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钧君
[摘要]正定县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此大念“人才经”: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用多种渠道开发人才,用良好教育助推人才队伍建设。他善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推进人才工作,解决了正定县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问题。深入研究习近平在正定的人才观,进一步学习推进人才工作所运用的科学思维,对于学习和掌握习近平在新时代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正定;人才观;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7-0010-06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非常重视人才工作,大念“人才经”,大力推动人才建设,打开了正定人才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一、习近平在正定的人才观形成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历经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知识、有人才,他反复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
与深圳、上海、厦门等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地区不同,当时的正定还没有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保守,“左的毒瘤”仍然严重[2]107。习近平认识到:“长期以来,在我们许多地方、许多领导同志的头脑中,轻视文化、教育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严重地存在着。”[3]15他通过调研发现正定“具有大专以上毕业文化程度的仅379人,取得技术人员以上职称的仅25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仅138人”[3]39。这些数据让他意识到人才数量少、质量差是造成正定县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对此,他提出了“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3]35的重要观点,并带领县委研究制定了《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下称《九条》),大念“人才经”。正定县也靠着念活这部“人才经”,广纳贤才,走上了发展的“翻身”路。
二、习近平在正定的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在正定的人才观立足本县实际,涉及如何认识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建设人才队伍等,思想内容丰富。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
新时期的人才观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的重要性。1983年,习近平指出:“有些同志对于树立新时期用人观点,对于‘招贤纳士广揽人才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够、重视不足、缺乏远见,看不到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3]35-36于是,他从中国历史、世界发达国家、正定县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四个维度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强调:“人才问题,既是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3]45-461984年,习近平再次指出:“开发人才是一项具有特殊地位的战略任务,关系四化成败,关系国家兴衰。”[3]54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提出如此超前的人才观点实属不易。首先就是要纠正一些人头脑中长期存在的轻视人才甚至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人才观,让他们能够从振兴正定、实现四化的战略高度去认识人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具体的人才工作中解放思想,消除“论资排辈”“人要完人”以及“左”的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选人用人旧观念、旧体制束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二)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制定“人才九条”措施突破了在人才选用、流动、扶持、培养中的旧观念、旧体制,给出了符合改革开放精神、具有感召力的人才优惠政策。
1.人才选用政策。《九条》规定:着眼外地和本地广泛选拔人才,“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3]55。一方面,不唯地域拓宽选人范围,既欢迎外地各种科技人才,也充分重视本地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唯才是用,摆脱“左”的思想束缚,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各种人才。这些政策规定对于当时的正定来说是超前的,“不仅招致非议,而且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2]179。习近平为了党的事业、正定的发展,不惧风险,敢于担当,这些人才选用政策,体现的不仅是优惠的政策本身,更是他开阔的眼界、非凡的胆识和勇于改革的气魄。正因为有了这样人才选用政策,才有了正定县大发展的局面。
2.人才流动政策。《九条》规定:“千方百计为人才的调动提供方便”[3]55,“实行人才流动”[3]56。一方面,突破“当时政策是不允许各省市间自由流动的”[2]171人才调动限制,使外地人才能来正定工作;另一方面,消除外地人才对今后能否调出正定的顾虑。其创新之处就在于突破了外地人才“想来不能来”的政策瓶颈,消除了外地人才担心“想走不能走”的思想顾虑,打破了“工厂管理者、科技人才属于国家干部,不能自主选择公职单位,一切由组织安排分配”[2]171的常规,在人才流动方面给予人才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灵活、接地气的政策在当时感召了大批外地人才,使他们从四面八方奔向正定施展自己的才华。
