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剑狮与西南吞口造型及内涵之异同

2021-08-07 01:03魏雄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辟邪闽南

魏雄辉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言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但中华民族那种“祈求平安”和“趋吉避祸”的心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民俗习惯,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并流传至今。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各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有关求吉避祸的民俗活动尤多,其中就有两种分别产生于不同地区的辟邪物,即闽南的剑狮和西南的吞口。虽然其形象造型特征有些类似,所反映的文化意象也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特征差异。具体表现在形象指代物、插剑方式、色彩表达、材料表现以及吉祥表征上均有不同的内容。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和阐明,并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文化内涵。

二、闽南剑狮

在闽南地区随处可见各种狮子的形象,其中有在豪宅的大门口前蹲着的石狮子;有在沿海村庄的村口或屋顶上安放着的风狮爷;有在民宅的门楣或围墙中高挂着的剑狮牌;有在节日里摆放供人欣赏的狮型花灯,以及在民俗活动中表演的舞狮等等。

狮子虽属外来物种,却是中华民族最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之一。闽南地处沿海,面对大海背靠山峦,这种复杂的山海地域,表现在民俗文化上,既传统又开放,使得闽南人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和沿袭中原崇狮文化的吉祥象征。闽南之所以有那么多狮型文化的缘由就在于此,其中最为典型和独具风格的要属剑狮文化。由于它在狮头口中衔插着宝剑(七星剑),亦称“狮口衔剑”。这种形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呈平面印刷类的木板年画(图1)(1)王晓戈、龚晓田.漳州木版年画艺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一种是呈浮雕状的剑狮牌(图2)(2)由泉州师院汤博云提供,2017年10月拍摄于台湾台南安平。,都被作为民间辟邪、镇宅、祈福所用。由于历史遗存的原因,剑狮在大陆闽南已大部分流失殆尽,目前仅在民居建筑、民间藏家和博物馆偶有遇见。如泉州崇武民居屋脊山墙的剑狮(泥塑)、漳州祖宫庙山墙的剑狮(彩绘)、泉州博物馆馆藏的木版彩绘剑狮等[1]119-121。但是,剑狮在台湾台南市安平区却是随处可见,它们大都被安置在民宅和寺庙之中,并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文化特色。台湾的安平为何能形成那么多的剑狮文化?据说历史上郑成功率部攻台时在台南安平(历史上称 “大员”,后由于郑成功的老家泉州安海镇叫“安平”而得名)登陆。士兵晚上休息时把刀剑交叉插入狮头盾牌并放于门口,村里便平安无事,由此引起村民的效仿,制作类似盾牌的剑狮牌安放于门楣、照墙等处,祈求平安和镇宅[2]15-16。因为台湾在历史上曾归属于福建泉州管辖,其在语言、风俗、信仰等方面同属于闽南文化。再加上台湾的剑狮出自于闽南,所以称之为“闽南剑狮”。

图1 闽南狮口衔剑(福建漳州木板年画) 图2 闽南剑狮牌(台湾安平浮雕)

(一)剑狮种类及其含义

闽南剑狮的造型特征,取决于它在民俗中所起的作用,其功能分为三类:即祈福、辟邪和镇宅。这三种功能是以狮头口中咬剑的方式来确定的。从剑狮本身来看:剑由左往右从狮口牙缝间穿出(单剑剑柄在左)表示“祈福”(图3)(3)由泉州师院汤博云提供,2017年10月拍摄于台湾台南安平。;剑由右往左从狮口牙缝间穿出(单剑剑柄在右)表示“辟邪”(图4)①;双剑由上往下呈交叉状从狮口牙缝间穿出(双剑剑柄在上)表示“镇宅”(图5)①[2]16-18。至于为何这样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据说是民间师傅们行内的约定俗成。

图3 祈福型剑狮 图4 辟邪型剑狮 图5 镇宅型剑狮

(二)狮形的神态特征

从现有的剑狮神态来看,大部分狮型面貌双眼暴突、咧嘴呲牙,但要么狰狞、凶悍,要么和蔼可亲。民间艺人在创作时为了体现剑狮不同的吉祥含义,在狮形神态上便有所差别。如大部分“祈福”型剑狮,其神态特征表现为:虽然张口,但牙齿不明显外露,眼睛浑圆而不怒睁,须发卷曲与眉毛下垂,表情尽显“和蔼”与“慈祥”;而对于“辟邪”型和“ 镇煞”型剑狮,其神态特征往往表现为:面露凶相、牙齿尖锐外露,双眼怒睁、眼珠暴突,眉毛舒展、发须竖立,表情尽显威武与严酷。

