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梅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诚信建设,以马克思主义诚信观为指导,汲取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精髓,结合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实际,不断丰富诚信建设的内涵,对诚信建设作出一系列新论述,涉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和外交诚信等五个维度,对中国社会治理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新时代,应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以政务诚信引领诚信建设走向,以商务诚信夯实诚信建设之基,以社会诚信培植诚信建设之魂,以司法公信锻造诚信建设之盾,以外交诚信彰显中国实践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內外部环境。
[关键词]习近平;诚信建设;外交诚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7-0004-06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诚信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诚信建设明确提出四项任务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诚信观为指导,汲取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精髓,结合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实际,不断丰富诚信建设的内涵,对诚信建设作出一系列新论述。其论述超越了一国范围,将诚信建设拓展至国际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诚信建设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分析梳理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在要求。
一、政务诚信:引领诚信建设走向
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源,更是立国之基。政务诚信,一般指政府与公民相互信任的基本关系,在政党政治国家,基于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政务诚信同样包含着执政党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在我国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务诚信关乎执政党和政府权威,反映民心向背,居于诚信建设体系的核心地位,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政务诚信,其相关论述为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政府管理以及提升党和政府公信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政务诚信的根本之策
在我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诚信建设在内的国家治理责任,而党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也直接决定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务诚信建设的首要之举就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管党治党的重要性,不仅狠抓“全面从严治党”,而且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加以系统推进。针对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倡导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打虎”“拍蝇”“猎狐”行动加紧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日渐形成。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显著成效也极大地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信誉度。
(二)法治政府建设是实现政务诚信的重要举措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法治政府是一种受确定的、可以预期的法律规制的政府。法治政府就是要将政府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2]。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为我国政府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3]60-61。通过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成为实现政务诚信的重要一环。
(三)领导干部诚信是政务诚信建设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多次强调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诚信建设同样如此。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这一讲话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诚信的深切期望。具体来说,领导干部之“诚”是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其底线之“诚”即为“懂规矩”“守纪律”“不越界”“不越轨”,其高线之“诚”则为“襟怀坦白”“心存敬畏”;领导干部之“信”则体现为其“言行一致”“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政务诚信作出了明确要求,为领导干部加强诚信修养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讨论时就曾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这一重要命题,进而要求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诚信”之德无疑是领导干部讲政德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商务诚信:夯实诚信建设之基
诚信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商务诚信就是指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商务诚信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市场活动中的诚信缺失往往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关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加强商务诚信建设,为夯实诚信建设基础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一)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坚持守法诚信是其根本的成功之道。然而,个别企业出于利益考量,通过权钱交易谋取“特权”和获取“保护伞”,使其不法行为畅行无阻,谋取特殊利益。这既违背商务诚信,也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此,习近平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即倡导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治理商务失信问题必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5]。那么,新型政商关系究竟“新”在何处呢?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过程中做出阐述,将新型政商关系的内容概括为“亲”“清”两个字。“亲,意味着有作为,领导干部坦荡真诚同企业家接触,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清,意味着守规矩,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老老实实,不能有贪心私心,更不能搞权钱交易”[6]。“亲”“清”二字形象地道出了政商之间相处“亲密”而不失“分寸”的正常状态。
(二)引导各类企业自觉将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断降低成本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选择。在此过程中,一些商家违背诚信伦理,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甚至出现诸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恶性事件,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败坏了社会风气。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商以诚待人,业靠诚信创”[7]95,倡导企业自觉加强诚信建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再次强调,“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告诫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底线不能破,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的亏心事坚决不做”。诚信属于道德和文化价值观范畴,要诉诸社会舆论、传统力量以及主体自律来维持,诚信建设离不开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为企业加强诚信自律提供了思想滋养。
(三)推进诚信制度体系建设,以制度倒逼企业诚信经营
推动企业践行商务诚信,不仅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而且需要推进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者惩处力度,以制度倒逼企业诚信经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8]。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可供中国学习借鉴。在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并“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对西方市场经济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借鉴,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只有赏罚分明,使守法者受到褒奖,使违法者得到惩戒,才能真正抑恶扬善,从而使企业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和乐于守信,不断提升商务诚信水平。
三、社会诚信:培植诚信建设之魂
社会诚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诚信包含政府、企业、个人等国内各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而本文涉及的是狭义的社会诚信,侧重指公民个体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相互信任的关系状态。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成员的诚信状况是衡量社会和谐度的重要指标。一个缺乏诚信、坑蒙拐骗偷肆意横行的社会,无论如何都是不和谐的。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7]95,培育公民的诚信品德和诚信价值观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公民诚信品格
诚信建设的关键在“人”,社会诚信建设则集中体现为对公民个人的诚信教育和诚信规约,使其具有相应的诚信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挖掘传统诚信文化精髓进行诚信宣传教育。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引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古训来阐释加强诚信修养的重要意义,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首要任务,因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9]。当然,传统诚信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不可避免地会落后于时代,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使之成为涵养公民诚信品格的重要资源。
(二)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育公民诚信品行