3.人才扶持政策。《九条》规定,在物质、环境和发展平台上为人才给予保障,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有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通过保障和激励两种方式扶持人才发展。人才扶持政策事关人才发展最直接的利益,对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具体而言,《九条》中的人才扶持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设立人才服务处对外地人才统一安排使用,通过兴建“人才楼”“招贤馆”解决住房问题,通過农村户口家属“农转非”、给家属子女安排适当工作等解决家属问题。这些人性化的规定使人才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专心致志地工作。二是为人才发挥特长提供平台。专门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并且“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3]55等规定,为那些有技术专长,有发明专利的人才提供了施展特长的舞台。三是为人才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不但“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3]55,而且“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申请调到所向往的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给予提供出走方便”[3]56。宽松的工作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出了他们被积压多年的创造潜力。四是对有贡献的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搞成项目或新产品的人才按双方协定的方式给予物质奖励,贡献突出者不但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等形式的给予精神奖励,还在配备助手、车辆等方面给予物质特殊照顾。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既激发了人才的工作热情,还在全县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九条》中的这些人才扶持新政策处处体现了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使正定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使各方人才聚集正定,有力促进了正定的发展。
4.人才培养政策。《九条》中规定了“走出去学”和“引进来教”两种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政策事关人才自身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都离不开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人才培养坚持“走出去学”和“引进来教”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鼓励和帮扶城乡团体和个人外出学习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本地讲学、指导。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造就出一大批人才,满足了正定县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正定县原本是“高产穷县”,198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只有6470万元[4]500-501。人才政策落实后,1983年正定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就达27000万元[3]236,1984年达38650多万元[3]255,1985年达4.38亿元[5]256,走上了发展的“翻番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习近平在1985年5月之后就离开了正定,但是他带领制定的《九条》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了正定县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正定县不仅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还成了河北省首批小康縣和经济强县。
(三)用多种渠道开发人才
1984年,习近平提出,“人才是财富,开发靠门路”[3]156的新观点,还总结出了“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3]156六种人才开发门路。这些新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多种渠道开放人才的新思考。
1.“内用”与“外招”相结合,聚集人才。一是通过“内用”聚集本地现有人才。对本县人才进行了拉网式广泛调查,摸清正定县的人才家底。调查对象包括各行各业的技术专业人才,本地大、中专毕业生,调查内容包括“学修专业、业务特长、工作经历、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情况”[3]156。在调查基础上建立起了“人才账”,然后再根据本地实际用人需要和人才的德才情况,对现有人才进行提拔、调动、调整,“做到人得其所,才适其用”[2]11。二是通过“外招”聚集县外各方面适用之才。通过宣传《九条》,广泛招揽县外人才。《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在1983年3月29日的《河北日报》头版刊登后,“一下子震动了全省甚至全国,要求来正定的人才络绎不绝,正定县短时间内就收到1000多封书信,当年接受人才374人”[2]12。此外,对外来的人才、项目等,基于正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进行筛选。对于筛选后留用的人才,从各方面为其发挥才能创造条件,做到“人人有专长,带项目,见效益”[3]158。
2.“上请”和“下挖”相结合,挖掘人才。一是“上请”知名专家。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亲自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甚至登门拜访,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正定当顾问。最终邀请到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五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顾问团,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当时经济学家于光远在三角村搞“循环经济”,不仅创新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激活了农业生产,而且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高了正定县的知名度。二是“下挖”基层人才。一方面调整基层班子,提拔人才。习近平“先后调整了220个基层领导班子,提拔了570名优秀青年充实基层领导岗位;还把160名专家学者型干部充实到县里各级班子,很多有专长的干部在他任职得到了提拔”[2]107。另一方面挖掘本地新素质分子做致富示范。新素质分子是指“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又有商品生产新观念、新意识”[3]165的人才,是本地现有人才中的佼佼者。习近平重视抓典型、树典范,不仅亲自为优秀人才颁发了“自学成才奖”“率先致富奖”等,鼓励他们钻研专业知识,率先致富,还将组织选取100个新素质分子的典型编写成了《新素质分子一百例》,供大家广泛学习。
3.“近补”与“远育”相结合,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一是通过“近补”培养现有人才。根据目前工作需要,“采取业余教育、在职短训、脱产轮训、选送代培等多种方式”[3]162,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通过“远育”培养未来人才。“用发展眼光和战略观点抓好教育”[3]162,通过抓正规教育,抓民间办学,抓官民结合办学,强化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不仅提出了人才开发的六种渠道,并且总结出做好人才开发工作应该树立的四个观念,即“群体观、长远观、智力效益观和自我开发观”[3]154-165。从习近平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对正定县的人才开发工作不仅给予了“六种开发渠道”这样具体的方法指导,还有“四种人才开发观念”方法论的指导,正因如此,正定县才得以念活一部“人才经”。
(四)用良好教育助推人才队伍建设
正定县的发展需要一支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事关人才队伍建设规模、质量和发展方向的关键。
