文晚于青铜器铭文,且陈述的主要对象是甲骨文。从括号后“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一句可知,括号内主要强调的是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的原因。B项和D项两个句子同后文无因果关系。A项前半部分语意不通顺,可删除“由于”,所以排除A项,答案选C。
③语病修改
语病修改是学生易错的一个高频考点。笔者认为做好语病题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例句法
当前高考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大类。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记住一些典型例句来帮助自己理解病句类型。比如,在教授学生多项定语的正确语序时,笔者让学生记住例句:“我是泸县二中实验学校(表领属或处所)一名(表数量)有颜值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语文(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科代表。”
方法二:标志法
标志法是学生可以快速辨析语病且易于掌握的方法。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告知学生常见病句类型的部分标志。比如,“能否”是两面对一面的标志,“由于……使……”是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的标志,“不仅……而且……”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的标志,“A,B和C”是搭配不当的标志,“……的原因是……造成的”是句式杂糅的标志。比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19题的病句是“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通过标志法快速锁定“不是……而且是……”属于关联词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不是……而是……”或“不仅是……而且是……”。据此,我们可以快速排除C、D选项。再根据结构一致的原则,可以排除A选项,答案选B。
方法三:缩句法
缩句法是分析句子成分,删减枝叶,保留句子主干,从而分析语病的最朴素的方法。比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8题病句为“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经过语法分析并缩句后变为“使技艺增加了意味”。这样问题就非常明显了,“使”这个谓语动词缺少主语。要修改病句,删除“由于”或“使”即可。
2.兼顾低频考点
因为现在的低频考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高频考点,所以我们在强化高频考点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频考点,如仿写、排序、下定义、标点符号、长短句互换、对联、一句话新闻、图表转文字等。笔者下面简要谈一下应对这些低频考点的策略。
仿写,顾名思义就是模仿例句,写出新句。模仿必须做到“形似”与“神似”。“形似”是指结构、句式、字数与例句一致,“神似”是指内容、逻辑与例句一致。只有这样,仿写才能得高分。
排序,要确定首尾句,抓关键词语,析句群关系,在具体语境中研判句子顺序。
下定义,要确保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式的单句,其格式多为:“A是……的B”。
标点符号,要特别注意引号、冒号、省略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立足教材,系统地梳理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9题A项和C项内容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④的《雷雨》。
长短句互换是一个难点,可以参照2011年全国卷进行研究。长句变短句要注意,从长句剥离出来的修饰成分一定要变成完整的、有序的句子。短句变长句要注意短句必须增加修饰成分,并确保变化后长句主语的唯一性。
对联,要做到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一致、词性相对和仄起平收。
低频考点太多,这里不一一赘述。总之,要分门别类地覆盖这些低频考点,做到万无一失。
3.改做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高考的风向标,做高考真题是我们研究高考的必经之路。其实,仅仅做高考真题是远远不够的,做高考真题只是被动接受,而改编高考真题才是主动出击。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高考“一拖三”试题的挑战,学生在做完2020年5套试卷的“一拖三”试题后,我们可以补充“一拖三”的高低频考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2020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改编,最后一起研做高考真题。
以2020年全国卷Ⅰ为例,下面是部分小组改编的高考真题:
改编一:
将2020年全国卷Ⅰ第18题选择题改为简答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指出其语病类型并修改。
改编意在增加试题难度,让学生能真正辨别语病,提升思维品质。
改编二:
将2020年全国卷Ⅰ第19题改为简答题:请从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用一句话给“篆刻”下定义。
改编意在训练学生压缩语段,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提高知识获取和整理等关键能力。
改编三:
将2020年全国卷Ⅰ第19题改为简答题并配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篆刻艺术的展现,请你仔细观察会徽“中国印”,分析其构图要素及寓意。
改编意在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等多个考点。
改编四:
在2020年全国卷Ⅰ第19题后增加第20题:中国篆刻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副对联盛赞中国篆刻,要求每联至少5个字。
改编意在以对联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在改编完高考真题后编写参考答案,最后提供给全班学生进行训练。改编的学生有自豪感,做题的学生有新鲜感。在改和做的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做到从“一拖三”到“一拖多”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