(三)剑狮配饰物的选择

艺人创作不同象征意义的剑狮,在其配饰物的选择上会因意而为。如“祈福”型剑狮常配以蝙蝠(因“蝠”与“福”谐音)、祥云、如意等代表吉祥含义的图案,有“祈福”“呈祥”之意;而“辟邪”与“镇宅” 型剑狮的内涵大意相近,一个是从驱除邪气、斩杀厉鬼的角度,一个是从阻止邪气和厉鬼入侵犯宅方面,都是从道教风水神学中衍生出来的人文思想。故其配饰常与八卦、太极、镜子等可以化解风水犯冲之物配合在一起,有逢凶化吉、镇邪煞气之功效。

(四)剑狮色彩的象征意义

人们在长期对色彩感知上,存在一种心理知觉的经验,尤其是体现在一个民族对某些色彩的喜恶倾向上,对民间传统的五色(红、黄、黑、白、青)特别青睐。除此之外,绿色、紫色、金色、银色(灰色)也在其中。剑狮在色彩的具体运用上,喜欢以大红、桔黄、天蓝、翠绿、深紫等色为主色,配以黑、白、灰、金、银等中性色为辅色,再根据剑狮的形象内容和使用途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红、黄、金等色彩的搭配,象征高贵和吉祥;青、绿、紫等色彩的搭配象征冷峻、希望和神秘;黑、白、蓝等色彩的搭配象征威武、庄重和安定。色彩本身并不具有性格和表情的特征,但在民间艺术的色彩运用上,却能感受到它带给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象征意义。

三、西南吞口

吞口,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云、贵、川)及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辟邪物,它们常常被悬挂于居所大门门额之上,具有镇宅、辟邪、纳吉的作用。每逢节日,当地还会举行祭吞口、挂吞口仪式,并伴随跳《吞口舞》、唱《祭吞口》、传扬吞口的神话故事等各种吞口文化活动。据说,吞口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巫术活动的面具艺术,是面具的变异产物,为古代图腾文化、巫术文化与风水文化的结合物[3]4。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较低,人们的认识水平较为有限,原始文化意识明显。 所以,在地方上常会举行一些巫术活动,在活动中巫师们常常在头上戴上雕有狰狞的面具,将自己扮成面目可憎,进行所谓的“跳神”作法驱魔,这种活动在当地又叫“傩戏”。再后来,有的开始在自家门口挂上这些“面具”充当“门神”,起着辟邪和镇宅的作用[4]36。应该说,中国内陆民众对神灵的信仰,都是经历了对鬼神从惧怕到敬畏再到崇拜的过程。

由于有些“面具”呈张嘴龇牙,且有“口含利剑”的形象特征,因此才被称为“吞口”。吞口的本义是在其张开的口(嘴)中插剑,悬挂于门上,待有厉鬼或邪气侵入门内之时,便可一口咬下斩杀,故能起到镇煞驱鬼的功效。本来,吞口含有镇墓吞口和镇宅吞口两种,但在汉代以后,镇墓吞口已逐渐少用,镇宅吞口却流传至今[3]23。

(一)吞口种类及其含义

西南地区各地吞口的种类和含义依不同的民族习惯、环境差异而略有不同。有的呈人像;有的呈动物像,其中动物类有虎形、狮形、狗形、猫形等。代表性的有云南楚雄的木瓢吞口、云南富源的木雕吞口、贵州安顺平坝的木雕吞口、四川各地的木雕吞口等。

西南各地的吞口种类多样,虽材质不一,造型各异,但都具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如云南富源古敢水族吞口的来源,据说当地流传一个“鱼王”(另一说是“龙王”)吞噬瘟疫的故事,“鱼王”就是在关键时刻化身为 “人首、狗(兽)耳、凸眼、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的怪物,并开口说到:“一毒降一毒,毒毒是怪物;以毒攻毒,以邪压邪,只要我变成‘吞口’包能吞邪镇恶”[5]141。因此,这便成了各地吞口形象的共同特征。

