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娟
(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济宁 272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 以男性患者居多,中青年群体是该病的高危人群。 该病发生在腰椎部位,纤维环破坏后,髓核突出,导致周围组织严重损坏,患者腰椎功能明显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伴随腹痛、排便困难及下肢疼痛,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工作[1]。 再加上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使其身心均受折磨。 手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部分患者术后腰部以下组织仍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术后早期对其实施康复护理十分重要[2]。 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能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手术效果,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3]。 随着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中应用广泛,且发挥出重要作用。 鉴于此,该文选取 2015 年 2 月—2016 年 6 月该院收治的96 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6 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无腰椎不稳征象,腰部有叩击痛、压痛,下肢肌力降低,感觉减退;(2)满足手术指征;(3)患者配合度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2)合并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3)合并恶性肿瘤;(4)手术禁忌证者。 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抽取单号及双号的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 例。 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4 例及14 例;患者年龄最小28 岁,最大 72 岁,平均年龄(46.21±5.05)岁;椎间盘突出部位:L3~43 例,L4~515 例,L5~S130 例;病程 1~25 个月,平均病程(10.23±3.23)个月。 观察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2 例及16 例;患者年龄最小27 岁,最大70 岁,平均年龄(46.26±5.09)岁;椎间盘突出部位:L3~42 例,L4~517 例,L5~S129 例;病程 1~26 个月,平均病程(10.26±3.28)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知识教育,告知其术后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嘱患者多卧床休息,给予其对症药物治疗,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其止痛药物,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
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按照早期、规律及坚持强化的康复原则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共分为3个阶段实施,具体为:(1)第一阶段(术后4 h~术后3 d):患者在床上锻炼,以被动训练为主,家属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被动抬腿运动,使患者膝关节处于伸直位,协助其提高腿部至 30°~60°,停留 15 s,双下肢交替练习。另外,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环转及跖屈运动;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逐步进行主动抬腿运动,幅度从小至大,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抬高至30°为宜,20 次/组,3 组/d,双下肢交替进行。对患者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对疾病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其明白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其依从性。 (2)第二阶段(术后4 d~术后 2周):指导患者进行贴墙运动,佩戴腰围后靠墙,头部、肩部、臀部及足部与墙面贴近,维持5 min,3 次为1组,每日锻炼2 组;指导患者进行伸背运动,取俯卧位,肘部支撑到床面,小腹紧贴床面,抬头并将上半身后仰,维持15 s,逐步增加后仰幅度直至其双手直臂平升并抬头后仰; 指导患者进行髋膝关节屈伸运动,取仰卧位,屈伸髋关节及膝关节,将手环抱单侧膝关节,逐渐向胸部靠拢,停留5 s,每组5 次,每日锻炼3组。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需要使用温和的话语安慰患者,态度要和蔼可亲,主动与患者交谈,给予其鼓励及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如亲人般的温暖及照顾。 告知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列举疾病恢复良好的案例,给予患者信心,使其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3)第三阶段(术后 3~4 周):指导患者下床锻炼,提高腰背部肌肉强度,采取腰背肌五点式运动,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屈肘、屈髋及屈膝,利用枕骨、双肘及双足力量支撑, 将腰背部举高, 停留20 s 为1组,每日3 组;指导患者进行伸腰运动,佩戴腰围,双手护腰,将双脚分开,与肩部宽度保持一致,将腰部后伸,停留20 s,然后再放松;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飞燕式运动,取去枕平卧位,将双手置于背部,抬头挺胸,将膝关节伸直,头部、胸部及大腿保持同一水平线,逐渐离开床面抬高至身体承受的最大幅度,维持5 s,然后逐渐放松回位。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要对患者抱有同理心,以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倾听患者内心诉求,告知其出现不良情绪的正确疏导方式,采用适宜途径宣泄。 出院后鼓励患者仍按照上述方式坚持锻炼3 个月。
(1)腰椎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分数评估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碍情况,0 分表示功能障碍严重,29 分为正常, 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画一条10 cm 长线段,上有可移动的游标,左边0 cm 为无痛或无麻木现象,记为0分,右边10 cm 为剧烈疼痛,记为10 分,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觉移动游标,分数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2)焦虑、抑郁评分:干预前及干预后3 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SAS 共包含 20 个题目,采用 1~4 分制, 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 共包含 20 个题目,采用 1~4 分制,50 分为临界值,50~59 分为轻度抑郁,60~69 分为中度抑郁,70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3)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共74 个条目, 每个条目为1~5 分,正向评分为 1~5 分,负向评分为 5~1 分,从躯体功能(5 个因子)、心理功能(5 个因子)、社会功能(5个因子)及物质生活状态(4 个因子)共4 个维度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 VAS 及 JOA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 VAS 及 JOA 评分对比[(),分]
组别VAS干预前 干预后JOA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7.12±1.02 7.15±1.05 0.142 0.887 4.29±1.08 2.11±0.72 11.636 0.000 10.23±3.23 10.28±3.25 0.076 0.940 16.14±1.78 25.11±1.17 29.175 0.000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 及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对比[(),分]
组别S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60.58±5.22 60.89±5.20 0.291 0.771 52.59±5.28 44.87±5.23 7.197 0.000 60.57±5.27 60.53±5.23 0.037 0.970 52.23±5.21 45.27±5.11 6.608 0.000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70.11±9.23 81.27±8.36 6.209 0.000 71.23±9.08 82.09±9.14 5.840 0.000 70.22±8.28 81.23±9.19 6.167 0.000 71.23±8.23 82.21±9.02 6.230 0.000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效果也得到肯定,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复发,可能与手术过程中纤维环的完整性及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导致剩余髓核组织再次突出,同时手术瘢痕形成使得神经根粘连,导致术后短期出现疼痛及肌力下降的情况[4]。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可刺激患者神经元突触,使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提高腰椎功能,使其尽早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需要根据患者恢复进度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来刺激神经根,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5]。以往研究报道显示,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存在腰部僵硬及脊柱侧凸的情况,因此针对性地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对其腰部功能提升具有显著意义[6]。 该次研究采取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实施被动康复训练,指导家属掌握训练方法,辅助患者进行训练,可促进术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水肿情况[7]。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3 d 开始进行少量被动训练能够避免腰背部肌肉僵硬,缓解神经根疼痛情况,使患者腰椎功能得到提升。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进度,中期增加运动量,对脊柱进行塑形,使腰背部柔韧性得以提高,有利于改善椎体的平衡,促进术区血液循环,使腰背部活动范围扩大[8]。 王海燕[9]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 观察组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可见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术区血液循环,使患者疼痛得以缓解,腰椎功能得以尽早恢复,缩短康复进程,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到正常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10-11]。 同时,护理人员在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为患者树立康复目标,使其认识到康复锻炼需要长期坚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步骤实施康复锻炼才能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鼓励及安慰患者坚持锻炼,使其获得疾病康复的信心,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开展锻炼[12-13]。 该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的SAS 及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早期康复护理注重心理护理,通过耐心与患者沟通,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信赖,通过热情的服务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使其能积极面对疾病,且对于患者疑问耐心倾听并进行解答,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选择更优的护理方案,促进护患交流。早期康复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护理理念,不仅关注患者生理功能,同时注重其心理健康,确保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升其腰椎功能,缓解疼痛及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