每个人都来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教家风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品行。因此,诚信社会建设离不开家庭家教家风的作用。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言传身教”。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讲话中寄语广大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影响难以估量。父母重信守诺、言出必行,将给子女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为子女成长提供诚信范本;父母贪占获利,孩子也容易变得缺乏信誉、爱占便宜。以身作则教孩子诚信做人,是父母重要的必修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期望,要求“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10]。只有父母和子女共同加强诚信修养,才能真正形成诚信友善的家庭风尚,进而为诚信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以诚信价值观教育构筑诚信社会精神内核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乎个体成长和生活幸福。诚信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的重要传统,也是个体成长的基础性道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鉴于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倡导,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诚信”等理念的时代价值,并“把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不仅要弘扬传统的‘诚信美德,更要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7]321。这就明确了我国诚信建设的基本思路。
四、司法公信:锻造诚信建设之盾
司法公信是指社会公众在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认知和判断后,所形成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心理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11],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加强司法公信建设的迫切期待。
(一)遵循司法活动规律,促进司法公信
司法规律是司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定性,遵循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是司法部门赢得民众信任的客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司法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和规律,司法权是对案件事实和法律的判断权和裁决权”[3]102。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熟谙司法规律是公正司法的前提,为此,应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建立起一支实力过硬的司法队伍,“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12]。一般来说,司法公信力状况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司法机关客观上做到司法公正,二是社会公众主观上有司法公正的认知和感受。那么,如何衡量司法公信力呢?习近平总书记从规范司法机关角度给出了两条标准:“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可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推动“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是司法公信建设的“一体两面”。
(二)深化司法改革,推动司法公正
公平正义作为司法的本源,是每一位司法工作人员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对待每一桩案件和每一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话揭示公正司法的重要性,“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3]71。那么,如何推动司法公正呢?改革是其根本动力。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3]。只有在案件的司法审理过程中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才会使当事人的司法权力得到法律保障的公正,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司法体制改革内在地包含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三)强化司法公开,推动司法廉洁
在现实社会中,妨碍司法公正的重要根源是司法腐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恶痛疾地说道:“现在常有一些所谓‘捞人的事,声称可以摆平什么腐败案件、操作改变死刑判决,要价很高,有的高达几百万元。是不是有这样的事?”为杜绝司法腐败,除重拳反腐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司法公开,他明确指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3]71。廉洁自律需要制度约束,更需要自我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14]。一个人如果抵挡不住诱惑,就算是再缜密的制度也于事无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五、外交诚信:彰显大国实践智慧
诚信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但以往有关诚信建设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国内”,在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中涉及较少。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外交诚信建设,在诸多场合强调诚信理念,并倡导国与国之间建立基于诚信的平等友好关系。在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甚至大国肆意毁约退群的背景下,习近平外交诚信论述为新时代的国际关系注入了正能量,也彰显了中国智慧,提升了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
中华民族向来是讲诚信的民族。中国传统诚信理念在上古时代和夏商周三代已经萌芽并长期发展。“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宁可失钱,不可失信”等一系列俗语谚语成语折射出中国人守信重义的文化品格,这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国际交往中弥足珍贵的实践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非常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庄子·人间世》的内容阐释中国的外交诚信观,“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作出中国将在秉持诚信基础上“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15]的郑重承诺。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说到做到的超强执行力令国际社会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此次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方面所作的承诺和努力,更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与赞赏。
(二)以诚信作为共同价值,寻求最大公约数
“共同价值”又称世界价值,是指适用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具有普遍適用性,应当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在国际交往中以诚信汇聚各国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其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中,就提到了中巴两国在“诚信”理念上的契合性,他说:“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16]这一席话有力地拉近了中巴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在韩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提及“诚信”,以诚信这一东方价值观凸显中韩人民的共同价值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在东方价值观中具有重要地位,‘无信不立是中韩两国人民共同恪守的理念。”[17]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各主权国家之间仍存在分歧与冲突。应推动诚信成为世界各国价值共识,发挥其弥合分歧、消解冲突的作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打牢思想根基。
(三)以诚信充实外交理念,促进合作共赢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是一国内政在对外领域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诚信”是题中之义。在周边外交方面,习近平提出以“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诚”是四字外交新理念之一。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上,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不忘“旧情”,以诚交往,如今更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促进共赢。合作过程中分歧在所难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18]这里的“诚”,包含着诚实、诚信、诚意等丰富意蕴,充分表达出中国以诚待人、信守承诺、以信取人的协商合作之道,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善意,并以实际行动书写着“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信誉。
结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交往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外交等诸多方面。这些重要论述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撷取中华诚信文化之精华,并以“文明互鉴”理念融汇当代世界优秀文化,呈现出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色,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诚信学说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作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诚信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征,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将诚信建设从一国范围更大程度地延伸至国际领域,全面系统地阐发了诚信建设的多维含义,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为社会成员提升诚信素养提供基本遵循,为我国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思想指导,为中国树立诚信大国形象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诚信价值指南,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8.
[2]俞可平,等.中国的治理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9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11(1).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8.
[6]李洪兴.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把“亲”“清”统一起来[N].人民日报,2020-06-17(4).
[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8]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27(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10]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1(2).
[11]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2-24(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2.
[13]习近平: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4).
[14]习近平.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N].人民日报,2014-05-09(2).
[15]習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4-06-29(2).
[16]习近平.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 [N].人民日报,2015-04-22(2).
[17]习近平.风好正扬帆[N].人民日报,2014-07-04(2).
[18]邢丽菊.从传统文化角度解析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J].国际问题研究.2014,(3):14.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