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内容摘要:信息化时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把握机会,积极推动教学创新和完善,是每位教师都应当尝试和践行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补充和优化教学内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教学层次等方面,对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重点围绕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新写作教学方式、促进分享交流、网络平台练笔、网络作文大赛等方面,就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网络资源 网络作文大赛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兴趣不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呆板、学生主体地位难体现、教学层次不够等,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不少学生都只会模板式地进行照搬和套用。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网络资源的科学、合理、充分开发与利用,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契机,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多尝试与探索。因此,就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教育方面,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广大教师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教学模式,一方面对网络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和深度利用,为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网络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补充和优化教学内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内容都是以教材为核心,在课外延伸和拓展方面有所不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合适的渠道获取足够资源,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而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自由收集、筛选和整理大量网络资源,进而对作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优化,让教学变得更为生动丰富,有效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其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与写作练习,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而在大量丰富网络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将学习主导权还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人,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确保学生写作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其三,深化教学层次。网络资源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源,更能为学生深入理解写作方法与技巧、感受写作思想与情感提供帮助。在大量素材和范文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对同类作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自行挖掘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对不同范文中的思想情感进行剖析,这对学生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二.信息化背景下作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1.通过网络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对写作教学而言,积累素材始终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初中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知识积累不足,导致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无内容可写的情况,写作训练甚至难以顺利开展。只有通過大量的文本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他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方、技巧、情感等进行剖析,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可谓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教师对此充分利用,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积累写作素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识积累不足、写作经验有限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害信息,如果初中学生接触了这些信息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错误思想与观念,反而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利。故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网络资源筛查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以免他们在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初中学生主动进行写作学习与练习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足够兴趣,那么写作教学很容易变成由教师主导的灌输过程,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参与其中,相应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以更加生动、直观、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以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学习中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特征与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资源筛选与整理工作,尽量为学生提供大量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写作教学效果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3.基于网络资源创新写作教学方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创新写作教学方式,以更加新颖、趣味化、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高效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等构筑翻转课堂,以和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让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为学生提供更为立体多维的写作体验,帮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层面进行写作练习。
4.围绕网络赏析评议进行分享交流。网络环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被无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为简单高效。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时,可以对传统师生关系加以调整,通过网络构筑师生交流的新渠道,充分贯彻以生为本理念和民主平等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各种社交软件、网络平台对优秀范文以及写作作品进行赏析评议,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在网络交流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意见,指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写作作品点评,同时为学生的写作过程与作品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5.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练笔。写作教学必然离不开长期、大量的练笔,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练笔习惯,才能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不断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练笔基本上都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随笔练习,并将练笔成果上交给教师,或者自己反复修改,又或者是与少部分同学交流探讨。由于教师精力和时间较为有限,能给学生随笔练习提供有效指导的时间并不多;而学生自身对练笔作品进行反复修改,则难以在客观的剖析中有效提升;至于少量学生之间的相互研究和探讨,受限于人数和水平,所能发挥的效果也较为有限。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各种网络平台作为学生随笔练习的工具,鼓励学生在各个平台进行练笔写作。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论坛等平台进行日常练笔;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积极参加某些网络平台定期举办的各种征文活动,以征文写作的方式完成练笔任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练笔能够被更多人所关注,从而获得更多人的点评指导,也可以和更多人进行交流、分享、讨论,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肉眼可见的积极作用。
6.鼓励学生参加网络作文大赛。作文比赛作为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渠道,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不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可参加的作文比赛数量和类型都较为有限,主要是班级、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组织开展的相关比赛,留给学生的机会并不多。这意味着将作文比赛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写作练习和指导途径并不可行。不过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并不局限于信息、素材、资料等,可以将各种网络作文大赛作为重要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为所有学生提供均可方便参与的写作练习和发展渠道,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网络作文大赛。在参与网络作文大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将被充分激发,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荣誉感,这意味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得以有效调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写作平台。一方面,不少网络作文大赛都有名师作为评审人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点拨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与其他网络作文大赛的参与者进行横向对比,能够更为直观地发现自身在写作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与经验,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教师应当通过互联网平台积极搜集网络作文大赛相关信息,推荐学生主动参与并对参加了比赛的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尤其要对选材布局谋篇等,不影响学生写作风格和发挥的层面展开祈祷确保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完全展现自身写作水平,进而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让他们能够在比赛中快速提升与成长。而且当学生在网络作文大赛中获奖时,他们的才情与水平将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他们也能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写作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进一步刺激和强化他们的写作欲望,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可知,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从多个方面支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和优化,打造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也要准确把握网络资源存在的隐患,坚持合理运用原则,让网络资源成为助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工具,同时防止网络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和阻碍。
参考文献
[1]高荣.借得追风马 好度玉门关——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9(6):84.
[2]刘正艳.浅谈网络资源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与利用[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8,000(009):1.
[3]肖文明.依托互联网,构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模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000(006):191.
[4]譚义专.网络资源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2020,No.745(04):54-55.
[5]蓝志通.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J].教师,2016,000(033):97.
[6]吴炜.基于网络资源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9,No.735(11):67-68.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