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021-08-09 11:21王鸿娇崔艳秋张铭倩刘喜波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玛丽

王鸿娇 崔艳秋 张铭倩 刘喜波

伍绮诗是一名美国华裔作家,其代表作《无声告白》讲述了莉迪亚在被家庭给予过多的厚望而无法忍受后走向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先把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成长”与“爱、死亡、生命”一样,是文学主要探索与表现的对象,是具有经典性与永恒性的文学主题。小说聚焦莉迪亚的成长历程,在经历成长的困惑、成长的磨难,付出成长的代价后,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成长的困惑

詹姆斯一生都面临着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为了詹姆斯能够正常上学,他的父母放弃了加利福尼亚的工作,来到了爱荷华州劳埃德学院,虽然詹姆斯活在美国,学在美国,深深地被美国文化影响着,但是由于他的种族,他仍旧在学校受到排斥。他处于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边缘,是一个生活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裂缝中的人。詹姆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巨大的成长困惑,这份困惑自他出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他,这使他无法真正完成个人身份的构建,他最终也没能真正地融入白人社会。

如果说詹姆斯所面临的困惑来源于他的种族,那么,他的妻子玛丽琳所面临的困惑则来源于她的性别。从传统上来讲,作为一名女性就应该成为一名“家中天使”,照顾丈夫和孩子。詹姆斯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起养家的任务,但是玛丽琳并不想成为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她想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独立的女性。但是从小她的母亲就一直教育她成为一名好妻子,这让她想摆脱母亲的控制,最终她成了医学院的一名学生,这看似是成功职业女性的开端,但实际与詹姆斯的婚姻改变了这一切—由于怀孕,她被迫暂停学习。在成长的道路上,玛丽琳始终面临着独立个体自我认同的困惑。不同于传统女性,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但是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当时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禁锢住了她,以至于她的自我意识逐渐减弱,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个性,最后泯然众人矣。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女儿莉迪亚所面临的成长困惑来自她的原生家庭。由于她的长相,她成为家里最受关注的孩子,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长相也最具有白人特征,所以玛丽琳对她寄予厚望。一方面,莉迪亚的白人外表让她的母亲看到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另一方面,莉迪亚的外表使她的父亲发现了归属感,因为他的女儿和其他人看起来一样,她有机会融入白人社会。背负着父母的爱,莉迪亚努力成为父母想让她成为的人,但是她从未向父母表达过她的真实想法,她与父母的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服从关系,这让她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一个虚假的自我。表面上看她是个勤奋、无忧无虑、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女孩,但实际上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为了父母能够开心,她并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且她十分孤独,没有朋友。她所展示出的虚假自我是她父母梦想的映射。导致莉迪亚面临成长困惑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她的父母,而另一方面来自她自己。相较于她的兄弟姐妹,她更加敏感,因此她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愿望,这让她始终无法为自己而活,她服从了父母的意愿,但是牺牲掉了真正的自我。

二、成长的磨难

当时的美国对华裔充满了歧视与偏见。在莉迪亚失踪时,玛丽琳怀疑其受到了山姆之子的迫害,因为山姆之子杀害的都是深色头发的女性。莉迪亚因为混血的身份始终未能融入小镇中,莉迪亚在学校从未真正拥有过朋友,和父母眼中所谓朋友的联系也只有家庭作业。她受到同学的冷落,她的性格也让她在同学之间显得格格不入。当杰克将莉迪亚称为学校里仅有的不是白人的女孩时,莉迪亚对杰克称:“人们都是以貌取人。”种族歧视是华裔家庭子女终身要面临的问题,更可怕的是,由于种族歧视引起的内心的自卑和恐惧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内部也反映了认同危机,因为母女两人很像,而内斯和汉娜长得像父亲,这是莉迪亚成为母亲宠儿的原因之一。詹姆斯作为中国移民后代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活得那么小心翼翼,仿佛是个人质。他深爱自己的妻子玛丽琳,但是一直没有在白人社会中找到归属感,所以当詹姆斯看到华裔女生时,就把她当成了婚姻的替罪羊,想找到从没有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父母的管控下,莉迪亚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家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莉迪亚应该考着高分,是全家人的骄傲,因此,当莉迪亚表明没有通过驾驶证考试时,父母不是给予安慰与鼓励,而是震惊。莉迪亚的父母从未真正理解过她,以至于莉迪亚在学校没有朋友这件事情到莉迪亚遇难才被发觉。父母同时希望女儿能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完成自己的梦想,考上名校,成为一名医生。女儿为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一直讨好着父母,表面上做着他们眼中的孩子,但内心渴望做她自己。父母给予了她太多关注与畸形的爱,这些都压着她喘不过气来,就连生日礼物都是他们希望她看的书,然而她并不喜欢,但她没有反抗,她选择了无声的告白。哥哥和妹妹与她相反,他们被忽视,父母将赌注压在莉迪亚身上。父亲詹姆斯是华裔,因为渴望融入白人群体而变得自卑又敏感,甚至间接逼死了自己的女儿。他害怕别人发现他是中国人,所以跟自己的父母都不说中文、不打招呼,还特意去学习美国历史,学习美国西部牛仔文化,既无法正视自己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又无法被白人接纳的那种矛盾和痛苦,压抑着整个家庭,最后间接造成悲剧的发生。如今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总是被事物追着跑,不同的道路中,不同的角色里,每个人的身上倾注着不同的期待。我们尝想过在这些期待之中,失去了些什么,有时候我们负隅抵抗,不过是为了找寻那个最为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无法回溯的长河,在这长河之中,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活于爱与希望之间,那是给家人与自己最好的礼物。