1.用良好教育赢得未来人才。未来人才是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用良好的教育赢得未来人才。对此,习近平讲:“我县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个发展重点……如果现在还不重视中小学教育,培养不出文化科技后备军,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的骨干力量就将无以为继,对各业工作都将带来深远影响。”[3]150
一是抓好正规教育。习近平对正规的基础教育特别重视,抓得也具体,在任期间从政策、物质等各方面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他“对全县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改革,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落实教育待遇,发放拖欠的教师工资,提高教学质量”[2]17。此外,“全县筹集187万元,用于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修缮房屋1020间,共15000平方米,新置办桌椅板凳3000套”[2]17。这些举措,发展了正规教育,既为正定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也为全国高校输送了优质生源。
二是抓好民间办学。对民间办学政策上支持、业务上指导,并且“落实民办教师待遇,尊重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光荣劳动”[3]15-16。习近平在任期间,“在办学校已有32所,涉及无线电、剪裁缝纫……7个专业……在校学生1315人,已毕业2304人”[3]163。这些民办学校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成为振兴正定重要的后备力量。
三是重视青年教育。习近平鼓励青年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坚定信念、立志学习成才、立足本职工作等方式,改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做奋发有为的时代新人,从而“成为振兴正定的突击队、主力军”[3]66。他重视青年,曾经亲自给河北农大的51名正定籍大学生写信,并跟他们进行座谈,希望他们毕业后能为正定出力献策。受习近平感召,“当时陆续回乡工作的26名大学生,如今大都在当地农业、畜牧、林业等一线部门独当一面;放眼全国,他们中更是陆续走出了多位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顶级专家‘大腕”[6]。
2.用良好教育提升现有人才。现有人才是人才队伍的基础力量,没有这一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搞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我县职工队伍和农民科技队伍的素质。”[3]53
一是加强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调动起他们投身振兴正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都要明确专人来具体管理这项工作。
二是要强化各种业务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业务素质。习近平指出:“县要建培训中心,各行各业各个系统也要兴办培训机构,分期分批系统的培训骨干。要积极创造条件,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挂钩,进行定向代培。”[3]127习近平在任期间,正定县“2106人参加了文化补习、760人参加了电大、函大、刊大的学习”[3]162,“训练了各种技术人才6670人,培养了40多名初级外语人才”[3]162。经过学习、培训后,现有人才极大地提高了理论、科学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3.用良好教育锻造党政人才。党政人才是人才队伍的关键力量,是人才队伍中的“领头羊”“排头兵”。要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对党政人才加强教育。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员教育,一是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二是进行新时期建党纲领的教育;三是进行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3]81-83用良好教育锻造党政人才,才能使党员始终保持其纯洁性、先进性,才能发挥党政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人才队伍致力于振兴正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在谈《九条》措施的目的时曾指出:“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担当起振兴正定的重任。”[3]49-50由此可见,能否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是振兴正定成败的关键。习近平在正定时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用良好教育助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习近平在正定人才观的科学思维
习近平在正定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思维,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念好、念活了一部“人才经”。这一系列科学思维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习近平主政正定时期开展人才工作的始终。
(一)运用战略思维念好“人才经”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紧跟时代潮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习近平重视战略思维,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战术措施,更要有战略思维,成为各个岗位上的战略家。”[3]134
一是运用战略思维认识人才。1983年,习近平指出:“人民要富裕,國家要富强,中华要振兴,就必然要求涌现出一大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各种有作为的人才。”[3]371984年,习近平再次提出:“开发人才是一项具有特殊地位的战略任务,关系四化成败,关系国家兴衰。”[3]154习近平对于人才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体现出了他善于观大势、谋大局的战略思维能力,他没有局限于人才对于正定县发展的作用,而是站在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四个现代化”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
二是运用战略思维推进人才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习近平讲:“用发展眼光和战略观点抓好教育,重视智力投资,搞好人才培养。”[3]162对于人才开发工作,他认为:“认识人才开发永无止境的规律,把开发人才视为百年大计、千年大计。”[3]164-165习近平不仅善于从大局去认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而且立足长远,牢牢把握住了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的主动权,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运用战略思维。