另外,云南富源水族吞口根据其造型和功能,可以分为五种样式:第一种是“凶神恶煞”型:白凤眼、白鼻白剑、红须红牙,能吞灭克人毙畜的妖怪;第二种是“猩猩必煞” 型:黑鹰眼、红耳红剑、四颗牙,能吞灭撒布瘟疫和火灾的厉鬼;第三种是“凶神八煞” 型:白眼红耳、四颗獠牙、八颗平齿,能吞灭八方鬼魔;第四种是“双剑雾煞” 型:红脸鹰眼、一只獠牙、口含双剑,能吞灭破坏阴阳五行协调的妖魔;第五种是“送子行煞” 型:凤眼红须、白鼻黄剑、多颗平牙,能吞灭妨碍生殖的邪恶[6]140。此五者,根据该房屋的朝向和家庭情况选用不同功能的吞口悬挂。

(二)吞口的神态特征

其一,吞口的头部一般采用人面或兽面或人面兽耳造型。首先,人面的神态特征要么是选用民间传说中具有非凡神力和能驱魔的“神仙”和“天将”,要么是历史人物中代表正义力量的武将(图6、图7)(4)顾扑光.中国民间面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其次,吞口面具中的兽面神态多数选择狗、虎、狮等动物形象(图8)(5)华夏收藏网:辟邪吞口。、(图9、图10)(6)搜狗图片: 吞口。,其中选狗的理由是因为它可以看家护院,是人类忠实的守护神,与镇宅的功能相当。选虎和狮则是因为它们均为兽中之王(额头上有“王”字),形象凶猛威严,自然对妖魔鬼怪具有震慑作用。如云南楚雄彝族独具特色的 “五虎吞口”,即由大虎头及在其额头、双眼、剑柄等处所雕刻的四个小虎头构成五虎形象[4]36。而唯独云南富源水族有一种的吞口形象选用的是猫(图11),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是猫能避邪。尤其针对家庭不顺,突发事件,或妇女不生育才挂猫头。其二,为什么要张口和突眼,眼不镂空?皆因作为吞口的“面具”,其实并不挂在脸上,而是作为民宅的挂物。所以眼睛部位不用镂空,一般做成突眼,彰显凶相而威严。

图6 云南楚雄吞口(人形) 图7 贵州平坝吞口(人形) 图8 四川木雕吞口(狗形)

图9 湖南吞口(虎形) 图10 贵州安顺吞口(狮形) 图11 云南富源吞口(猫形)

(三)吞口配饰物的选择

第一,绘制太极八卦图。一般情况下,吞口在兽面额头上、舌头上会绘刻有太极八卦等图纹,这跟道教中道士利用八卦图做法驱邪驱鬼有关,是居于该物以表辟邪的含义。

第二,口中插剑。吞口无一例外的呈呲牙和口衔宝剑状。呲牙是表现其凶狠状又利于衔剑的好处,即“咧嘴”和“獠牙”除了表现其凶狠,还是为了“插剑”所用。其中衔的宝剑是受道教的影响所致,为增加其辟邪的威力。那么,直接把剑插在吞口的口中,辟邪的威力更强,它是对这一民俗文化活动的升华和创新。

(四)吞口的色彩象征

吞口作为一种驱邪避凶、祈祷神灵降福的神物,其用于刻制的木头,有的直接采用桃木素色,有的则用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雕刻后的吞口要么被施以淡色,要么被施以各种颜色,除了描金贴银以外,常用红、绿、蓝、黑、白、黄等颜色[6]8。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早就有传统的五行无色观,即用白、青、黄、红、黑五种颜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以及西、东、中、南、北等五个方位。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更配以自然界五方位、五味、五德等内容,这是与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很大关联,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色彩基础。从儒家到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讲,色彩之所以为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了人的美德和特定的象征意义。如京剧脸谱中的色彩指向: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刚直、黄色代表勇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艺术也有他的态度。如老子把社会的纷乱和争执归罪于对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的沉迷和享受的无节制。由于它主张自然美和“无色而无色成焉”,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无色才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相生与相克。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工艺的施色一方面是以民族特点的色彩,另一方面正是借用中原传统五行之色和京剧脸谱的配色规律与象征意义。如云南富源水族的吞口,长期以来一直仅使用红、白、黑三色,后来又增加了一种黄色[7]17。因此,西南各地区的吞口在用色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五色观”思想,又根据当地的民族习惯而有所侧重、喜好和偏差。

