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鹏,万东华,李春双
(大庆龙南医院骨外科,黑龙江大庆 163453)
桡骨远端骨折占骨折的10%左右,青壮年、老年人是高发群体[1]。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多因摔倒后手部着地导致, 手掌着地称为Colles 骨折,手背着地称为Smith 骨折,合并腕关节脱位则称为Barton 骨折。 患者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后会出现手腕部肿胀、剧烈疼痛、手腕活动受限、活动手腕时能听到骨擦音等症状, 若神经受损则会出现手指麻木、感觉敏感甚至感觉消失。轻度桡骨远端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等保守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的桡骨远端骨折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并且要做好内固定。 而要想促进术后患者早日康复,则应该对其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该研究选取该院 2019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患者术后肢体疼痛、 肿胀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经X 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2)均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有重度骨质疏松症。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疗法组、常规基础治疗组。
早期康复疗法组50 例患者年龄29~78 岁,平均(52.35±8.62)岁;女性 18 例(36.00%),男性 32 例(64.00%);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 43 例(86.00%),开放性骨折 7 例(14.00%);AO 分型:B 型 6 例(12.00%),C 型 44 例(88.00%);受伤部位:左侧 13 例(26.00%),右侧37 例(74.00%);合并症:下尺桡关节脱位20 例(40.00%),尺骨或尺骨茎突骨折 8 例(16.00%);骨折原因:交通伤 21 例(42.00%),暴力伤 13 例(26.00%),跌倒伤 11 例(22.00%),其他 5 例(10.00%)。 常规基础治疗组 50 例患者年龄 30~79 岁, 平均 (53.14±8.45)岁;女性 19 例(38.00%),男性 31 例(62.00%);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42 例(84.00%),开放性骨折8例(16.00%);AO 分型:B 型 7 例(14.00%),C 型 43 例(86.00%);受伤部位:左侧 12 例(24.00%),右侧 38例 (76.00%); 合并症: 下尺桡关节脱位 21 例(42.00%),尺骨或尺骨茎突骨折 7 例(14.00%);骨折原 因 : 交 通 伤 20 例 (40.00%), 暴 力 伤 12 例(24.00%), 跌 倒 伤 12 例 (24.00%), 其 他 6 例(12.00%)。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
1.2.1 常规基础治疗组
积极预防术后感染,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并指导患者饮食、运动等。督促患者多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但要严格避免进食生冷、坚硬食物。 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督促其依据方案坚持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连续干预2 周。
1.2.2 早期康复疗法组
(1)术后当天。督促患者通过伸展、屈曲关节进行肘关节、手指关节功能训练,3 次/d,30 min/次。 (2)术后4 d。 对患侧腕关节进行旋转,将角度控制在60°以内,掌屈、背伸角度均控制为20°,对腕关节进行被动训练,2 次/d,15~20 min/次, 依据患者耐受力对训练方式与强度进行调节。训练后将冰袋放置在患者患处20 min。(3)术后1 周。指导患者尝试进行主动腕关节训练, 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程度,2~3 次/d,30 min/次。 (4)术后2 周。 拆线后评估患者疼痛感及活动范围,依据评估结果确定训练方式与强度。 将出院后训练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以提高其术后训练依从性。 连续干预2 周。
对两组患者均随访1 个月后评估其治疗效果。(1)肢体疼痛。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总分 0~10 分,表示无痛至剧痛[3]。(2)肢体肿胀。 具有清晰的皮纹、正常的弹性评定为0分(无肿胀);具有清晰的皮纹、中心高度在0.5 cm 以下评定为1 分(轻度肿胀);具有较大的皮肤张力、无张力性水泡、较为清晰的皮纹、中心高度在0.5~1 cm之间评定为2 分(中度肿胀);伴张力性水泡、中心高度在 1 cm 以上评定为 3 分(重度肿胀)[4]。 (3)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量表进行评估,总分 0~126 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 (4)腕关节活动度。(5)腕关节功能障碍。采用腕关节患者自行评定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特殊活动、日常生活,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腕关节功能障碍越严重[6]。 (6)腕关节功能。 采用上肢功能障碍 (disabilities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定量表进行评估,总分 0~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腕关节功能越差[1]。 (7)康复满意度。 采用该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总分0~100分,0~59 分、60~79 分、80~100 分分别评定为不满意、较满意、很满意。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肢体肿胀评分、FIM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 评分、 肢体肿胀评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FIM 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VAS 评分、 肢体肿胀评分均低于常规基础治疗组,FIM 评分高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疼痛、肿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疼痛、肿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注:与常规基础治疗组治疗后比较,a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腕关节活动度、PRWE 评分、DASH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各组治疗前,PRWE 评分、DASH 评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基础治疗组,PRWE 评分、DASH 评分均低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障碍、腕关节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障碍、腕关节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康复满意度94.00%高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康复满意度比较[n(%)]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后早期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周围关节训练,防止关节僵硬,常规康复理念认为术后6 周左右可以适当进行腕关节的背伸训练,且必须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密切监控下进行,防止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不良事件,因此患者必须在治疗师与医生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以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该研究采用的早期康复疗法中,患者术后当天即开始肘关节、手指关节功能训练,术后4 d 进行腕关节被动训练, 术后1 周进行主动腕关节训练,术后2 周根据病情评估结果确定训练方式,增加训练难度,提前开展腕关节力量训练。与常规康复运动相比,早期康复疗法能够增加患者的肌肉收缩力、增强肌肉对静脉回流的促进作用, 为血液循环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加快术后肢体疼痛、肿胀的消退速度[3];能够缓解腕关节伸展性减退,促进关节活动度增加,预防关节退变[4-5];同时,还能够通过肌肉收缩训练微动骨折端,刺激骨折端骨痂产生,加快骨折愈合速度[6-7];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全面的、渐进式的训练方案,能够使患者腕关节活动训练力度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满意度[8]。
该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VAS 评分、肢体肿胀评分均低于常规基础治疗组,FIM 评分高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基础治疗组,PRWE 评分、DASH 评分均低于常规基础治疗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早 期 康 复 疗 法 组 患 者 的 康 复 满 意 度94.00%高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证明早期康复疗法能更早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术后肢体疼痛、肿胀情况,改善腕关节功能障碍,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从而有效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采用早期康复疗法较常规基础治疗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