三、成长的代价

失去自我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詹姆斯和妻子玛丽琳因年轻未实现的理想而失去自我,而莉迪亚则在二人的高期待中失去了自我。莉迪亚所经历的伤痛大多来自詹姆斯和玛丽琳不健康的婚姻关系,即一位想与众不同的母亲和一位为极力融入人群的父亲。莉迪亚被迫卷入这种“爱的矛盾”中,是父亲和母亲爱的受害者。莉迪亚的经历代表了类似家庭教育的多民族群体。她和她的家人为了赢得他人认可,总是放弃原来的自我。她变成了一个敏感的人,善于观察每个人的情绪,她的创伤经历影响她的一生。玛丽琳是一位白人女性,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梦想着以惊叹的方式,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性,她试图在当时的美国,摘下医生只能是男性这一固有标签,历经生活的摧残,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循规蹈矩地生活。对于詹姆斯来说,他的敏感自卑一直伴随他的一生。年轻时不愿接受自己真正的身份,总是在人群中掩饰自己,这使他身上有一种自卑感和不归属感。不健康的家庭环境、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詹姆斯的进一步迷失,使自卑情结加剧,身份问题使他置于中美文化的夹缝之中。

《无声告白》一书对一个典型的跨族裔家庭进行了剖析,玛丽琳、莉迪亚和汉娜分别代表了身处不同阶级的女性。她们不仅要面临生存问题,还要逃离社会对她们的歧视,以及来自家庭的束缚,在追求个人幸福和精神慰藉时遭遇了种种艰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意识逐渐觉醒,逐渐成为“另一半天”,她们要求进入主流社会,拒绝性别歧视,想要挑战男性垄断的行业。玛丽琳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成长起来,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耳濡目染,她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不愿做母亲所期望的家庭主妇,而是做一位优秀、博学的医生。玛丽琳从内心渴望与众不同,嫁给詹姆斯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而詹姆斯则看中了玛丽琳的“普通和自然”。玛丽琳母亲的病逝给她点起了逃离的欲望,却因牵挂家中的孩子,仅仅两个月的逃离就宣告了失败,之后继续做起了家庭主妇。以牺牲了独立的经济和独立的人格為代价,玛丽琳又回归了以往的生活。而处于学生时期的莉迪亚从未有过真正的朋友,母亲也在不断对她施加学习的压力,她只能通过妥协和顺从来维持家庭的和睦。

小说中的家庭一直处在一种奇特的状态,女儿惧怕,儿子和父母针锋相对,还有附近邻居时刻“关心”詹姆斯一家。这种奇特的现象透露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出这家人之间的吸引与排斥。中国人重视家庭关系,对于婚姻和家庭关系有着自己的一套准则,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父亲具有权威性,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然而,当传统的中国人在美国文化背景中生存时,会面临的家庭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夫妻婚姻关系的裂变和父母辈与子女关系的裂变。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詹姆斯一家经历了族裔所带来的影响,夫妻二人也从未真正了解对方,最终导致一个家庭的破碎。

《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用自杀的方式来向父母告白:她向往自由,她不爱她现在的专业,她不想要父母强加的枷锁与束缚。她在成长过程中陷入了家庭与社会的困境里,从失去自我到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逃离支离破碎的家庭。

基金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伍绮诗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2010232336)。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莉迪亚玛丽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难忘的八个字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和我一起玩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