(二)运用辩证思维念好“人才经”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方式中的深刻体现。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抓重点、找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正定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穷县,习近平指出:“没有项目,没有新产品,没有技术,没有原料,没有市场,这些仅是表象,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或缺乏人才。”[3]44-45他还以正定县制酒厂、色织厂和地毯厂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人才不足,已经为阻碍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3]39。正因为习近平同志认清了正定县经济落后的本质是人才问题,才有了《九条》,才有了人才队伍的壮大和正定县的快速发展。
二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要一分为二地全面看问题。习近平指出:“德才兼备和不拘一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3]47这就是看到了选人用人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抓重点、抓主流。习近平指出:“《九条》措施的核心,是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九条》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做文章。”[3]46这就是抓住了人才工作中最核心的重点问题——思想问题,只有摆脱各种不重视人才、错误认识人才、不当用人等错误思想的束缚,人才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此外,习近平认为对待人才“既要看小节,又要看大节,这才是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3]48。说的就是要在全面认识人才的基础上,抓住主流,不能因为人才身上存在缺点或曾经犯过错误,就对其全盘否定,使其一技之长得不到发挥。
(三)运用历史思维念好“人才经”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将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相结合,在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规律,并指导现实工作。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通过唐太宗广开言路、重用贤才造就“贞观之治”的故事强调人才兴,才能国家兴的观点。他通过周处“浪子回头”的故事,强调对待人才要有科学的态度,对于有缺点或犯了错误的人才,要循循善诱去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一技之长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贡献。他还通过燕昭王“五百金买马骨”的故事,强调对待人才“要有一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3]51的精神。习近平正是通过讲好这样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帮助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历史故事的深入思考中受到启发,解放思想,从而树立起新时期正确的人才观。
二是用好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习近平指出:“国之所以不治者有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虽知用贤,求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贤,不能尽,此其三也。”[3]51他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的精华来指导正定县的人才工作。习近平还借用东方朔“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的名言教育干部,对待人才要有正确的态度,不求全责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博大精深,习近平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实践,启发领导干部在人才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领导能力。
(四)运用创新思维念好“人才经”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到正定之后,习近平指出:“福建念山海经、青海念草木经,我们正定要念人才经。”[3]248
一是强调用人新理念。习近平认为树立新时期科学的用人观是正定能够念好“人才经”的一个大前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摆脱过去“左”的思想束缚,消除对于人才的偏见与误解,认识到人才问题重要性,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人才、聚集人才以及用好人才。
二是制定人才新政策。《九条》的制定是习近平运用创新思维解决人才问题的集中体现,面对正定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高产穷县”,学福建念山海经或者青海念草木经都没有出路。只有立足正定实际,大胆创新,制定出既具时代特色,又接地气的人才新政策,才使正定县走上发展的“翻番路”。
三是实施人才新举措。要将用人的新理念、人才的新政策落地,必须要有人才工作新举措,对此习近平指出:“在选拔人才時……不拘一格包括不拘文凭,无论是大、中、小学学历,还是千里马、‘百里马、‘一里马……各种年龄的人,都使用起来、跑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3]178他不仅这样说,还带头实干。在与贾大山的交往中发现他德才兼备,坦诚务实,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于是打破非党人士只能担任副职的惯例,把他直接提拔为县文化局局长。除此之外,习近平还组织建立起了全县“人才账”、修建了聚才引才的“人才楼”、成立了“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和“人才服务处”等等,这一系列人才工作的创新之举,开拓了人才工作新境界,为正定县的发展赢得了人才资源。
虽然习近平在正定大念“人才经”距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但是对照习近平在新时代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不难发现正定时期的人才观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雏形,其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更是一以贯之的科学思维。深入研究和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推动人才工作所运用的科学思维,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3]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新河北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5]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
[6]樊江涛.受益“人才经” 今朝“树成荫”——河北农大51名正定籍大学生30年基层成长纪事(下)[N].中国青年报,2015-05-06(1).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