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意在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打造高度契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课堂。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十分强烈,适度的兴趣引导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积极寻找打造趣味课堂的方法。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结合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与探究实践活动提出趣味课堂的打造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66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兴趣导向”特征,其在趣味性较强的课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而打造兴趣课堂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语文教师应避免课堂出现单调、枯燥、压抑的景象,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打造兴趣课堂。
一、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情境丰富性过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采用全新的编排思路,加入大量课文之外的教學资源,如插图、音乐等,有意鼓励教师运用多种资源构建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目前,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法并不陌生,但在应用中仍然存在情境内容过于单薄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产生代入感[2]。具体来说,部分语文教学情境只是简单地加入动画与音乐等视、听觉素材,将之作为讲解课文的“引子”,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完相应的素材后,再单独解释文本内容,没能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情境只存在一条主线,学生全程听从教师的指挥,无法从多个角度探索情境内容。
(二)教学游戏娱乐性过强
近年来,“快乐教育”的理念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教育应该带来快乐”是毋庸置疑的,但绝不意味着娱乐性可以取代教学性。自游戏教学法推广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娱乐性过强的问题,学生在游戏的吸引下精神过度兴奋,忘乎所以,无意识地违反课堂纪律,有碍于课堂教学的推进[3]。在使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一旦没有把握好游戏的“度”,便会让课堂教学陷入娱乐化的境地,导致学生眼中只有游戏,看不见学习任务。
(三)探究活动自由度过低
在教育理念的更新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然而,小学生还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其探究经验不足与综合能力较弱的现实状况使得教师不敢松懈,许多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流程时,只给予学生少量的自由选择权[4]。如此一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探索、发现未知的动力,也就做不到真正的高质量学习。
二、小学语文趣味课堂的打造方法
(一)在情境中体验趣味,改善课堂氛围
学生在趣味课堂与传统课堂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心态上,趣味课堂通过给予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学习内容,做到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传统课堂不具备的优势。教师在打造趣味课堂时,首先要找到“趣味”的内涵,即挖掘学生当下的兴趣所在,而不是草率地加入看似有趣的内容。当确定使用某些特定的趣味要素后,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适当的方法呈现素材,更好地发挥趣味要素的激趣功能[5]。陶行知先生有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呈现兴趣要素时,语文教师可使用情境教学法,将多种形式的素材融为一体,分布在情境的各个“角落”,供学生自由地探索,使学生在推进学习流程的过程中不时地察觉趣味要素的存在,确保课堂氛围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将游览途中的美景一一记录下来,从外洞的洞口、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完整地还原双龙洞的空间结构。在讲解本篇课文时,教师可根据文字描写寻找形象的教学素材,搭建引人入胜的游览情境,打造趣味课堂。课文包含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前者为作者的游览顺序,后者为溪流的走向,教师可整合两条线索的教学资源,搭建完整的情境,即展示景色时搭配溪水流动的音效,增强情境的代入感。作者在去往双龙洞的路上,看到“粉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的景象,紧接着对溪水的描写是“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于是,教师在搭建此处的情境时,可以提前准备好溪流声的背景音乐,将不同的溪流声按照课文描写剪辑在一起,制作出灵动、跳跃的音频,在展示风景图片时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聆听欢快多变的溪流声,一边观赏作者眼中的美景。
通过搭建真实情境的方式,学生所看、所听都为作者曾经的所看、所听,双方借助课堂上的文字、图片与音乐实现跨时空的共情,学生将完全代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在学生看来,这样的课堂学习充满乐趣,趣味课堂的打造也就取得了成功。
(二)在游戏中拥抱趣味,转变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理念表达出对学生主观意愿的尊重,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之路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支持,每一名教师都应结合相应理论与学生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心理发育的特征并加以利用。心理学家瓦龙·亨利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小学生正处于热爱游戏,喜欢玩闹的年龄段,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转变为游戏,则可轻而易举地点燃学生的热情[6]。因此,趣味课堂的构建理应加入教学游戏,教师使用合理的游戏规则引导学生以挑战游戏关卡的形式进行学习,将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掌控教学游戏的限度,掌握约束学生的方法,避免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反而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