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祺凯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将四维目标整合成为一个核心目标,根据核心目标提出中心问题,并且所有的活动环节都以解决这个中心问题为主线,呈现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有效科学课堂,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亟待解决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关键词】科学素养;核心目标;教学设计;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7-0067-02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is a basic curriculum with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How to integrate the four-dimensional goal into a core goal, put forward the central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core goal, and solve this central problem as the main line of all activities, presenting an effective science classroom that is truly suitable for students,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And difficult issues.
【Keywords】Scientific literacy; Core goals; Instructional design; Effective classroom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科学素养涵盖了四个方面的目标: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与实践,对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仍感觉到课时不够用,担心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弱化,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课或让学生来体验,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易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如果教师不把教学目标一个个割裂开来,而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核心目标,再改进教学设计,学生就可以在兴趣盎然中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能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一、基于文本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电磁铁”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学期“能量”单元第二课内容,教材编排十分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着眼整个单元,第二课是转折点,承上的概念是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性。启下跟后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电流的大小就是改变磁力大小的原因。
(一)深度挖掘教材,反馈课堂效果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来上课,虽然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反思教学过程,挖掘课堂生成点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和试教时暴露出来的课堂问题,我发现了几个教学生成点:
1.在本课研究电磁铁是否具有铁钉环节中,有许多学生提出了可以用指南针来测试。而本课中,教师完全将学生引入自己设计的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方式来测试。
2.在探究电磁铁是否具有南北极环节时,又重复地将电磁铁通电,再去吸引大头针,费时且效果不明显。
3.课后调查了试教班级学生对电磁铁结构的学习情况。试教班级的四十名学生普遍认为电磁铁的结构中有线圈和铁芯,但依然有37.5%的学生勾选了电池,有12.5%的學生勾选了开关,有2.5%的学生认为电磁铁的结构中还有钉帽和钉尖。
二、整合分段目标,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探究活动应是学生的活动。根据对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处理,笔者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办法:
1.点面结合,相对应的教材处理是整合多个活动成一个大活动,把电磁铁的制作和探究电磁铁具有磁性活动整合在一起;
2.开放思维,相对应的教材处理是提供学生更多的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
3.指导方向,相对应的教材处理是转换情境,通过复习三年级磁铁的性质,学生更容易找到研究电磁铁性质的方向。自然衍生出下面的趣味课堂:整合多个活动成一个大活动,可以将零散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学生经历自主设计、实验和交流过程,把原来电磁铁的制作和电磁铁磁性研究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对电磁铁的认识。复习磁铁的性质,引入寻找电磁铁与磁铁区别情境,这使本节课的思路更加清晰,不需要教师过多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研究方向,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透彻。
三、基于前次课堂经验对教学设计再改进
在整合多个活动成一个大活动,探究方式变得开放起来,学生经历了自主设计实验并操作的过程。教师引导的次数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本节课的重点包括一个制作,三个探究活动,应该将四个小活动都串成一个大的探究活动。因此,本课可以再从两个发展点进行再改进:第一是继续整合小活动成一个大活动。第二,转变引导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果。具体如下:
1.将四个小活动都串成一个大的探究活动,以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为主线,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探究过程。
2.转变引导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果。在探究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将教师对学生电磁铁的南北极影响因素的引导,改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磁铁的电路连接情况,画出简图。
3.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三次教学中,每一次对教学设计的处理与改进,都会相应地改进教学目标。发现学生的探究时间延长了,相应的探究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
四、关于核心目标理念下改进教学设计的思考
回顾对本课改进的历程,我们从研究教材的经验型课堂走向了研究学生的活动型课堂,通过玩磁铁的方式唤醒了学生的“前概念”,又从“电磁铁”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并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概括的片段概念整合成核心概念,达到了本课的核心目标。最后,关于核心目标的生成,我们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思考。
1.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现有认知,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场”。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最好的教学素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的新知识往往要以学生的现有认知作为支架,而前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教学的生成点和发展点。
2.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与学习,完成方案的设计。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发展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教学基本方式不再只追求演示和证明科学事实和概念,而是开展充分的实验设计活动。
3.设计核心目标,收集并整理学生提供的信息。通过核心目标的建立,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活动融成一个大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設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完成活动的设计、制作、交流、评测的整个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提供的片段信息,最后整合成完整的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1]曾宝俊.培养学生终身必备的学科核心能力[J].江苏教育,2013(Z1).
[2]王爱强.立足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设计[J].物理通报,2013(09).
[3]潘亮.小学科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04).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