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散结方在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8-10 09:48陆志辉杜雪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息肉健脾胃肠

陆志辉,杜雪丹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消化科,江苏南通 226100)

胃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早期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痛、腹胀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胃肠出血,且有癌变倾向,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1-3]。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内镜治疗胃肠息肉,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手术现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术式,但由于其本身属于有创性操作,且术后可合并发热、出血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早日恢复[4]。该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对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机体功能的影响认知,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自拟健脾散结方,选取2018 年1—12 月该院收治的64 例胃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探析该方对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4 例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黄家驷外科学》[5]有关胃肠息肉诊断标准,经消化道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息肉样病变[6];术前心肺肝肾功能、生化指标正常;临床资料完善、治疗方案完整。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异常;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高危疾病而难以耐受试验;息肉较大,难以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胃肠息肉复发患者;中药不耐受及依从性差。

按照门诊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2 例。 对照组中,男 17 例,女 15 例;年龄 40~52 岁,平均(45.20±3.10)岁;息肉类型:胃息肉 12 例、结肠息肉 20 例,单发 8 例、多发 24 例;病程 2~4 年,平均(3.02±0.50)年;息肉直径 0.50~2.00 cm,平均(1.20±0.40)cm。 治疗组中,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 40~51岁,平均(44.80±3.05)岁;息肉类型:胃息肉 13 例、结肠息肉 19 例,单发 9 例、多发 23 例;病程 2~4 年,平均 (3.00±0.52)年 ;息 肉 直 径 0.52 ~2.00 cm,平 均(1.22±0.35)cm。 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术后24 h 内禁食,第1~2 天内卧床休息, 第2~3 天以进食半流质饮食为主,术后可予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32 规格,40 mg/粒)40 mg/次,1 次/d,干预 4 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健脾散结方。处方:党参 15 g、白术 20 g、茯苓 15 g、薏苡仁 30 g、白花蛇舌草 15 g、连翘 6 g、赤芍 15 g、厚朴 15 g、枳壳10 g、甘草6 g。 上述中药每日1 剂,由该院中药房统一制备包装,每剂制成2 袋,每袋取汁100 mL,分两次温服。 2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腹胀持续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红细胞免疫状态。其中红细胞免疫状态的观察指标包括: 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osette forming enhancement rate, RFER)、 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osette forming inhibitor rate, RFI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 (red blood cell-immune complex rate, RBC-ICR);于术后次日和干预4 周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采用离心机离心后,取下层红细胞制备红细胞悬液,利用流式细胞仪通过酵母花环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凯诺春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经治疗,治疗组的腹胀持续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腹胀持续时间(d)肠鸣音恢复时间(d)进食时间(h)住院时间(d)对照组(n=32)治疗组(n=32)t 值P 值3.50±1.36 2.25±1.14 3.715 0.045 3.62±1.30 2.29±1.04 3.411 0.047 80.20±13.00 43.00±7.20 5.513 0.027 6.00±1.20 3.50±0.50 4.892 0.030

2.2 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指标比较

术后次日,两组的RFER、RFIR 及RBC-ICR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 RFER 均高于各组治疗前, 而 RFIR、RBC-ICR 均低于各组治疗前, 且治疗组的RFER 高于对照组,RFIR、RBC-ICR 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免疫观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免疫观察指标比较[(),%]

组别 时点RFER RFIR RBC-ICR对照组(n=32)治疗组(n=32)术后次日术后4 周t 值P 值术后次日术后 4 周t 值P 值t 值(术后次日对照组 VS 治疗组)P 值(术后次日对照组 VS 治疗组)t 值(术后四周 对照组 VS 治疗组)P 值(术后四周对照组 VS 治疗组)28.87±3.60 40.10±4.98 4.375 0.037 29.00±3.58 52.50±6.94 4.411 0.033 1.147 0.092 3.648 0.046 36.82±3.31 24.00±2.20 4.284 0.039 36.40±3.20 15.00±1.40 5.975 0.021 1.104 0.169 4.016 0.043 11.70±1.45 7.20±0.57 4.220 0.041 11.64±1.42 5.14±0.68 5.710 0.024 0.985 0.208 3.320 0.048

3 讨 论

胃肠息肉是一种因炎症刺激、黏膜损伤等因素诱发胃肠道赘生物的胃肠道疾病,其治疗以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为主,由于该术式能有效解决息肉问题,且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强等优势,因此被临床广泛使用[7-8]。

中医文献资料虽无“胃肠息肉”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痞满”“肠覃”“积聚”“癥瘕”等范畴[9];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该病的根本,且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始终;痰湿为其重要病理产物,且相互蕴藉结于腹内膜中, 久则胶结互化致气机不畅、瘀血内停,最终演变成浊毒,损伤脉络,诱发组织黏膜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息肉形成[10-11];所以息肉形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应以健脾益气为治疗之根本,祛湿化痰、清热化瘀散结为辅。研究认为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虽能完全切除病灶,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就中医理论而言应为外来之邪,属于“金刃伤”范畴,必定损伤机体正气,可致顾护不利[11]。

该研究基于上述认知,自拟健脾散结方,以健脾益气为主,意在重启脏腑活力而顾护胃肠,以祛湿化痰、清热化瘀为标,以加速涤荡机体湿热、痰浊、瘀血之毒素。结果显示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联合健脾散结方能有效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 同时,机体红细胞免疫水平显示健脾散结方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 因此有助于通过红细胞免疫粘附途径而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形成免疫复合物等,利于促进免疫系统稳态平衡,进而加快机体功能恢复。 上述结果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健脾散结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具有健脾益气以增正气,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断其病势,化瘀通络疏其道路之效,符合中医理论对息肉形成及内镜下切除术之认知。 (2)方中党参性平、味甘,入脾肺经而能够健脾益气固本,白术甘温、苦,入脾胃经,二者共为君药,健脾益气,可顾护脾胃之正气以防邪复,且兼养血之效而能增加红细胞含量,进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机体功能恢复加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经,能益脾和胃,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可健脾渗湿兼能清热,白花蛇舌草味苦甘寒,归胃大小肠经,连翘苦寒,归心肺小肠经,二者可达清热解毒之效,赤芍苦寒,归肝经,能活血化瘀,共为臣药;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枳壳苦辛酸寒,归脾胃经,二者共用,可化湿行气,同为佐药;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能够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而为使,纵观全方补泻得当、正中病机而使诸症皆除。(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四君子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拮抗手术创伤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功效,同时还能加速胃肠黏膜修复、具有调节消化系统微生态平衡等作用[12-13];薏苡仁同样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效果,白花蛇舌草和连翘则可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赤芍通过改善微循环而能加速局部创面修复[14-15];甘草具有抗炎、保护消化道黏膜、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16]。

综上所述,健脾散结方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作用顾护机体正气、弱化邪气干扰,有助于促进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息肉健脾胃肠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