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魏
志愿者精神是指在不奢求任何报酬的前提下,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精神意愿。志愿者精神不仅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更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美学视角来看,任何一种优秀、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是一种美,都具有鲜明的美学元素。对于志愿者而言,不求报酬是一种质朴美,甘愿付出是一种奉献美,服务社会是一种公德美。
一、消除攀比,铸造志愿者精神的质朴美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变得富裕了,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受累,总是尽最大的力量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攀比心理,造成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晨会或班会课,向学生讲述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讲述社会著名的企业家白手起家、一生简朴的励志事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着“质朴美”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追求奢华的物质、一味地索要报酬是一种拜金行为。当学生能初步认识到简朴是一种独具魅力的美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审视和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过分追求物质的情况,此时学生的思维能被发散。
志愿者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放弃物质的享受和报酬的索要,追求简单、质朴。为此,培养学生的志愿者精神,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质朴之美,然后将质朴的理念贯穿于实践之中,最后真正变成质朴之人,从而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二、增强责任,铸造志愿者精神的奉献美
志愿者精神除了包含质朴美之外,还包含奉献美。奉献是指甘愿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技能,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行为。随着主流价值观不断被冲击,社会上很多人已经不再认为奉献是一种美德,甚至认为奉献是一种傻瓜行为。因此,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做出贡献,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仅靠讲解灌输或硬性要求,是难以收到成效的,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奉献之美。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寻找身边的奉献之美”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到各行各业中感受不同人群表现出来的奉献之美。在学生参加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将自己发现的奉献事迹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活动收获。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认为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是一种责任,在此基础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才能让这个社会充满奉献之美。这样,教师能够借助实实在在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奉献精神的价值,从而逐渐树立起奉献精神。
三、关注社会,铸造志愿者精神的公德美
志愿者精神包含了三重核心要义:质朴的生活方式、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公德心。个人生活于集体之中,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心不仅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关心,还要为社会服务。鉴于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观察这些领域中有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够提供帮助的,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和能力,在实践中落实志愿者精神,用实际行动体现社会公德之美。在教学中,笔者号召班级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打扫小区通道的卫生,清除路上的障碍物;鼓励学生在放学时,主动维持校门口接送家长队伍的秩序;引导学生组成团队,走进低年级班级,给他们读绘本故事,向小朋友讲述读书的好处。
從认识志愿者精神到在实践中践行志愿者精神,学生一直在美的浸润下感受志愿者精神之美,这能有效地推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时代发展呼吁人们要有志愿者精神,社会进步倡导志愿者精神,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培养者,教师要坚守德育的首要地位,将志愿者精神作为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人才的基础,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