四、剑狮与吞口的异同性

闽南剑狮和西南吞口同作为一种辟邪物,在物象造型和内容象征上虽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二者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剑狮与吞口的差异性

第一,使用方式。闽南剑狮不是作为面具使用,而主要是安放在当地民宅的门楣、照壁、厅堂等处;西南吞口是从面具演变而来,具有面具的基本特征,它们可以用以进行民俗活动时使用,也可以悬挂于屋中墙壁、柱子等处。第二,主形象。狮型是闽南剑狮唯一的形象,不像吞口不仅有各种动物或人像的主形象,而且具有人面、兽面、人首兽耳等综合形象。第三,结构组成。吞口只是头部五官形象而已,而剑狮不仅有单独的头像,而且有的还含脚、身子、八卦等其它完整的组合形象。第四,插剑方式。西南吞口口中的插剑大部分仅此一把(个别有双剑合一),剑从右向左横插,表示增加僻邪镇宅的威力。而闽南剑狮口中的插剑分为三种形式,这取决于它在民俗中所起的作用:即从左向右的单剑(表示祈福)、从右向左的单剑(表示辟邪)、从两边由上往下的双剑(表示镇宅)。第五,材质运用。制作剑狮的材料各种各样,早先的有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石灰泥、蚝壳灰、交趾陶等,现在又有彩绣、版画、丝印、陶瓷、铜制、布绒等文创产品;吞口的材料比较单一,大部分地区用木雕,个别地方用木瓢(葫芦)、土陶,主要挂在大门口,作为镇宅的门神使用。也有部分吞口的制作是石雕,主要是被立于村口大路旁,作为辟邪的石敢当使用。现在,吞口也已成为各地的文化元素加以开发和利用,如有的被制成铜质门当与木质挂坠等其它文创产品。

(二)剑狮与吞口的相同性

剑狮和吞口,在基本形象特征和民俗文化上,具有相同性。所反映的是一种基于民间趋利避害、祈福辟邪的人文思想。具体表现在:

第一,嘴均为张开并呈呲牙状。闽南的剑狮,不管是祈福型还是僻邪、镇宅型;西南的吞口也不管是人形还是其它动物形,都不约而同的张口、咧嘴、呲牙,以便于“插剑”之用。

第二,口中都插着宝剑。剑狮和吞口的“口中插剑”特征,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并被分别称为“剑狮”和“吞口”。

第三,均属于僻邪物,且大都绘(或雕)有太极或八卦图。由于僻邪信物属于道教和巫术内容,所以在其身上的某些部位往往用太极图、八卦图加以装饰,以加强法力。

第四,生存背景与求吉避祸思想观念相同。虽说闽南剑狮与西南吞口产生的地域不同,但在面对相似的恶劣、艰难的生存环境,百姓们除了要表示对自然、神鬼的敬畏,同时也要表达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在心理上就产生相同的纳福避祸的求吉心理。

第五,民俗文化与文创价值取向趋同。闽南的剑狮和西南的吞口,从早先体现的民俗功能和目前延展的文创产品和应用来看,其民俗文化内容与文创价值的趋向是趋同的。随着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当地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当作“宝贝”有效利用,创意开发出文创产品,并带动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种种因素来判断,闽南剑狮和西南吞口的造型和象征虽有区别,但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否能说明历史上闽南人与西南人有过交往?或者“吞口”曾经辗转中原传入闽南再传入台湾?亦或是各地民众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相同的对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类似的辟邪物。不管是哪种原因(目前无从考证),但从吞口和剑狮的物象造型特征上与它们祈求的象征意义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辟邪镇宅、求得平安,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籍。它寄托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祈求神灵降福,帮助百姓祛邪、避灾的良好愿望。

五、结语

闽南剑狮和西南吞口同属一种独特的辟邪物,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相似且差异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却孕育于各自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人文的、宗教的,与民间吉祥文化思想共同孕育的产物。通过两物的比较,使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和接受那些民间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逐步提高,我们更应该把这种民族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下去,在新的经济大潮中,通过文化创意,以新的艺术形式推陈出新,满足更多包括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只有通过创新和发展,才能促使像“剑狮”和“吞口”这些民族瑰宝真正融入到百姓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这些民族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辟邪闽南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辟邪
“巨鞋”
闽南,闽南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闽南年夜饭:一顿“围炉”饭的旧意和新貌